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清同治六年(1867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日(公歷12月12日),駱秉章因病于四川總督任上逝世,終年74歲。清廷追贈其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謚“文忠”。
駱秉章生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原廣東省花都縣人,正好與洪秀全是同縣老鄉(xiāng),卻分屬兩個陣營:一個是太平天國的天王,以推翻滿清朝廷為己任;一個是滿清朝廷非常信任的一品重臣,以剿滅太平天國為后半生的使命,這在晚清歷史中是非常罕見的。
駱秉章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無論是年齡還是科考資歷方面,都是曾國藩等人的前輩。最終,因為太平天國的戰(zhàn)火蔓延至湖南,駱秉章不但直接在長沙指揮調(diào)度與同鄉(xiāng)敵人洪秀全的戰(zhàn)斗,還與曾國藩相識、相交,并最終結(jié)成了較為穩(wěn)固的利益同盟,既穩(wěn)固了湖南局勢,為曾國藩的湘軍提供了后方支援,也以非常宏闊的大局觀組織了對江西、廣西、貴州、四川、云南乃至陜西諸省的軍事救援,有力策應(yīng)了曾國藩的東南戰(zhàn)局。
駱秉章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擔任湖南巡撫,兩年后因防守不力革職留任,清咸豐三年(1853)再次實授湖南巡撫,直至清咸豐十年(1860)六月奉調(diào)入川,主政湖南的時間長達十年,剛好貫穿了湘軍的創(chuàng)設(shè)與興起過程。也因此,不少湖南士人經(jīng)他的識拔而崛起,如王錱、左宗棠、劉蓉、劉岳昭、周達武等人,相應(yīng)地,這些人也協(xié)助駱秉章在湖南、四川兩省成就了一番政績。駱秉章由此與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一班湖南人躋身于中興名臣之列。
當駱秉章在成都去世的時候,南京已經(jīng)攻克,太平天國基本平定。這位三朝老臣的去世,既驚動了遙遠的京城,更引發(fā)了成都城大規(guī)模的吊唁潮,商人罷市,滿城縞素,表達對這位底定西南的總督的深切緬懷。隨后,駱秉章的奏稿、自敘年譜陸續(xù)刻印刊行,是后世研究其一生事功的重要資料。其中,十八卷本《駱文忠奏議》中,就收錄了駱秉章去世后,各界人士敬獻的悼文、詩章及挽聯(lián),是筆者本次引用的底本。它是光緒四年由駱秉章的兒子天保所刊刻,山陰汪瑔(汪精衛(wèi)叔父,寄籍廣東番禺縣)應(yīng)天保之請作序。
--摘自李超平先生《透析駱秉章的朋僚圈——以〈挽言錄〉為視角》
1
四海知名裴晉公,霜鬢論兵,灰心忍事;
千秋不朽趙樞密,身騎箕尾,氣作山河。
云貴總督、受業(yè)劉岳昭挽
2
文潞國位業(yè)相同,仰七省聲威,佑我湘江猶再造;
武鄉(xiāng)侯經(jīng)綸未竟,痛三朝元老,如公嶺海更何人?
