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詩有兩大類:一類是古風、古絕,是古代的自由詩。它不講平仄,也不講對仗。古風句數不限,字數不限,即可齊言,也可以雜言;在用韻上也是自由的,即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還可以轉韻。這種詩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可以放筆敘事和抒寫情懷。另一類是格律詩,包括四句的絕句,八句的律詩,和八句以上的排律。格律詩是初唐形成的,這時把音韻學研究的成果運用到詩中,寫詩講究聲韻和諧,讀起來陰陽頓挫,悅耳動聽,使詩在形式上更完善和規范化了。詩歌的發展,似乎是沿著「自由——規范——自由——」的路子走的,每次變化都是一次提高。應該說,格律詩和古代的自由詩一樣,都是我國詩歌園地中的優秀遺產,歷代留下許多優美詩篇,我們都應該珍惜和繼承。
這里重點講講格律詩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學習格律詩當然首先應該是熟讀詩,熟讀一二百首名詩,從詩中吸取營養,借鑒前人狀物抒情的技巧,除此而外,就應該學習和掌握格律詩的基本知識:
一、熟悉韻部。南宋的官韻平水韻(山西平水)一直沿用到今天。平水韻共有106個韻部,平聲30部,上聲29部,去聲30部,入聲17部。格律詩是押平聲韻的,雙句末是韻腳,必須用同韻部的韻字。首句末字平聲即入韻,仄聲即不入韻。平水韻的30個平聲韻部部首名稱如下:
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真文元寒刪
先蕭肴豪歌麻陽庚青蒸尤侵覃鹽咸
南宋平水韻的頒布離開現在已經800多年了,語音已經有了一些變化。清代戈載編《詞林正韻》就把30個韻部合稱14部:
1.東冬通用
2.江陽通用
3.支微齊灰(半)通用
4.魚虞通用
5.佳(半)灰(半)通用
6.真文元(半)通用
7.元(半)寒刪先通用
8.蕭肴豪通用
9.歌獨用
10.佳(半)麻通用
11.庚青蒸通用
12.尤獨用
13.侵獨用
14.覃鹽咸通用
詞韻比平水韻符合現今的語言實際,所以許多人主張講詩韻放寬到詞韻。我也主張用詞韻代替陳舊的詩韻,但我認為不是放寬的問題,而是就語言發展情況而言,詞韻比詩韻合理。當今的官韻應該是國務院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年輕人都經過嚴格的語音訓練,就應該按照現代漢語押韻寫詩。老人熟悉詩韻和詞韻,也不必再強求他們學習《漢語拼音方案》。我認為當前是過渡時期,還是各行其便為好。
熟悉韻部和熟悉每個平聲韻部中的韻字,是學習些格律詩必不可少的一課。
二、辨別四聲和平仄。四聲是漢語中的客觀存在。古代有平上去人四聲,平就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是仄聲?,F代漢語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陰平陽平都是平聲,上聲、去聲是仄聲,辨別四聲的方法:
沒有經過語音訓練的人,辨別四聲平仄是個難點,需要有較長的時間才能分辨清楚。有人建議反復讀東、董、凍、篤四字,會悟出四聲是客觀存在的道理。
在格律詩中是怎樣運用平仄相間、相對和相粘的呢?格律詩是強調「二四六分明」的,雙字是節拍所在,必須分明。平仄律有三條,即:
1. 每句詩雙字平仄是相間的。第二字平,第四字必須仄,第四字仄,第六字必須平。不相間即拗句。
2.起句與對句雙字是平仄相對的,起句二四六是平仄平,仄對句二四六必須是仄平仄,不相對即失對。
3.上聯對句與下聯起句(2、3句,4、5句、6、7句)雙字平仄是相同的。第二句雙字是平仄平,第三句雙字也必須是平仄平。不相同即失粘。
還有一句話是「一三五不論」,就是說詩句的一三五字可以馬虎,平仄均可。實際上也不是完全不論。七言詩的第一字均可不論,七言詩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只要不犯孤平,也是可以不論的。孤平特指五言的|-||-,七言的|||-||-。七言的第五字或五言的第三字,只要不出現尾三平或尾三仄,也是不論的。尾三平就是詩句的最后三字都是平聲,尾三仄就是末三字都是仄聲。五言詩和七言詩都只有以下四個句式,為了掌握一三五不論,可用表記憶:
凡畫圈的地方就不論,平仄皆可。第三句~符號表示---||可以寫成--|-|(涼風起天末),七言的||---||可以寫成||--|-|(欲把西湖比西子)。這是特拗,是特許的拗句。
格律詩平仄相間、相對、相粘、節奏分明、音韻和諧,有音樂美感,不能不說是傳統詩的一大進步,格律詩單句用仄聲,首句末如果是平聲,就是首句入韻了。
三、熟悉掌握格律詩的四個體。格律詩中絕句、律詩、長律都有四個體,即平起首句入韻,平起首句不入韻,仄起首句入韻和仄起首句不入韻,第一句第二字平聲即平起,是仄聲即為仄起。第一句末字平聲就是首句入韻,是仄聲就是首句不入韻,現以絕句為例:
五絕:
1.仄起首句不入韻(常格)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2.仄起首句入韻
中秋月(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
3.平起首句不入韻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
注:這首詩第一句為特拗。
4.平起首句入韻
汾上驚秋(蘇颋)
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
|--|-,|||--。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
七絕也有四個體:
1.平起首句入韻(常格)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2.平起首句不入韻
石頭城(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
注:這首詩第三句為特拗。
3.仄起首句入韻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
4.仄起首句不入韻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
如果背出以上八首絕句,又能辨出每個字的平仄,那么五絕和七絕四個體的口訣也就掌握了。
格律詩中的八句律詩,一二句是首聯;三四句是頷聯,要的就對仗;五六句是頸聯,也要求對仗;七八句式尾聯。長律中除首聯、尾聯外,中間諸聯均要求對仗。對仗要求詞性相對,結構相對,數字對數字,方位對方位,色詞對色詞。律詩和長律也符合平仄律的要求。
四、不出律。格律詩的律有五條:
1.不押仄聲韻。格律詩都是押平聲韻的,押仄韻就不是格律詩。
2.不失間,不失對,不失粘,特拗例外,特拗是特許的拗句。
3.不出韻。詞韻平聲14分韻部,不能再出韻了,出韻即落韻,出律了。
4.不犯孤平。孤平特指五言的|-||-,將第三字仄聲改為平聲就救了孤平。七言|||-||-犯孤平,只要將第一字或第五字改為平聲就救了。
5.不犯尾三平;尾三仄也忌。
學習格律詩主要是掌握韻、聲、體、律四個方面。如果掌握了,而且能夠寫出符合格律的詩來,大概可以說是粗通音律了。
摘自滄浪詩社徐植農《詩詞學講義》,
11月8日徐梵筂于太平書院錄入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