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言
古人云:“詩堪入畫方稱妙,畫可融詩乃為奇。”蘇軾稱唐代大詩人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歷史上,無數詩人詞家兼擅書畫,而真正的書畫家無不以詩文為根基。詩書畫各具本色,而互為外功,三美合璧,已成為歷代文人追求的目標和攀登的藝術高峰。
周文彰會長指出:“詩詞是中華文化瑰寶上的明珠和精粹,書畫是傳播詩詞的重要載體。詩書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詩書畫三美合璧,組成了獨特的中華美學意境,也是世界美學史上把文學與視覺藝術相結合的中國特色。”
中華詩詞學會書畫界詩詞工作委員會本著繼承古人、開拓未來的精神,將努力把書畫界的詩人詞家組織成為中華詩詞復興大業的骨干力量,在書畫界和詩詞界之間搭建一座交流與合作的橋梁,倡導詩書畫三美合璧,滿足人民群眾越來越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
為此,我們將以微信公眾號的形式,陸續推出當代詩書兼擅,或詩書畫兼修的一批大家名家,以展示當代三美合璧成就,倡導當代三美合璧實踐,增強文化自信,賡續民族精神。
[ 詩書畫合璧 · 當代名家系列 ]
周 文 彰
周文彰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長期從事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出版著作和譯著30多本,主編叢書10多部。愛好詩詞和書法,出版《周文彰詩詞選》《詩韻校園——國家行政學院校園詩》《感恩第二故鄉——海南詩書作品集》《詩詠運河》《會長的使命——源自中華詩詞學會的體驗》等書,曾任第五屆中國書協理事。
?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在中國35個運河城市中,山東占5個。在中國大運河58個世界遺產點中,山東有14個。
《詩詠運河》一書是周文彰先生在定址江蘇揚州的“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秘書處支持下,用中國傳統詩詞來逐一描寫 “中國運河城市”“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產點” “世界遺產運河”的專題詩集,2020年8月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
現將其中有關山東省運河城市及其運河世界遺產點的詩詞和部分書法作品輯錄于此,并以此祝賀“2023世界運河城市論壇”8月24日在揚州開幕。
七律 · 德 州
奔瀉黃河造陌阡,高崗洼地雜坡田。
東方智慧傳千古,太守碑書醉萬賢。
擂鼓錘錘天際響,抬杠步步樹頭顛。
扒雞未見涎先涌,三寶之州魂夢牽。
德州,歷史上曾有兩次黃河大遷徙,上千次決口,形成了平原之中起伏不平,崗、坡、洼相間分布。東方,即東方朔(前161——93),德州陵城區人,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他詼諧多智,言詞敏捷,被譽為“智圣”。公元753年,顏真卿出任平原郡(今德州陵城區)太守,書“東方先生畫贊碑”,俗稱顏子碑。武城架鼓,亦稱家鼓,明清時期開始用于配合“抬花杠”,即保障百姓風調雨順的“三仙姑”出駕活動,又稱“駕鼓”。德州扒雞、保店驢肉、樂陵金絲小棗被稱為德州三寶。
七律 · 聊 城
江北天公造水城,河湖巧綴百圖生。
景陽岡拜武松廟,光岳樓看館驛旌。
博覽運河文化遠,閑聞清閣典藏精。
大軍越塹沖南渡,舊址流連覓號聲。
聊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明清時期借助京杭大運河漕運之利,聊城成為沿岸九大商都之一,現建有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聊城被譽為“江北水城”,河流湖泊眾多,市區環抱的東昌湖是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北宋東昌古城就坐落在湖中,古城里有一條館驛街。光岳樓,是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的木構樓閣。海源閣是清代四大藏書閣之一。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12萬大軍南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序幕。渡河指揮部設在聊城陽谷縣壽張鎮沙河崖村,舊址即指此。號聲,指大軍南渡的軍號聲。