廣東巡撫蔣益澧挽
3
為朝廷甄拔群才,允美得人,不減山濤奏疏;
于吾蜀懋宣宏業(yè),長留遺愛,重開丞相祠堂。
貴州巡撫曾璧光挽
4
西蜀為天下財富之區(qū),獨能蕩掃邊塵,使九重宵旴紓憂,治亂安危系元老;
南楚乃我公舊游之地,猶記刬除苛政,俾千載湖湘遺愛,悲歌痛哭吊生祠。
貴州布政使黎培敬挽
5
公之生死系安危,豈特蜀國堪虞、中外未平,恨天不慗遺一老;
我之功名得成就,才到黔疆初仕,恩知難再,此情何止淚千秋。
貴州按察使林肇元挽
6
筮仕歷三朝,出則上將入則良相;
享年逾七秩,生為名儒死為列星。
前貴州提督兼署巡撫田興恕挽
7
宏宰相度、副元老稱,十七年敭歷封圻,殊勛擬宋室范韓、唐家郭李;
統(tǒng)文武才、樹中外望,億萬姓瞻依祠宇,遺愛在大湖南北全蜀西東。
記名提督劉培元挽
8
臺館飫清談,一生學(xué)行惟虛己;
疆圻資碩畫,蓋世勛名不愛錢。
晚生何紹基挽
9
遺愛在川湖,倡議蚤為天下首;
中興諸將相,推誠咸識老臣心。
晚生左宗植挽
10
倚畀重三朝,四十年懋建勛猷,長期澤遍蒼生,力挽狂瀾資碩輔;
暌違剛兩載,數(shù)千里常承訓(xùn)誨,何遽星回碧落,心傷遠道哭靈輀。
貴州學(xué)政、世愚侄梁肇煌挽
11
知遇荷先朝,惟公望重純臣,遽聞將相星沉,表達九重應(yīng)震悼;
夢魂瞻碩輔,況我誼居猶子,太惜典型日渺,信傳千里倍傷懷。
肇煌再挽
12
享壽七十有五便,想七年誕保,東掃滇塵西平彝虜南擒發(fā)逆北御秦氛,全蜀奠安資寇萊;
封守三千二百里,看千里訃文,農(nóng)悲畎畝士輟誦絃工廢藝能商空市井,齊聲痛哭失羊公。
鹽運使司周朝瓊挽
13
報國矢丹忱,古稱社稷之臣,身有千秋公不愧;
騎箕歸碧落,氣引星辰而上,目營四海我何依。
四川成都將軍崇實挽
14
譽望追范韓,自有千秋真事業(yè);
仁恩周楚蜀,允宜兩地薦馨香。
四川布政使司江忠濬挽
15
作西南萬里長城,非徙績比武侯,即今遺愛在民,動地哀聲如一轍;
樹中外卅年名節(jié),但論升同文子,已仰知人善任,擎天相業(yè)足千秋。
署鹽茶道事成綿龍茂道鐘峻挽
16
寰海論勛名,惟公績炳三朝,不愧救時良相;
錦江蒙福澤,嗟我緣慳一面,徒懷先輩儀型。
四川學(xué)政晚生鐘駿聲挽
17
如有一個臣,四海方欣司馬相;
是謂三不朽,兩川又痛臥龍亡。
成都副都統(tǒng)富森保挽
18
張忠定心精力果、趙清獻吏畏民懷,偉績垂錦官,從此湘漢遙聞,遺德齊揮三楚淚;
崔增城內(nèi)外調(diào)和、梁順德上下鎮(zhèn)靜,老成欽百粵,不獨韜鈴知己,感泣應(yīng)悲一字師。
統(tǒng)帶武字營貴州提督周達武挽
19
偉績樹中原,鎮(zhèn)沈遼鄂黔衡益以來、屢著勤勞,遽驚碧海騎鯨,金石一編昭史館;
英靈鐘粵嶠,邁蕭曹房杜范韓而上、獨標威望,即看春池洗馬,風云千載壯祠堂。
候補同知劉植廷、候補知縣王樹桐共挽
20
生有自來,論福壽勛名獨鐘間氣;
時方多事,知華夷中外太息同聲。
丹棱知縣毛隆輔挽
21
五丈痛星沉,想諸葛德徽,萬里軍民皆下淚;
三千皆縞素,憶汾陽勛澤,廿年部落更愴神。
統(tǒng)帶達字營記名提督陳希華挽
22
清節(jié)重三朝,二十年倚畀恩隆,韓范謀猷昭楚蜀;
至誠孚萬姓,八九日寢疾夢兆,旦夕哭奠遍閭閻。
署四川按察使小門生馮崐挽
23
赤嶠毓奇英,初撫湘繼帥蜀,謹慎似武侯、和平似潞國、福
澤似汾陽,洎乎望重臺垣,高捧丹心撐宇宙;
青編垂偉烈,本純?nèi)鍨檠簦髴驯让濉⒈ж摫认N摹?/span>
猷比召伯,值此神歸箕舍,長留浩氣滿乾坤。
統(tǒng)帶果毅耀字營升用提督成耀星挽
24
名世不虛生,正朝野系屬交殷,那堪冠劍音容、遽歸蓬閬;
老成知有國,只精忠彌綸罔問,應(yīng)共旂常鐘鼎、永壽河山。
彰明縣知縣何慶恩挽
25
以人事君,以仁蒞民,以廉潔持身,未盡經(jīng)綸展燮理;
是決勝將,是救時相,是封疆保障,豈徒寮寀浹恩威。
大邑縣知縣趙霦挽
26
惟公乃方叔之儔,屢執(zhí)群醜。
此地自武侯而后,重隕大星。
成都知府孫濂挽
27
全蜀系天下安危,簡畀如公,卿月豈徒輝井絡(luò)?
