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美的化身,予人以愉快的感受和生命的希望。“含苞欲放”是新生命的頑強孕育,“燦爛盛開”是唱響生命最輝煌的華章,“碩果累累”是生命的不懈地延續。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沒有花的生活就像是一片荒漠。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多喜歡借花明志,以花傳情。屈原植蘭九畹,陶淵明采菊東籬,李白醉臥花叢,杜甫感花濺淚……千百年來,與花有關的浩瀚詩篇和閃光妙文,奇人趣事,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中華文明增添了一抹極為亮麗的色彩。
人們在慶祝花朝之余,總認為萬物有靈,花的美丑,花的生死榮枯,應該有一位司命之神在主宰;於是人們學樣於朝廷的“司花之官”,認為民間應有“司花之神”。這樣的想法漸漸演變成習俗,最終反而影響了士大夫,透過他們的閑情逸致,創造出更有親合性的人間司花之神,成為今日普遍為國人所樂道的花仙。
“花神”一詞早在唐朝即已出現。唐代文學家陸龜蒙《甫里集?和楊州看辛夷花韻》有“柳疏梅墜少春叢,天遣花神別致功”之句。花神女夷的傳說,一般認為始自魏晉時期,但普遍性的十二個月花仙的說法,則可能醞釀於唐宋之際,到了明代才逐漸定調;清代以后,則因愛花者個人喜愛,另行取舍而成。
最早的花神,源自於民間生活的題材。人們推舉親嘗百草的神農氏為“花皇”,將六一道教的神仙女夷封之為“花神”,專管人間百花的形質、時序,與生死榮枯的花神女夷,承王母娘娘之命,選定梅花、杏花、桃花、牡丹花、石榴花、蓮花、蘭花、桂花、菊花、芙蓉花、山茶花、水仙花,為十二個月的當令花。雖然如此,花神本是神格化的產物,眾說紛紜反而能從情有獨鐘之中,顯現出多彩多姿;同時,也讓花神的故事更加豐美。
到了清代,學者俞曲園又根據佛教故事,尊“拈花微笑”的大迦葉尊者為“總領百花之男花神”;封道教南岳魏夫人李華存為“總領百花之女花神”。傳說佛陀有一次聚眾說法時,手拈一花,眾人都不明白其中的奧秘,只有弟子大迦葉尊者默然神會,微微一笑。佛陀知他已經領悟,於是宣布:“吾有‘正法眼藏’付囑摩訶迦葉。”“正法眼藏”就是禪宗以心印心的起源,而摩訶迦葉也就成了禪宗的開山祖。佛陀手中的那朵花,是他和大迦葉之間心心相通的沉默語言,也就是禪宗所謂“不可說”的最高境界。這應是俞曲園以大迦葉尊者作男總領花神的理由。
花皇、總領花神的流傳遠不及花神。《太平廣記》說花神女夷是南岳魏夫人的女弟子,擅長蒔花種草,后人尊她為“花神”,并把花朝節附會為她的生日。西漢劉安《淮南子?天文訓》說:“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谷禽鳥草木。”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歲令一》也說:“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即花神也”。可見初期的女夷既管花草,也管禽鳥;到了明代,才專職為花神。但李汝珍作《鏡花緣》時,女夷又回復成“百花”、“百草”、“百果”、“百谷”四位仙子之一,司命九十九種花卉,加上她自己,合成“百花仙子”。女夷所選的十二月當令花,大概也是文人士子所公認,可以兼容并蓄,代表中華大地上十二個月份節氣的人間花卉,因此,它們變成了我國十二月的當令花代表,而與之對應的十二位花神,便也應運而生。
單一仙子司命百花的思想,與國人習慣的多神思想相悖,因此有一花一仙子的想法產生,這也反映了古人珍視每一種花,視花如生命的感情。但不論是單一的花神女夷,還是一花一神祗,都只是神話或想像,缺乏具體可親的感覺;若以當令花代表當月的百花,除了具像,又兼有浪漫,更能跟農耕節氣結合,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也容易記憶。
