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
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又名昆明湖,古稱滇南澤。滇池海拔1886米,南北長40千米,東西平均寬8千米,水深平均約5.5米,面積340平方千米,有“五百里滇池”之稱。周圍群山環抱,河流縱橫,沃野千里,良田萬頃,文化繁榮,風光秀麗,又多名山勝景,是自古以來吸引眾多游人游覽的“高原江南”。
滇池是滇中高原斷層陷落而成的湖泊,有盤龍江等20多條河流注入,是我國物產富饒的第六大淡水湖。在20多億年前到1200萬年前,幾經地殼運動的結果,使玉溪盆地下降,滇中高原地殼急劇升高,切斷了滇池水向南流入南盤江和紅河的通道,使滇池水扭頭向北,經螳螂川、普流河漢入金沙江。滇池這種與云南其他河流流向相反的狀況,被人們稱為“奇河倒流”。
漢代著名文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滇”字時說:“滇者,顛也。”指的就是滇池水系流向“顛倒”的現象。北魏酈道元也說:“池,在縣西北,周三百里許,上源深廣,下流淺狹,但水倒流,故曰滇池。”現在,滇池已成了云南的象征,“滇”也成了云南省的簡稱。
滇池地樂氣候干濕適度,溫涼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5℃,夏季平均為20℃,冬季平均為9℃,是一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的好地方。
滇池的水源豐富,有盤龍江、海源、金汁、銀汁、寶象、馬料、昆陽等大小20多條河流從四周源源匯積,其中以縱貫南北、穿越昆明市區的盤龍江為最大。相傳,宋代大理國時期,盤龍江堤岸邊遍植白色的素馨花,被稱為“銀槎河”。
滇池的出水口,稱“海口”,在滇池西岸。湖水由西向北折,稱為螳螂川,北入金沙江。海口地區氣候宜人,環境幽靜,礦產豐富。
由于滇池的面積相當于杭州西湖的50倍,因此它既有湖泊的嫵媚韻致,又兼有大海的壯闊氣勢。朝霞夕暉,朗月疏星,薄霧輕靄,細雨晴光,滇池無時不變幻著多姿的瑰麗景象,給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
滇池勝景
西山位于滇池西岸,是一個叢森茂密的森林公園。這里峰巒起伏,澗壑流泉,百鳥爭鳴,古徑盤曲,古樹參天,蒼翠挺拔,雄偉壯觀。西山由華亭山、太華山、羅漢山、掛榜諸山等山峰組成,山脈綿亙40余千米,海拔2500米。遠眺西山群峰,既像一尊龐大的睡佛,又似一位仰臥滇池湖畔、青絲散垂的妙齡少女,故稱為“睡美人山”或“睡佛山”。西山上的三清閣和龍門是一組構建在西山主峰羅漢山懸崖峭壁上的建筑群,是西山勝境的精華所在,登上龍門,憑欄下視,為百丈之懸崖峭壁;舉目遠望,湖天一色,五百里滇池盡收眼底。
華亭寺
華亭寺位于華亭山山腰,由高峣向南行駛,即抵古剎華亭寺。華亭寺是云南境內規模最大的佛寺之一,也是昆明現存年代最久遠,規模宏大而華貴的一座宙宇。迄今有900多年的歷史,公元1063年宋朝云南大理國時期,鄯闡侯高智升在這里豎樓臺建別野,高智升后代高賢、高政將這座山取名為華亭山,寺廟為華亭寺,此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寺內建有撞鐘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樓、雨花臺和放生池等古建筑。殿宇巍峨,規模宏大,庭院寬敞,布局嚴謹,佛像莊嚴,塑工精良。其中天王殿內兩側塑有“戢風、戢調、戢雨、戢順”四大天王,這一組泥塑,在印度教基礎上,結合中國神話傳說精心設計,其思想境界和藝術形象堪稱杰作,也是迄今云南佛寺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佳的泥塑之一。
過天王寶殿,上下兩層平臺,廣植庭院花卉,下庭院玲瓏小巧,中有兒德池,池上雕欄“涌蓮”石橋。周圍種植羅漢松、銀杏、茶花、山玉蘭、紅梅以及藤蔓紫蘿等,是游人清幽小憩之地。
