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時前
13,185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 宏觀fans哲 作者:蘆哲 占爍
活躍二手房市場是激活整個房地產市場良性循環的“關鍵一躍”
· 核心觀點:自8月25日“認房不認貸”納入因城施策政策工具箱以來已近一個月,政策出臺后,房地產市場信心明顯提振,但亦存在后勁邊際減弱、剛需接力不足的風險,有待政策繼續調整優化。具體來看,新房市場情緒高漲,但受新房供應減少、期房交付風險等因素影響,尚未反映在成交量上;二手房掛牌量大幅增加,成交明顯改善,房價止跌企穩,整體情況好于期房。各能級城市表現:京滬>廣深>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盡管房地產市場回暖的趨勢已經顯現,但改善時間能持續多久尚不確定,存在后勁邊際減弱、剛需接力不足的風險。促進二手房市場流動性恢復是激活整個房地產市場良性循環的“關鍵一躍”,為此可進一步優化前期市場過熱階段出臺的限制性政策,更好滿足剛性需求。目前限制性政策調整優化空間主要在一線城市,比如適當降低首套房的房貸利率加點、調整普宅認定標準等。
· 新房:
①新房市場情緒高漲。由于新房交易稅費一般低于二手房,并且戶型大、房齡新等特點更契合“賣一買一”的改善型需求,成為本輪政策調整的受益市場。中原地產統計的新房來訪指數自9月以來快速拉升,近兩周已經達到5月初以來的最高點 ,說明新樓盤的市場情緒經過了四個多月的低迷后出現了整體性回升。
②但由于過去兩年全行業拿地和開工縮減,新房供應放緩,購房者可選的優質項目減少。此外,期房交付風險也會影響新房銷售,即購房需求更多從新房轉向二手房、從期房轉向現房。
③受上述兩因素影響,新房市場成交量仍處于低位,二線城市整體好于一線城市。9月前20天,30個大中城市日均新房成交套數為3035套,比8月下降12.4%,比去年9月同期下降4.7%。
④隨著政策契機和“金九銀十”旺季到來,部分城市加快了新房上市步伐,近期新房成交量也出現了邊際改善。第38周(9月11日-17日)新房上市面積較上周增長77%,減輕了供給端約束,帶來了新房銷售的邊際好轉,新房成交套數環比上周增加17.1%,比去年同期增長8.8%。
· 二手房:
①從供給端來看,“認房不認貸”的調整鼓勵了“賣一買一”的置換需求,核心一二線城市周增掛牌量比8月周均增長40%,其中京滬增幅接近90%。掛牌量增加不只代表二手房供給增加,也反映了需求的增長,換房需求正在加速入市。
②從成交量來看,二手房整體好于新房,并且一線城市的存量房成交好于二線城市。截至17日,9月前三周10個重點城市二手房成交均值為1.24萬套,環比8月增長5.5%,低基數下比去年同期增長30.7%。其中,京滬比8月增長近30%,8個二線城市中,除青島、成都外,其余6城均比8月進一步下降。
③二手房價有所企穩,但受掛牌量增加影響,房價難有明顯上行。根據70城樣本計算的周度二手房價來看,最新9月17日房價較8月底持平,整體來看二手房價格在政策出臺后逐步企穩。分能級城市來看,一線城市房價在8月下旬快速沖高,9月3日比8月20日上漲3.8%;但隨著掛牌量增加以及市場情緒有所降溫,9月中上旬房價再度走弱,9月17日較3日下降1.9%。二線城市受二手房成交偏弱影響,房價仍在下行。
·展望:
①總的來看,不論新房還是二手房,本輪政策出臺后市場回暖的幅度目前還弱于年初小陽春;并且市場表現依然分化,二手房好于新房,各能級城市表現:京滬>廣深>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