相國為朝廷柱石,勛名蓋世,大星何遽殞岷江。
錦江書院監(jiān)院劉希向挽
28
備將相全材,蓉城盡瘁,花縣降神,數(shù)十載勤勞丕著;
撐西南半壁,青史銘功,黎民戴德,百千年聞望常昭。
即用知縣劉琪枝挽
29
分野界韶州,駐旌節(jié)于濯錦江邊,式玉式金,豐度無勞天子問;
大星沉益部,繪冠裳于紫光閣上,如圭如璧,丹青莫狀老臣心。
劉仰祖、徐斯康、黃元湘挽
30
掃中原百萬流寇,孰與蕩平,宣力功臣半由門下,宜乎良相進賢冠極品;
舉西南七省封疆,倚為保障,運籌事跡全載司勲,允矣都尉世職襲輕車。
綏寧協(xié)副將毛湘庵挽
31
六七年虎帳親承,最難忘恩蔭岷江,不遺賤子;
一千里龍門遠隔,忽聞到星沉玉壘,無限酸辛。
松潘協(xié)鎮(zhèn)聯(lián)昌挽
32
保三楚于金湯,盡瘁鞠躬,忠藎無遺膺重寄;
奠全川如磐石,深謀大略,恩威并濟遍諸軍。
總兵銜補用副將許蔭堂挽
33
正氣塞乾坤,感頻年奠定川疆,白叟黃童都淚下;
經(jīng)綸昭宇宙,念此日扶還井里,青山紅樹也銷魂。
參將藺朝學(xué)、游擊黃萬勝同挽
34
辭名名愈附,善歸九重、功推諸將、福錫群黎,六七載勞思焦心,獨挽東南大局;
降生生不虛,節(jié)擁三湘、靈鐘百粵、澤被兩川數(shù)千里,家尸戶祝,竟推西北長城。
游擊林占魁挽
35
計撫綏三湘,數(shù)年間籌餉籌兵、真不遺余力,從此東南資保障;
持制節(jié)七載,終日里憂國憂民、竟無術(shù)長生,即今西北悵安全。
前華陽縣知縣張爾遴挽
36
帝眷老成人,使節(jié)歷蜀山楚水,維持大局,勘定全疆,半生盡瘁鞠躬,偉業(yè)如公真宰相;
臣留清白望,道范仰威鳳祥麟,儀式班聯(lián)、恩懷士庶,一旦遙傳噩耗,銜哀豈我舊門生。
寧遠知府鐘昌勤挽
37
先帝鑒臣衷,敭歷三朝,青節(jié)遙追崔正子;
斯民同孺泣,馨香萬古,崇祠并峙武鄉(xiāng)侯。
晚生沈?qū)氬K挽
38
自成廟鑒公清操,天下已望豐裁,只今將相兼資,由先帝知人,留得老臣匡社稷;
論益州討賊奇勛,此地復(fù)安耕鑿,嘆息功名未竟,正中原多故,愿教靈氣壯山河。
成都錦江書院掌院童棫挽
39
先皇帝篤念老成,謂公是宣宗特簡、以遺子孫,節(jié)鉞寄巖疆,留得齊賢資幼主;
大丞相久專征伐,幸年來益部蒙庥、復(fù)安耕鑿,星辰歸上界,忍教魏國棄蒼生。
童棫再挽
40
事業(yè)滿邊隅,憂國忘私,文正以還惟此老;
大名垂宇宙,鞠躬盡瘁,武侯而后有斯人。
補用知縣胡壽昌挽
41
討逆奮鷹揚,共推元老壯猷,倚重果膺臺閣寄;
儲才分鶴俸,咸仰宗臣遺像,感恩長入泮林詩。
錦江書院諸生等挽
42
三十年中外宣勤,此時勒鼎銘鐘,黃閣共推賢宰相;
數(shù)千里間關(guān)趨侍,一旦山頹木壞,絳帷空剩老門生。
受業(yè)陳興鉞挽
43
濟世經(jīng)綸,不露才華平巨寇;
迴瀾砥柱,高標亮節(jié)著清風。
中軍副將明耀光挽
44
宮太保沉謀遠慮,威德深嚴,廿載精誠完蜀楚;