庭院后是西山最大殿宇——華亭寺大雄寶殿。殿內供奉三世佛,釋加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佛高1丈6尺。三世佛兩壁,塑一堂五百羅漢,千姿百態,意趣橫生。這些泥塑佛像,融印度佛教與中國傳說為一體,雕塑藝術是相當高超的。
太華寺位于太華山腹,居西山群峰之中。太華山是西山最高峰,峰頂有昆明氣象臺。太華寺周圍布滿茂密參天古松林,又名佛嚴寺,建于元朝,創建者是元朝云南有名僧人玄鑒,又名無照,俗姓高,曲靖人,生于1276年,在安寧剃發為僧,6歲出家,16歲受戒,20歲離開云南,曾步行千里,赴浙江天目山學習禪宗佛學源流,回滇后于1306年在太華峰建佛嚴寺,宣講佛法,名聲大噪,被稱為“云南禪宗第一祖師”,受到梁王重視,成為太華寺“開山第一祖”,公元1313年死于浙江,年僅37歲。
太華寺山門外,有一株四五人才能合抱的銀杏樹,主干局部已枯蝕,樹身微傾,枝葉仍然健壯繁茂。民間傳說,這株銀杏是明惠帝朱允炆流亡云南時所植。距今已有580余年歷史。
太華寺院內由天王寶殿、大雄寶殿、縹緲樓、一碧萬頃閣、思召堂(北廂房)及映碧榭(南廂房)等構成一個建筑群體,保持了元代的風格。游太華寺最引人入勝的是:賞名花、望滇池、觀日出。太華寺以花木繁茂著稱。玉蘭、山茶、梅花、杜鵑、丹桂、凌霄及不少名貴花木在這里薈萃一園,四時花開花落,姹紫嫣紅。
由太華寺前行約2千米,便是西山主峰羅漢山。三清閣的九層十一閣建筑群,嵌鑲在羅漢山與掛榜山之間的懸崖絕壁上。三清閣始建于元代,梁王曾筑避暑臺于北,后幾經擴建修葺,至清代乾隆、咸豐兩代,奠定了如今“三清境”的規模。
由滇池畔龍門村前沿山崖登三清閣,有一千多級臺階逶迤而上。“三清景”門前,有72級石階,象征七十二地煞星。登上級級臺階就到了“三清境”。在這里俯視滇池及昆明市區,氣象萬千。
三清閣建筑群是我國典型道觀建筑風格。以三清閣為中心,有靈官殿、純陽樓、玄帝殿、玉皇閣、抱一宮、雷神殿、三佛殿、壽福殿、關帝殿、張仙祠、真武宮等殿宇神宮,都建筑在蒼崖峭壁間,層樓疊宇,云煙盤繞,嚴然像“空中樓閣”,殿宇宮樓里供奉的都是道教信奉的偶像。
龍門勝景
過三清閣,登上一道石門,門邊刻有“別有洞天”4個大字。穿過“別有洞天”便是雕鑿于西山羅漢崖懸巖絕壁上的石雕工程——龍門。西山森林公園堪稱滇中第一勝境,而西山勝境,首推龍門。從“別有洞天”的石隧道踏石階轉折而上,首先是兩壁刻有“云海”、“石林”4個大字的第一石室。扶壁俯首曲折而上,穿出隧道,即到雕有觀音坐像的“慈云洞”第二石室;由慈云洞再攀上絕壁石階,便到了“達天閣”龍門勝景。整個工程包括石坊、達天閣、石室、楹聯、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爐、獨臺、供品等,全部在巖石上雕鑿而成,使人嘆為觀止。據史書記載,清乾隆年間,當地下漁村的貧窮道士吳來清修煉苦行,為免除舊時攀鐵索橋之危,行功積德,決定開鑿石道,另辟洞天,從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起,用14年光陰菇苦含辛,一錘一鑿打開了從三清閣至慈云洞通道,完成了沿途的石雕。后來道士楊汝蘭、楊際泰繼續加工,前后歷時72年,完成了慈云洞、云華洞、龍門達天閣全部石刻工程。龍門最高處海拔2300米,高出滇池水面414米,從龍門整體石刻創作來看,工匠們的技藝十分高超,無論是石室的結構布局,雕刻的精湛,構思的奇妙,無不體現出險奇、雄峻。
在太華寺三清閣之間,有一塊背山向海,地勢寬敞,蒼松翠柏環繞,景色清幽的坡地,這里便是聶耳之墓。聶耳是中國著名的人民音樂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作曲者。他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于1949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經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決議,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他那充滿革命激情的歌曲,隨時都鼓舞著中國人民去創造美好的明天。