②展望后續,房地產市場回暖的確定性較強,但改善時間能持續多久尚不確定,目前已經出現后勁減弱、剛需接力不足的風險。政策發布之初,短期市場預期過高,無論是新房來訪指數還是一線城市二手房房價,都在9月初快速沖高。但近期新房來訪指數增速開始放緩;而二手房市場,表現最強勁的一線城市房價經過沖高后已開始環比下降,同時掛牌量大幅增加表明承接置換房的剛需可能仍然偏弱。
③活躍二手房市場是激活整個房地產市場良性循環的“關鍵一躍”,政策可進一步優化調整。按照“認房不認貸”規則,只有賣掉存量房,二套房才能認定為首套,購房門檻才會降低;并且,部分家庭需要賣掉存量房以回籠資金,這也是后續新房與二手房置換需求的主要來源。因此,二手房市場流動性恢復是激活整個房地產市場良性循環的“關鍵一躍”,而剛需對置換房的承接則是市場持續改善的源頭。為此,之前市場過熱階段的限制性政策仍有進一步調整優化空間,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比如適當降低首套房的房貸利率加點、調整普宅認定標準等。
· 風險提示:政策效果后勁邊際減弱、剛需接力不足;廣州調整后,其他一線城市會否跟進具有不確定性;房地產市場下行超預期,政策也會進一步變動。
正 文
1. 8月下旬以來房地產政策密集調整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隨后,一系列調整優化的政策在8月下旬開始密集推出。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一線城市在內各地全面執行“認房不認貸”政策;二是央行和金融監管總局發文下調首套、二套首付比例下限至20%和30%,下調二套房貸利率下限至“5年期以上LPR+20基點”,并降低存量房貸利率;三是廣州、南京、武漢等一批重點城市先后優化限購政策。據中指研究院統計,自9月初以來,已有近二十個重點城市放松限購,政策利好不斷釋放。
市場信心在政策出臺后迅速提升。據中指研究院在9月4-6日的調研顯示, 新政后居民購房信心改善明顯,其中北京、上海在政策出臺后,購房意愿強于上月的受訪者占比提升超15個百分點,廣州、深圳提升幅度相對較小,分別提升7、10個百分點。
從8月25日“認房不認貸”納入因城施策政策工具箱算起,至今已近一個月,這段時期房地產市場實際表現如何?
2. 政策出臺近一個月,房地產市場表現如何?
自8月25日“認房不認貸”納入因城施策政策工具箱以來已近一個月,政策出臺后,房地產市場信心明顯提振。新房市場情緒高漲,但受新房供應減少、期房交付風險等因素影響,尚未反映在成交量上;二手房掛牌量大幅增加,成交明顯改善,房價止跌企穩,整體情況好于期房。各能級城市表現:京滬>廣深>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盡管房地產市場回暖的確定性已經較強,但改善時間能持續多久尚不確定,存在后勁減弱、剛需接力不足的風險。促進二手房市場流動性恢復是激活整個房地產市場良性循環的“關鍵一躍”,為此可進一步優化前期市場過熱階段出臺的限制性政策,更好滿足剛性需求。目前限制性政策調整優化空間主要在一線城市,比如適當降低首套房的房貸利率加點、調整普宅認定標準等。
2.1.新房:市場情緒高漲,但受供給減少、期房交付影響,成交量改善滯后
新房市場情緒高漲。由于新房交易稅費一般低于二手房,并且戶型大、房齡新等特點更契合“賣一買一”的改善型需求,成為本輪政策調整的受益市場。中原地產統計的新房來訪指數自9月以來快速拉升,近兩周已經達到5月初以來的最高點[1],說明新樓盤的市場情緒經過了四個多月的低迷后出現了整體性回升。