江城子 · 泰 安
坐收東岳柱天穹,望山沖,沐仙風。國泰民安,春意滿城中。賓客紛來朝岱廟,奔絕頂,欲為峰。
深聞桃木溢香濃,吐云松,捧茶盅。墨玉摩挲,品味敢當功。華夏子孫鐘愛處,精神氣,意千重。
泰安,寓意“國泰民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市位于東岳泰山腳下,依山而建,山城一體。泰山海拔1532.7米,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泰山極頂玉皇殿,殿前對聯傳為林則徐所作:“地到無邊天作界,山登絕頂我為峰”。岱廟,俗稱東岳廟,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泰山桃木、泰山香煙、泰山墨玉石敢當、泰山茶被稱為泰安四寶,“深聞……敢當功”即描寫這四寶。
七律 · 濟 寧
圣人故里傲春秋,孔孟真言統九州。
家府終年朝拜客,廟堂四季敬香流。
身窮但得常三省,居陋何須總百憂。
公主和親邊塞穩,珠峰飛雪獻歌謳。
濟寧,歷史文化悠久,是儒家文化、水滸文化的發祥地。儒家創始人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復圣顏回、史家左丘明,還有文成公主皆出生于此。著名的孔府、孔廟、孔林,坐落在濟寧曲阜市,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三省,指曾子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唐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拉薩,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松贊干布專門為她筑布達拉宮,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
七律 · 棗 莊
名緣棗樹遍村莊,唐宋開端史話長。
軌道威揚游擊隊,臺兒血戰鐵衣郎。
方聞抱犢心飛崮,又賞吟詩意繞梁。
一任平湖風浪起,初衷既定不偏航。
因多棗樹而得名棗莊。鐵道游擊隊、臺兒莊戰役,都是發生在棗莊的抗日戰爭的著名故事。崮,即四周陡峭、上頂較平的山;傳說漢代山下住著一姓王的老漢,無法忍受官吏的苛捐雜稅,就抱著一只牛犢上崮頂,搭舍開荒,艱苦度日,后人改此山為抱犢崮。又賞吟詩,指參觀賀敬之文學紀念館。平湖,指棗莊境內的湖泊。
七絕 · 臨清運河鈔關
青瓦灰墻駐稅關,月收萬兩喜龍顏。
橫征國庫錢鈔長,難挽王朝頹勢還。
臨清運河鈔關,創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是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督理漕運稅收的直屬機構。萬歷年間年征收稅銀83000余兩,多于京師崇文門稅關,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占全國鈔關課稅額的四分之一。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運河漕運停止,鈔關署治遂廢。臨清運河鈔關現存有儀門、南北穿廳、公堂等80余間古建筑,是大運河沿線現存唯一的鈔關舊址。
七絕 · 陽谷古閘群
元朝古閘貴成群,燕翅居中對稱分。
豎直橫平青石上,無名工匠入碑文。
會通河陽谷段現存四處節制閘,均建于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為青石砌筑而成,耐沖擊,堅固異常,石刻工藝精湛,但工匠們的名字已無從得知,這些石刻便是紀念他們的碑文。船閘管理曾有一套嚴格的辦法,閘有閘官,另有閘夫多名;蓄水開閘,泄水放漕;上啟下閉,下啟上閉,船出而水不大泄;先放糧船,后放民船。
一葉落 · 汶上南旺樞紐
水脊口,安樞紐,壩攔汶水濟河斗。閘群串玉珠,奇如仙人扣。仙人扣,百舸平流走。