聶耳祖籍云南省玉溪縣,1912年2月14日生于昆明,1935年7月17日溺水死于日本鵠沼之海濱,年僅24歲。聶耳的音樂作品主要產生在1933年至1935年,他創作的《開路先鋒歌》、《大路歌》、《新的女性》、《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打樁歌》、《碼頭工人歌》、《前進歌》、《飛花歌》、《牧羊女》、《慰勞歌》、《自衛歌》等30多首歌曲,至今還廣為流唱。
聶耳墓圓形,狀如云南月琴,墓前7個花壇代表音樂的7個音階,24級臺階象征他24年的青春年華。墓碑上鐫有郭沫若同志所撰墓志銘。1980年墓地屏風墻間昆明市和日本藤澤市(聶耳溺水之地)人民親手種植了云南杜鵑花和藤澤市市樹——藤樹。聶耳墓現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樓公園距昆明6公里,面臨滇池,與蒼翠起伏的太華山峰隔水相望,故又稱“近華浦”,是滇中聞名的旅游勝地。大觀樓公園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距今已有300余年。明代,世襲鎮守云南的沐氏在滇池練習水師,特在此地建造苑圃,因與滇池對岸太華山相近,故名“近華浦”。稍后,湖北僧人乾印來此結茅讀經,修建了一座觀音寺,距今也已有300余年。
入園傍荷池直走,迎面有亭,門懸“曾經滄海灘為水,欲上高樓且泊舟”的對聯,說的是古代登大觀樓須經舟渡,泊舟亭前。亭上琉璃黃瓦,中嵌大理石,書刻“近華浦”三字。穿過亭門,綠樹簇擁中閃出一座方形三層樓,這便是著名的大觀樓。康熙29年(1690年),巡撫王繼文督建該樓,并在其旁建了涌月亭、澄碧堂、催耕館、觀稼堂等建筑。因登樓而視野大開,景致壯觀,故名“大觀樓”。三層飛檐,金漆彩面的大觀樓,上層有匾額“拔浪千層”,系咸豐乙卯年(1855年)御筆賜題。門兩邊懸掛著乾隆年間昆明詩人孫髯(字髯翁)所撰180字的長聯,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聯”,大觀樓也因此而名揚于世。聯曰: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揚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幕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魚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聯描寫滇池四周勝跡和春城秀麗的山川,清新俊逸;下聯懷古敘述千秋人物,渾脫蒼涼。這幅楹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對仗之工,氣勢之大,是古來少見的,堪稱千古絕唱。
鄭和(1371——1435)是我國明初偉大的航海家,原名馬和,小字三保,回族。距昆明市中心70千米,滇池南端的昆陽鎮便是鄭和的故里,為紀念鄭和,當地人民在昆陽鎮的月山上建立了鄭和公園。
鄭和公園有東門和南門。南門門坊上,鑲嵌著“鄭和公園”4個大字,門的兩側是“鄭和下西洋”的浮雕,圖案是浩浩蕩蕩的船隊,向西乘風破浪,不避艱險,漂洋過海。東館內陳列著鄭和像,鄭和航海圖,福建《天妃應靈之碑》和遠洋樓船模型,鄭和七下西洋的圖片展覽及文字資料。“鄭和紀念館”原為“玉皇閣”,修建于明代天啟三年(1623年),由貢生李登俊創建,后在清代又幾經修葺,近幾年又仿原樣重修。兩層飛檐的玉皇閣居高臨下,兩邊為廂房,院內鑿蓮池,架有石橋,花壇,環境優雅靜謐。登玉皇閣俯視,昆陽鎮盡收眼底,房舍鱗次櫛比,炊煙縈繞;萬頃良田,交錯縱橫。
觀音山位于滇池西岸中部,距昆明市30千米,一座石岬山突兀于滇池。這里山勢險峻,綠樹茂密,山寺古樸,是極目滇池山光水色的游覽勝地。觀音山麓,還是白族集聚的村落,在這里還能體味異樣的民族風情。