但由于過去兩年全行業拿地和開工縮減,新房供應放緩,購房者可選的優質項目減少。今年1-8月,100大中城市住宅用地的成交規劃建筑面積為1.78億平米,僅為2021年同期的46%。在房地產開發投資環節中,拿地情況直接決定后續開工強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今年前8個月商品住宅新開工面積為4.7億平,同樣只有2021年同期的46%。拿地和開工減少,新房供應亦隨之放緩。以上海為例。上海30天滾動的日均新開盤項目套數在8月31日前后只有292套,2010年以來長期歷史均值為470套左右,2020年以來平均也有436套。中指監測數據顯示,重點50城的新房上市面積在5-8月已經連續4個月處于近五年最低水平,只有2019-2021年的一半左右。
除供給減少外,期房交付風險也會影響新房銷售,即購房需求更多從新房轉向二手房、從期房轉向現房。隨著房企資金面惡化,近兩年市場對期房交付的擔憂加劇。這一擔憂的結果便是二手房替代新房、現房替代期房。今年前8個月,期房銷售面積較2021年同期減少43%,而現房則增長15%;在新房銷售中,期房占比從2021年底的90%降至今年8月的83%,近7個點的份額被現房替代,除此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期房需求被二手房替代,從而導致新房整體銷售減少。
受新增供給減少和期房交付風險的雙重影響,新房市場盡管情緒高漲,但成交量仍處于低位,二線城市整體好于一線城市。9月前20天,30個大中城市日均新房成交套數為3035套,比8月下降12.4%,比去年9月同期下降4.7%。一線城市的供給約束比二線更顯著,新房成交量環比下降10.5%,同比下降28.1%。二線城市由于供給約束更小,同時近期需求端放松力度更大,除“認房不認貸”外,另有武漢、西安等一批城市優化限購、調整首付比例,新房銷售情況表現更好。9月前20天,二線城市成交套數環比8月僅下降3.7%,同比增長29%。
隨著政策契機和“金九銀十”旺季到來,部分城市加快了新房上市步伐,近期新房成交量也出現了邊際改善。據克而瑞統計的64個重點監測城市商品住宅供應規模數據,第38周(9月11日-17日),全國重點城市取得預售證面積590萬平方米,較上周增長77%[1]。新房加快上市,減輕了供給端約束,帶來了新房銷售的邊際好轉,第38周30大中城市新房成交套數環比上周增加17.1%,比去年同期增長8.8%。
2.2. 二手房:整體好于新房,掛牌增加、成交改善、房價企穩
從供給端來看,“認房不認貸”的調整鼓勵了“賣一買一”的置換需求,核心一二線城市掛牌量大增。根據克而瑞的統計,16個一二線城市第37周(9月4日-10日)的新增二手房掛牌量共有6.6萬套左右,較前周和8月周均分別增長13%、40%。其中,一線城市增量明顯更多,4個一線城市新增掛牌量較8月周均增長68%,并且京滬新增多于廣深,前兩者增幅近90%,后兩者僅為30%上下;二線城市新增掛牌量較8月周均增長27%。掛牌量增加不只代表二手房供給增加,也反映了需求的增長,換房需求正在加速入市。
從成交量來看,二手房整體好于新房,并且一線城市的存量房成交好于二線城市。從監測的10個重點一二線城市二手房成交量來看,截至17日,9月前三周成交均值為1.24萬套,環比8月增長5.5%,低基數下比去年同期增長30.7%。二手房成交整體情況要好于新房,不僅是因為新房供應減少,與期房交付風險也有一定關系。分能級來看,一線城市此前執行限貸限購更嚴格,“認房不認貸”政策調整后,所釋放的積壓換房需求也更多;同時隨著掛牌量增加,存量房市場的供給比新房市場更充足。具體來看,9月前三周環比8月,增速最高的是京滬,兩地增長均近30%[1],深圳增長4.9%;二線城市成交量大多環比下降,青島、成都分別環比8月增長6.7%、4.0%,其他6個城市包括南京、蘇州、杭州、廈門、東莞、南寧,成交量環比均在下降。