明人程羽文針對花與節氣的關系,寫了《百花歷》一文。在愛花人士口中,十二個月的當令花卉如數家珍。我國古來即有“一月蘭花嬌,二月桃花媚,三月薔薇展紅艷,四月牡丹最尊貴,五月石榴鮮欲醉,六月雞冠傲獨幟,七月荷花俏絕塵,芬芳桂花八月香,九月菊花淡悠然,十月蘆葦煽秋涼,海棠迎冬十一月,十二梅花獨坐堂”的說法;又有“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蘭花盆里裝,三月桃花連十里,四月薔薇靠短墻,五月石榴紅似火,六月荷花滿池塘,七月梔子頭上戴,八月丹桂滿枝黃,九月菊花初開放,十月芙蓉正上妝,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臘梅雪里藏” 的別議。古代文人對花的興趣偏重於賞花,在於愉悅花之姿色而賞其神骨,因而發展出一套欣賞各種花之精髓的簡要文字:梅標清骨,蘭挺幽芳,茶呈雅韻,李謝弄妝,杏嬌疏麗,菊傲嚴霜,水仙冰肌玉膚,牡丹國色天香,玉樹亭亭階砌,金蓮冉冉池塘,丹桂飄香月宮,芙蓉冷艷寒江。后來賞花又從純客觀的欣賞,進階到融入主見的賞析,像詩作“冷艷清香受雪知,雨中誰把蠟為衣”,形容的是梅花的美出自傲骨;“錦爛重陽節到時,繁華夢里傲霜枝”,描述的是菊花的美因其不凡;“出谷送香非不遠,那能送到俗塵中”,贊美的是蘭花的美在於出塵。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頗大,加上個人的偏好,十二個月的代表花令,難免也不一致。近人左華成先生在其《花語花詩花譜》中,列出代表各月的花,依序為:梅花、海棠、牡丹、芍藥、石榴、蓮花、紫薇花、木犀、菊花、茶花、紅梅、臘梅。
筆者一生愛花、賞花、種花、研究花,傾心于傳承與發揚我國悠久的花文化,綜合我國各地賞花習俗,集我國市花評比之精華,撰列出十二個月的花令民謠,再配與時令鮮花與詩賦,以饗讀者。
我國十二個月的花令民謠
一月水仙清水養
【賦水仙花】宋·朱熹
隆冬凋百卉,江梅歷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風香。
紛敷翠羽披,溫色自玉相。
黃冠表獨立,淡然水仙裝。
二月杏花伸出墻
【春中田園作】唐·王維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
臨觴忽不御,惆悵思遠客。
三月桃花紅艷艷
【晚桃花】唐·白居易
一樹紅桃亞拂地,竹遮松蔭晚開時。
非因斜日無由見,不是閑人豈得知?
寒地生材遺較易,貧家養女嫁常遲。
春深欲落誰憐惜,白侍郎來折一枝。
四月杜鵑滿山崗
【杜鵑花】宋·徐渭
煙雨艷陽天,山花發杜鵑。
魂愁數葉暗,血漬一叢鮮。
正色爭炎日,重合沓絳箋。
春風幾開落,遺恨自年年。
五月牡丹真國色
【賞牡丹】唐·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六月蘭花吐芬芳
【蘭】宋·陸游
南巖路最近,飯已時散策。
香來知有蘭,遽求乃費獲。
生世本幽谷,豈愿為世娛。
無心論階庭,當門任君鋤。
七月荷花別樣紅
【擬古】唐·李白
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
八月桂花十里香
【桂】唐·李嶠
未植銀宮里,寧移玉殿幽。
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俠客條為馬,仙人葉作舟。
愿君期道術,攀折不淹留。
九月菊花傲秋風
【菊】晉·陶淵明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去。
十月芙蓉斗寒霜
【木芙蓉】唐·韓愈
艷色寧相柘?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十一月山茶初開放
【山茶花】宋·王十朋
鶯聲老矣移雖晚,鶴頂丹時著始佳。
雨葉鱗鱗成小蓋,春枝艷艷首群花。
十二月梅花雪中唱
【雪梅】宋·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