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自阿倩《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傅儀的書法、繪畫,以及人生解讀》
http://cwlgt1.blog.163.com/blog/static/1036813202011112271427261/?followBlog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 是清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其為清朝皇帝在位時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
其在大滿洲帝國皇帝位時年號“康德”,又稱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
父親:愛新覺羅.載灃(即醇親王)
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即醇親王妃)
即位時間,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1908年12月2日)
初婚:18歲
原配:郭布羅.婉容。配偶5位。
在位時間:三年
子女:無子嗣
末代皇帝傅儀的親筆(我的前半生)
為老臣的御筆祝壽親題
末代皇帝傅儀的臨筆(蘭亭序)
末代皇帝傅儀的戶口薄登記
當時正值末代皇帝傅儀在北京植物園工作,
文化程度:初中。
實則,當時清內閣大學士陳寶琛曾為傅儀的老師。
清內閣大學士---陳寶琛
陳寶琛(1848~1935年),字伯潛,號弢庵,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光緒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好時政,合稱“清流四諫”。
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則是傅儀的英文老師。
莊士敦,1874年生于英國愛丁堡,先后畢業于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原名雷金納德·弗萊明·約翰斯頓,1898年,莊士敦作為一名東方見習生被英國政府派往香港,從此以學者兼官員的身份在華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1919年2月,赴京,正式開始了“帝師”生涯。莊士敦是中國幾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師”頭銜的外國人。
兩歲時的傅儀與母親
幼年傅儀
屬相:馬
父親:愛新覺羅.載灃(即醇親王)
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即醇親王妃)
排行:醇賢親王奕譞第五子載灃之長子
初婚:18歲
原配:郭布羅.婉容
配偶:夫人5個
子女:無子嗣
即位時間: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1908年12月2日)
繼位年齡:3歲
在位年數:3年
清遜帝,愛新覺羅.傅儀,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十位皇帝,也是中國最后一位皇帝,年號“宣統”。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生于北京什剎海醇親王府內,為第二代醇親王載灃長子,母為醇親王妃蘇完瓜爾佳幼蘭。屬相:馬。
在位三年(1908---1912)。1912年退位,病故于1967年10月17日,享年61歲。葬于河北華龍皇家陵園。
醇親王載灃懷抱傅杰,手牽傅儀
慈禧病危時,傳旨要看傅儀,因為他是未來的皇帝。但是傅儀一聽要入宮,就放聲大哭。那些同來的大臣與太監們,極力哄騙這位三歲的未來皇帝:“莫哭,莫哭,咱們帶您進宮去,快穿上您最新、最漂亮的一付,讓太后老佛爺一見您就喜歡》”可是傅儀怎么也不愿去,哭鬧不停,滿地打滾。這就仿佛他有預知之明,說什么也不肯坐那皇帝的寶座。
當病危的慈禧想看看傅儀,抱一抱他時,傅儀哭的更厲害了,怎么勸哄都不聽。慈禧命人取來一串糖葫蘆,親自往傅儀的手里塞,傅儀卻一把奪過來丟到地上,仍哭鬧不止。慈禧忍不住發火了,怫然不悅說:“把他送出去吧!”傅儀被送到隔壁房間去了,忽然不哭了。在那玻璃窗上映著許多穿旗袍的王妃們身影,閃閃晃晃,色彩斑斕,這個景象居然引起了傅儀的注意,他高興地破涕為笑了,高聲嚷嚷:“走馬燈,走馬燈!”