9月以來二手房價有所企穩,但受掛牌量增加影響,房價難有明顯上行。根據70城樣本計算的周度二手房價來看,最新9月17日房價較8月底持平,整體來看二手房價格在政策出臺后逐步企穩。分能級城市來看,一線城市房價在8月下旬快速沖高,9月3日比8月20日上漲3.8%;但隨著掛牌量增加以及市場情緒有所降溫,9月中上旬房價再度走弱,9月17日較3日下降1.9%。二線城市受二手房成交偏弱影響,房價仍在下行,9月17日較政策前的8月27日下跌0.3%,但跌幅較上月的1.2%有所收窄。三線城市受整體市場情緒帶動,二手房價在近兩周小幅上行,9月17日較3日上漲0.5%。
2.3.活躍二手房是激活房地產市場的“關鍵一躍”,需求端政策仍有進一步調整空間
總的來看,不論新房還是二手房,本輪政策出臺后市場回暖的幅度目前還弱于年初小陽春;并且市場表現依然分化,二手房好于新房,各能級城市表現:京滬>廣深>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針對前一種分化,新房供給減少和期房交付風險是主要影響因素。后一種分化,則源于不同城市的住房需求差異。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三百多個地級市中,經濟越發達地區(人均GDP越高),人均住房越短缺。人均住房少于1間的地區可認定為住房短缺,亦存在較大的需求空間。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4個一線城市的人均住房全部少于1間, 25.8%的二線城市少于1間,三四線城市則只有17.5%,可見能級越高的城市,住房需求空間越大。
展望后續,房地產市場回暖的確定性較強,但改善時間能持續多久尚不確定,存在后勁減弱、剛需接力不足的風險。政策發布之初,短期市場預期過高,無論是新房來訪指數還是一線城市二手房房價,都在9月初快速沖高。但近期新房來訪指數增速開始放緩;而二手房市場,表現最強勁的一線城市房價經過沖高后已開始環比下降,同時掛牌量大幅增加表明承接置換房的剛需可能仍然偏弱。
活躍二手房市場是激活整個房地產市場良性循環的“關鍵一躍”。按照“認房不認貸”規則,只有賣掉存量房,二套房才能認定為首套,購房門檻才會降低;并且,部分家庭需要賣掉存量房以回籠資金,這也是后續新房與二手房置換需求的主要來源。因此,二手房市場流動性恢復是激活整個房地產市場良性循環的“關鍵一躍”,而剛需對置換房的承接則是市場持續改善的源頭。
為進一步激活市場良性循環,更好滿足剛性購房需求,房地產需求端政策或仍有進一步調整優化空間。當前三四線城市的限制性政策較少,二線城市經過本輪調整后,可調整優化的政策空間也已不大,未來政策重心仍在一線城市,要在維持房價平穩和更好滿足剛需之間取得平衡,或可調整以下兩方面。一是適當降低首套房的房貸利率加點。四個一線城市中,除廣州房貸利率下限為LPR外,北上深均有額外加點,分別在5年期LPR基礎上加55、35、30基點,較LPR-20基點的全國利率下限差距較大,可適當小幅下調加點。二是與時俱進調整普宅認定標準。目前北京和上海的普宅認定標準大致是10年前制定,北京為五環內“單價<3.96萬元/平米”或“總價<468萬”,上海為內環總價不超過450萬。經過近十年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目前京滬兩地滿足普宅要求的住房均較少,這意味著剛需群體必須以非普宅標準承受更高的購房門檻。
3. 風險提示
(1)政策效果后勁邊際減弱、剛需接力不足;
(2)廣州調整后,其他一線城市會否跟進具有不確定性;
(3)房地產市場下行超預期,政策也會進一步變動。
注:本文來自德邦證券于2023年9月23日發布的《【德邦宏觀蘆哲&占爍】 地產政策優化,效果如何?》,分析師:蘆哲S0120521070001;占爍S0120122070060
格隆匯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匯觀點及立場。特別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