濟寧段是整條大運河中地勢最高的一段,人稱“水脊”,如何讓水往高處流便成了大運河全線貫通的關鍵。明代工部尚書宋禮接受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議,于明永樂九年(1411)修建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原理是:利用汶水地勢比運河高的優勢,在東平建戴村壩分水,開挖小汶河引汶水在南旺處入會通河,形成分水口;在分水口下游設置柳林閘,常關柳林閘,會通河就能蓄水;在上游設十里閘,常開十里閘,會通河北段便有充足水量;在柳林閘下游設寺前鋪閘,以輔助調節水量;在小汶河和會通河邊挖南旺湖以及馬踏湖等“水柜”,修徐建口斗門和邢通斗門,如汛期水位上漲過快,可放水入“水柜”,調節水位,并使周圍農田得到灌溉。就這樣,樞紐利用7個梯級船閘逐級提水,保障了大運河500年間的暢通無阻。南旺工程被水利家認為可以與都江堰相媲美。
七絕 · 東平戴村壩
橫斷汶河截水流,充盈航道過漕舟,
鑲連壘石無絲縫,風雨如磐萬事休。
戴村壩,位于東平縣境內,是南旺樞紐的最重要的工程。明永樂九年修建,此后不斷加固修建,形成一道三壩連接的攔河石壩。整個大壩為石結構,石與石之間采用束腰扣結合法,一個個鐵扣把大壩鎖為一體,雄偉壯觀。大壩橫截大汶河,攔汶水順小汶河南下,流向南旺運河最高處,再分水南北,妥善地解決了丘陵地段運河斷流的現象,使船只暢通無阻。
七絕 · 汶上邢通斗門和徐建口斗門
斗門開合水流平,呵護航船順暢行。
河似煙消無覓處,唯留閘體訴明清。
為削減河道流量,明代中期利用運河兩岸的洼地,在山東南旺分水口附近建立多個湖泊,并建設斗門與運河連通,以調節運河水量,陸續形成了蜀山湖、馬踏湖、南旺湖等“水柜”。邢通斗門是運河與南旺西湖的減水閘,徐建口斗門是連接小汶河和馬踏湖的通道。它們既減輕了小汶河下游汛期的洪澇災害,又使枯水季節的運河航行不致中斷。現僅存閘基和部分閘體。
七絕 · 汶上十里閘、柳林閘、寺前鋪閘
莫非星宿落凡塵,巧綴河沿若水神。
耗盡清能無忿怨,初心不減伴今人。
十里閘與柳林閘,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分別位于汶上縣南旺分水口南北5里處。兩閘協同工作,按照南北兩側的水利條件實施相應的開閉操作,確保供水實現定向定量控制。寺前鋪閘位于柳林閘以南的河道上,是清代建立的輔助閘門。現均已閘改橋,閘基等石制部分均保存完好。
七絕 · 南旺分水龍王廟
紅墻綠瓦翹飛檐,風動鐸鳴萬姓瞻。
分水龍王功自在,綿延香火映龕簾。
分水龍王廟,位于汶上縣南旺鎮,始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明清多次擴建,是為紀念明朝工部尚書宋禮、農民水利專家白英而修建。分水龍王廟在運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運河暢通之時,凡過往商賈游船、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無不在此停棹游覽,就連康熙、乾隆皇帝也曾多次在此駐蹕。
七絕 · 汶上運河磚砌河堤
一層條石九層磚,錯縫平鋪咬合連。
水有兇橫人有智,循從天道奏和弦。
汶上運河磚砌河堤,位于南旺分水口以南3公里左右,建造于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5世紀末),是南旺樞紐附屬堤岸設施之一。考古發掘出的部分河堤長約400余米,寬7米,用青磚和條石構筑,上鋪一層條石,中間砌九層青磚,平砌錯縫,下筑七層條石為基。在本段河堤的東端清理出一處石臺階登岸口,用11層條石錯縫平砌。此段運河點遺址的發掘,對了解明代運河河堤結構、形質、材料等有重要意義。
十六字令 · 微山縣利建閘
閘,占卜得名定地旮。南陽鎮,由此譽天涯。
利建閘,位于微山縣南陽鎮建閘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公元16世紀)。明嘉靖四十三年,黃河又一次決溢,元運河被廢。為保證大運河暢通,必須開鑿新河。新河從南陽起至留城約70余里,按照設計,須在南陽下15里修建第一閘。因修閘處水深泉溢,久汲不干,無法施工。濟寧知州胡尚志用占卜方式確定閘址,占得“利建”,閘便稱“利建閘”。這是明清兩代會通河上重要的節制閘。現存石質閘座,基本完整,呈八字形,條石砌成。
詩詠運河 治印 韓紹芳
編審
孟會祥
統稿
楊嘉偉
編輯
黃邦德 蘇正春 郭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