傳說,當年昆陽知縣在昆明鑄了一尊銅觀音,由滇池水路運往昆陽,船行半路,遇狂風巨浪,船不能行,只好靠岸泊舟。三日后,風平浪靜,正欲啟航,狂風又大作,又待風平后,再欲行舟,浪濤又起……有人說:觀音相中了這塊風水勝地!昆陽知縣見幾次無法行舟,再看這里風光,確是南海普陀勝景,于是把銅觀音抬上山建寺供奉,這就是觀音山的來歷。民間還傳說這一帶常常“風波洶涌,舟楫每限于往來”,黔公沐氏命在山上建觀音殿,鎮滇池風波,從此,山亦稱觀音山。
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至庚申年(1560)年,悟真、明全二僧募建后殿,修、增建了迦蘭殿、前殿、圣僧殿等,形成三層院宇的佛寺建筑群,并建有“小南海”“普陀山牌坊”。
每年農歷六月十九日,觀音山有規模盛大的民間調子會。佛教傳說,六月十九日是觀音成道之日,到了這一天,各族群眾都來觀音山朝山燒香。后由廟會變為調子會,持續三天,來自滇池周圍的數萬白族、彝族等各族群眾會聚觀音山。老年信女在香煙繚繞的寺廟里唱散花調,青年男女在山林中或滇池畔,唱山歌,對調子,以此尋找心愛的伴侶,這是昆明富有特色的民族風情。屆時土特產品,地方小吃,素食等多種攤點擺滿山上山下,好不熱鬧。
白魚口風景區,位于滇池西岸,它如一個半島伸入滇池。這里林木蔥郁,湖水明凈,環境十分幽雅。因滇池湖灣盛產白魚,故稱白魚口。
民國初年,這里建有別墅,依崖面湖,兩層石砌樓房,外觀頗似碉樓,室內陳設豪華,至今這幢石樓仍在。石樓東面、南面辟庭園。石樓東南面與滇池隔柳堤鑿蓮池,池畔廣植垂絲海棠,濃蔭蔽日,每逢春節前后花開嫣紅一片,引來無數游人。石樓前是刺柏草坪園。庭園內,植有茶花、杜鵑玉蘭、桂花等云南名花,百色爭艷,綠草如茵。東面臨滇池筑石堤,堤上柳樹成林,柳絲輕拂湖水,如詩如畫。
盤龍寺位于滇池東岸的盤龍山上,山勢雄偉,樹木茂密,廟宇古雅。香火之盛,僧眾之繁,朝山之眾,非一般的寺廟能和它相比。
該寺由蓮峰和尚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建造。傳說寺址原是山間的龍湫,蓮峰和尚來此建寺時,念咒讓蛟龍搬家,使潦水干涸后才施工興建的。當時這里居住的白族人民信奉佛教,蓮峰是大理白族貴族段氏后代,群眾都十分擁戴他,寺廟建成后請他作該寺住持。后來蓮峰和尚以“肉身坐化”在寺里,人們便尊他為該寺的“開門祖師”,名叫“盤龍祖師”。
寺內殿宇甚多,大小約有20多院,散于東西南北,四面雜置,大都不相聯屬,參差互見。主要建筑是盤龍祖師殿,安放著“盤龍祖師”坐化的遺體。在這些殿宇當中,有一處叫“茶花殿”,僅是一座小院,內有山茶花兩棵,相傳為蓮峰和尚手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寺里有塊《大盤龍庵大覺禪師寶云塔銘》的元碑,碑文敘述的是白族和尚段崇照(即蓮峰和尚)從事宗教活動的事跡。碑的背面刻有《盤龍庵諸人舍施常住記》,從碑文中可以看出元代昆明地區的經濟文化。這塊元碑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和學術價值,是研究云南地方經濟的重要實物史料。
海埂距市區8公里,顧名思義,“海埂”就是橫海之埂,原是一條由東向西橫插在滇池中的楔形長堤。東起海埂村,西迄西山腳,全長5公里,寬60至300米不等,它把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滇池一分為二:埂南為浩淼的滇池,埂北為“草海”。這里綠柳成蔭,碧波蕩漾,漁舟風帆,園林景色與池畔漁村融為一體,景色迷人。
整條海埂自然形成四大景區:東面為國家體育冬訓基地;中部為沙灘浴場,坡度平緩,沙灘細軟。西面為公園游覽區,可坐觀水景和西山景色,也可垂釣。北面沼澤地為療養區和旅游中心,辟有金魚湖、百花園、大型民族村和數家園林式的渡假村。來此度假,四季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