老中堂嘔血輸忠,鞠躬盡瘁,千秋義氣壯山河。
昭化縣知縣唐彝銘挽
45
胸中自有甲兵,論當代諸賢伯仲,汝南公第一;
身后不遺琴鶴,聽輿人之頌頡頏,清獻世無雙。
廖葆恒、吳寶林、廖葆和共挽
46
一統(tǒng)共匡襄,功在寰區(qū),偏安豈必同諸葛;
三朝隆眷顧,任兼將相,純德應(yīng)堪媲晉公。
通省團練侍讀銜內(nèi)閣中書劉芳等挽
47
白發(fā)不能容,一柱西傾寰宇慘;
蒼生安所託,大江東去海天愁。
華陽舉人張人瑞挽
48
未了救時心,廿余年宏濟艱難,觀將相勛名獨來獨往。
陡撒擎天手,八十載敭歷中外,論文章福澤全始全終。
直隸州候補知縣阮恩澤、劉敬業(yè)同挽
49
督諸軍轉(zhuǎn)戰(zhàn)而來,平巨寇保邊陲,當圣主沖齡,九域正深霖雨望。
盡純臣匪躬之節(jié),酬特知殫藎畫,值中原多故,兩州遽痛大星沉。
治下工部郎中葉毓榮挽
50
大局賴維持,豈徒澤沛錦江、勲崇玉壘;
中朝隆倚畀,何遽風凄綸閣、月冷鈴轅。
東城局紳等挽
51
公是古名臣,盡瘁一生,早經(jīng)勘定西陲,蓋代奇勛傳后世;
我原門下士,受知七載,不料計偕北上,臨歧灑淚哭先生。
受業(yè)黃湘挽
52
溯名宦于西川,李相籌邊、文翁布化、宣公奏議、諸葛功勛,合往哲儀型,同作萬家生佛;
論楚庭之耆舊,剛峰讜直、正子貞廉、若水儒修、曲江風度,踵先賢芳躅,允為百粵靈光。
同鄉(xiāng)屬員等挽
53
丞相真天威哉,右滇黔左秦隴,正須北伐南征,可憐盜寇猶存,鞠躬盡瘁身先死;
中國相司馬矣,上朝廷下夷狄,咸恃老成碩望,豈僅川湘再造,戶祭家尸德不忘。
彝字營務(wù)處張玉文挽
54
總制全川清慎勤,共仰七年善政;
剿平巨寇智仁勇,允推一代完人。
東月城盤查檢沈青淦挽
55
從容定變,垂二十年功在國、恩在民,合有星辰光圣世;
精白乃心,孚億萬姓囊無余、家無蓄,惟將謹慎繼前賢。
南城局紳等挽
56
一德契天心,憶廿載選將籌邊,在鄂渚衡湘,已先儲相業(yè);
狂瀾思砥柱,溯兩川忠謀亮節(jié),合武鄉(xiāng)清獻,可并想風裁。
補用知縣傅翼挽
57
將百萬軍蕩平蜀寇,嚴毅者其神、鎮(zhèn)靜者其德;
升三界上降帝廷,慈悲兮為佛、逍遙兮為仙。
成都文生張馮湘曾兆麟周載祥等挽
58
民情大可見,看今日滿城縞素、匝野悲哀,不愧謳歌稱沒世;
廉吏實堪為,卜他年勛勒旗常、名高柱石,奚須琴鶴伴歸裝。
中江李樹瀛挽
59
經(jīng)濟裕胸中,乃山聳淵沉、端倪不露,當李寇戮、石逆擒,萬姓毫無驚疑,誠哉智足兵奇、預(yù)綢繆乎西蜀;
勛名垂宇內(nèi),幸邇安遠肅、福曜常昭,胡砥柱失、泰岳摧,群黎同聲悲嘆,只聽稱爺呼父、永感戴于全川。
錦里布衣劉守源挽
60
兩川兵氣賴全銷,方欣人見青天、民登化宇;
鄰省烽煙猶未熄,孰意星沉玉壘、月冷襜帷。
標下三營副遊都守衙門書職等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