從古至今,人類最關心的主題就是幸福。從古希臘哲學家群舌論戰大話幸福,到現代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熱點解析幸福感。幸福一直是每個時代的焦點話題。
如今,幸福學已經炙手可熱。國際心理學界的新生代學科——積極心理學對幸福感的關注和研究,引發了全球對幸福的聚焦。
各國政府在追崇著國民幸福指數;媒體在熱議著幸福話題;各地政府忙著幸福城市的評選;心理學家們為幸福感的取向在執著地研究;千千萬萬的民眾,也在關注著“什么是幸福?”、“為什么我的幸福感不長久?”
幸福感包括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
幸福最初是一個哲學概念,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有兩種:一種是阿里斯底波學派的“快樂主義幸福觀”,即“快樂論”——幸福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另一種是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完善論的幸福觀”,即“實現論”——幸福不僅僅是快樂,更是人潛能的實現,是人的本質的實現與顯現。
兩千多年來,研究者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不斷地豐富著幸福的概念。幸福——幸福感的演化也經歷了三個過程:從早期主觀幸福感的“一統天下”,到40年前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雙峰對峙”,發展到如今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的“三足鼎立”,幸福感的真面目終于顯山露水了。幸福感不是單一的泛指“主觀幸福感”,它包括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三個方面。
當幸福在心理學研究者的手中演化為幸福感的時候,民眾面對幸福感還是一頭霧水:“幸福不就是感覺嗎?”心理學這個身處象牙塔尖上的科學,如同鑲嵌在皇冠上的明珠,神秘而又朦朧;心理學那些高深莫測的理論、專業的術語、復雜的心理量表,以及那些讓人不知所措的測量工具、干預幸福的手段,讓民眾覺得幸福似乎越來越說不明白。
有沒有更簡單明了的說法呢?從大方向上講,幸福是哲學、倫理學、經濟學、社會學面對的問題;幸福感是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命題;幸福指數是政府關注的時代課題,民眾的安居樂業就是鑒別政府業績的依據,國民幸福指數(GNH)是衡量人民幸福快樂的標準,人民福祉就是國家的使命。從小方向上講,民眾對幸福的需求很簡單,就是通俗實用。民眾只需要簡單易懂、便于學習的心理學應用方法,只關注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幸福感。
幸福是可以學習的
早在幾年前,國外已經開設了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幸福課”。如今學習幸福在中國似星星之火正在燎原。幸福是可以學習的,已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學生時代,讀書的目的很簡單:讀書學本領,為了今后生活的更幸福。十幾年的讀書生涯,一門又一門的功課、一摞又一摞的作業,我們學習了很多知識,但是,我們從來就沒有學過幸福這門功課。當我們踏進社會,開始工作、戀愛、結婚、育子,卻經常會發現,一直努力追求的幸福依然離我們很遠。我們走了很多的彎路,經受了不少生活的磨難,有過許多的不快樂,也一直在困惑,如何能獲得屬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
當我們快樂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幸福,幸福感很高;當我們不開心、不快樂的時候,覺得自己并不幸福,甚至很不幸,根本就找不到幸福感。如果把生活比作一雙鞋子,我們的腳就是幸福的感覺,進入鞋里的沙子就是“不幸”。同樣的鞋,平日穿在腳上,很少有人去夸獎鞋子的舒服。一旦鞋子里混入一粒沙子,人們立即會變得敏感,為沙子帶給我們的不幸而耿耿于懷,甚至還會埋怨是鞋子不好,抱怨生活總是不幸。
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我們缺少了獲得幸福的方法;并不是我們沒有發現幸福,而是我們缺少了學習幸福的能力。
幸福力是個體獲得幸福的軟實力
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擁有更持久的幸福生活呢?先賢們告訴我們,幸福是一種感覺;哲學家告訴我們,幸福并不是存心去找就能找到的;社會學家告訴我們,幸福的多少與財富無關;積極心理學家則告訴我們,幸福不僅是感覺,更是一種能力,幸福是可以學習的。
2010年,積極心理學提出全新的心理概念“幸福力”,詣在幫助民眾擁有一種看得見、用得著、學得會的幸福能力,一種方便實用的幸福能力。幸福力是一個人內在的心理素養,是一個人獲得幸福的軟實力。這個軟實力是一個人的情感力、認知力、健康力、意志力、抗挫力、微笑力和德行力的綜合體現。具備幸福力的人,能獲得長久而持續的幸福,而非短暫的情緒體驗。
如今,已經從幸福感的量化研究,進入了幸福力的提升應用時代。如果說,鑒定一個人是否幸福的量化標準是幸福感,那么獲得幸福的實施方案就是幸福力。幸福力沒有量化比較、沒有攀比,是一種自我積蓄的軟實力、是純粹的自我能量;而幸福感則滲透著太多自己與他人的攀比。
正如“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所言,在提升幸福感的過程中,只有摒棄感覺,增添內心的力量,心靈才會充滿殷實的幸福能量。幸福力的時代已經來臨。個人幸福力的提升,會帶動整個社會和時代幸福指數的提高。福祉、大愛的和諧世界,正是你我他幸福力凝聚之后的集結。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經管院MBA客座教授、積極心理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