不知道這是否道破了他的今后人生,如走馬燈一般任人擺布,失去了自由。
在太和殿的登基大典中,傅儀由皇父攝政王載灃抱登大位,剛坐上龍椅,一見王公大臣,頂戴輝煌,伏地高呼萬歲,嚇得又大哭起來,并且尿濕了褲子。攝政王急的連忙說:“別哭了,快完了,快完了!”傅儀仍舊哭個不停,大典只好草草收場,傅儀從此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寶座。
后人說此時攝政王的話多有不吉利,傅儀的皇位不會長久,果然傅儀只做了三年的皇位。辛亥革命爆發,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了,清朝從此滅亡。
傅儀的乳母王焦氏,一位普通的善良女人,傅儀一直非常喜歡她,給予她很高的評價。說她走后,我身邊再沒一個通人性的人。
傅儀17歲大婚前時的留影
最得意的事:在紫禁城里騎自行車
最失意:倉促離開紫禁城
最痛心:無子女
最擅長:照相
宣統個人簡介:
清遜帝,字耀之,號浩然,孟子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英文名字亨利,滿族。道光皇帝曾孫,醇親王載灃長子。光緒死后繼位,是清朝和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在位時年號“宣統”(1909--1912),故被稱為宣統皇帝。
退位后的傅儀閑極無聊,在宮中爬房照相
傅儀與婉容的弟弟合影,可見當時傅儀與婉容及其婉容家族的關系很是密切。
傅儀(右一)、傅杰(左一)、中間為婉容的弟弟,和他們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合影
在1963~1967年溥儀和他的兄弟姐妹聯系一直十分頻繁,兄弟姐妹經常去看望他。從他第一次被弟妹喊“大哥”到最后在兄弟姐妹的照顧中安享晚年,這一切發生了巨大改變。
帝王兄弟姐妹情有著不同尋常的地方,皇帝和兄弟姐妹之間不僅僅是親情關系,更是 君臣關系,在君臣關系下的親情往往受到諸多等級的限制,甚至被湮沒。
然而,從第一次見面親兄妹行君臣大禮到最后昔日的皇帝被人第一次喊“大哥”,四個“第一次”的歷史變遷,讓人們清楚的看到:隨著時代的更替,帝王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也發生著微妙而又巨大的變化。
2006年7月31日,本刊記者有幸拜訪末代皇帝惟一健在的“皇弟”——愛新覺羅?溥任,老先生今年88歲高齡,現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文史館館員。由于年歲已高,雙耳失聰,記者不能和老先生長聊,只能用寫字板溝通只言片語。有關溥任先生個人以及他家族的一些情況,記者更多的是從溥任老先生的朋友李輝那兒獲悉。
第一次見面:親兄妹行君臣大禮
溥儀和他的兄弟姐妹第一次見面大約是1917年。那年溥儀才11歲。
皇宮里面出生的小孩不像今天出生的小孩,兄弟姐妹同吃同住,親密無間。皇子出生之后,母親并不親自撫養,而是有人專門負責,一般會有看媽、奶媽、水媽、小丫頭等40多人組成的小組負責皇子的衣食起居。
歷史記載,1917年,根據太妃們的決定,溥儀的祖母和母親開始進宮“會親”,全府上下做了若干套新衣服,各色佳肴美酒擺了一里地。
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介紹,故宮會親那天,溥儀的二弟溥杰和大妹也跟著進宮來陪溥儀玩了幾天。《我的前半生》對此有一段比較精彩的描寫:
他們第一次來的那天,開頭非常無味。我和祖母坐在炕上,祖母看著我在炕桌上擺骨牌,二弟和大妹規規矩矩地站在地上,一動不動地瞅著,就像衙門里站班的一樣。后來,我想起個辦法,把弟弟和妹妹帶到我住的養心殿,我就問溥杰:“你們在家里玩什么?”
“溥杰會玩捉迷藏。”小我一歲的二弟恭恭敬敬地說。
“你們也玩捉迷藏呀?那太好玩了!”我很高興。我和太監們玩過,還沒跟比我小的孩子玩過呢。于是我們就在養心殿玩起捉迷藏來。越玩越高興,二弟和大妹也忘掉了拘束。后來我們索性把外面的簾子都放下來,把屋子弄得很暗。比我小兩歲的大妹又樂又害怕,我和二弟就嚇唬她,高興得我們又笑又嚷。捉迷藏玩得累了,我們就爬到炕上來喘氣,我又叫他們想個新鮮游戲。溥杰想了一陣,沒說話,光瞅著我傻笑。
“你想什么?”
他還是便笑。
“說,說!”我著急地催促他,以為他一定想出新鮮的游戲了,誰知他說:
“我想的,噢,溥杰想的是,皇上一定很不一樣,就像戲臺上那樣有老長的胡子,……”
說著,他抬手做了一個持胡子的動作。誰知這個動作給他惹了禍,因為我一眼看見他的袖口里的衣里,很像那個熟悉的顏色。我立刻沉下臉來:
“溥杰,這是什么顏色,你也能使?”
“這,這這是杏黃的吧?”
“瞎說!這不是明黃嗎?”
“,……”溥杰忙垂手在一邊。大妹溜到他身邊,嚇得快哭出來了。我還沒完:“這是明黃!不該你使的!”
“嗻!”
在“嗻嗻聲”中,溥儀與兄弟溥杰恢復了臣仆的身份。-----摘自傅儀(我的前半生)
即位,光緒34年十一月初九日
攝政王載灃(右一)、載灃之母、載灃二娘、傅儀生母瓜爾佳氏
傅儀、傅杰與母親合影
婉容與弟妹們合影,婉容左二,左一婉容的弟弟
文秀(左三)、婉容(左五)攝于日本公使館
傅儀(中間者)、傅杰(后立者)與弟弟妹妹們合影
傅儀大婚時,新娘婉容的嫁妝抬進故宮
傅儀寫在“祥貴人”譚玉玲照片后面的手跡,傅儀最喜歡她,可惜在1942年被日本人害死
祥貴人---譚玉玲
傅儀鐵梨木書法
宣統三年時流通的貨幣
康德時的詔書
在大滿州帝國皇帝位時年號“康德”,傅儀又被稱康德皇帝(1934-1945)
1917年張勛帶領辮子軍入京,和康有為等保皇派一起,在7月1日宣布傅儀復辟。12月,在全國一片聲討聲中,傅儀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鐘麟帶兵如紫禁城,逼傅儀離宮,歷史上稱這為“逼宮事件”。傅儀搬進北府(載灃王爺的居所),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不久,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傅儀為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的執政,建年號為“大同”。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
皇后婉容
傅儀和皇后婉容的合影
淑妃文秀---史上唯一一位敢與皇帝離婚的女子,從此載入史冊不單是因為她的曾經的地位和經歷,更多的是她的膽量與氣魄。
從此,皇后婉容也因為此事,而被傅儀怪罪,打入冷宮。
傅儀的最后一任平民妻子李淑賢。李淑賢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可以與傅儀合葬一處,可是諸多原因,至今沒有實現。
1963年夏天,北京連日大雨,雨水漫過馬路面,連小汽車都無法通行了。溥儀下班后見我尚未到家,立刻帶了雨傘,冒雨淌水去醫院接我。但沒有接到,他很著急,以為我一定是被雨截在什么地方了。往回走的路上、他忽然發現一處沒有蓋的下水道口已被雨水漫過,從表面上完全看不清楚了。他知道這是我每天上、下班必經之地,怕我走到這里不注意而滑落下去,于是,寧可張著傘守在旁邊。當他老遠地看見我走過來時,就高興地沖著我喊:“千萬注意下水道口——沒有蓋!”其實,那是我已注意到的。關于這件事,溥儀在1963年8月14日的日記中,有八個字的簡略記載:“晚,雨。接賢,賢已到家。”-----摘自李淑賢所著,【末代皇帝傅儀與我】
末代皇帝傅儀與最后一任妻子,北京護士李淑賢,以及當時的國家總理周恩來在一起,這是最燦爛的一次笑容。
清西陵華龍陵園【私人陵園】 末代皇帝 愛新覺羅傅儀之陵墓
傅儀左邊是皇后婉容的衣冠冢,右邊是譚玉玲。
享年:62歲
死亡地:北京人民醫院
廟號:無
謚號:無
陵寢:先葬入八寶山公墓,后移葬清西陵華龍陵園
繼位人:無
===================================================================
阿倩感言:從3歲登基,享盡人間至高無上的尊貴,到淪為階下之囚。
從萬圣之尊到一介平民百姓,三起三落,幾番上下,細細數來,古今中外惟有愛新覺羅傅儀一人,由此經歷過、從容過、倜儻過、懺悔過、大難過后,恍如新生。
翻開過去那么久的一頁頁歷史畫卷,所有的晦暗顏色,不能都歸結到一個人的筆下,畢竟,這是歷史的一個漫長揮寫過程,它凝結了太多人的一份份生命情結;映襯著無數人的榮辱悲歡,是非功過不能全部歸納到到一個3歲的孩子身上,亡國的罪責這么一付單薄的肩膀也擔負不起,只是所有的機緣都湊巧到了一起,交付給一個弱小的生命而已。
假如上天再給一次機會,不知道無論是末代皇帝的親生父母、還是末代皇帝自己,是否情愿將三年的皇帝寶座換取掉了一生的平靜人生。那么多的悲歡離合,那么多的喜怒哀樂。
細細品味,有許多酸楚的滋味,涌上心頭。這么看似柔弱的一位末代帝王,內心的所有不屈不撓與倔強剛強,其實無與倫比。除了末代帝王,有誰可以出其左右?
不愧是王家的血脈,氣度非凡!
轟轟烈烈的來過,以九五之尊,卑躬屈膝過,茍延殘喘過,最終歸附于一派平靜,宛如一池蓮湖秋水,悠悠蕩蕩的悄然無聲。
所有的影像都是如此的不茍言笑,惟有與周恩來總理一起的那臉燦爛的笑容,猶如聽得到那笑聲朗朗的傳遞過來,令人觀后難忘,如此純真。這時候,愛新覺羅.傅儀真的已經不再是龍的化身,脫胎換骨,只是一位身邊伴有妻子的普通中國男性公民。
就讓這笑響,
給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終結做個最瀟灑的送行吧!
給所有的心酸與苦難畫上一個最溫馨的句號吧!
末代皇帝,無限輝煌又歷經苦難的愛新覺羅.傅儀,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