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立俊 戶口制度是國家人員管理,非常有效非常重要的抓手。據說全球只有中國、朝鮮、越南等三四個國家有戶口管理制度。我國的戶口管理,是最完善最嚴格的,有著中國特色的,歷史悠久的制度。是一項很有價值、意義深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最早的戶口制度的雛形出現在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全面推行戶口制度。不過那時只是作為收稅派役的依據,沒有身份證明意義。此后歷代王朝沿襲下來,同樣本著征稅派役的目的,并相應地進行了完善和強化。 一九五0年,國家頒發了《特種人口管理辦法》,這是新中國戶籍制度的開始。一九五一年頒發了《城市戶口管理條例》,一九五三年建立了農村戶口登記制度,一九五六年就有了比較完善的全國城鄉戶籍制度,中國公民人人都有戶口身份證明,也從此就有了城市戶口、農村戶口的區分。 城市戶口、農村戶口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戶口,兩者之間有比較大的差別。城市戶口可以分配工作,供應定量的糧油,有醫療保險、養老金,等等。農村戶口由生產隊安排農活,耕種土地,打下糧食進行分配;治病、養老靠平時的積蓄,更主要的是靠子女贍養。沒兒沒女者叫五保戶,干不動活就進養老院,由大集體贍養。城里人不能隨便到農村種田,農村人到城里絕對找不到工作。在婚姻嫁娶方面也是涇渭分明,城鄉基本不通婚,談戀愛首先一定要搞清楚戶口性質。城里女孩子不會下嫁農村,條件不好的男孩,在城里找不到對象了,才會去找農村女孩。農村戶口的男孩要到城里找對象,那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想都別想。這之間有條很深很深的鴻溝,要想跨過是相當困難的。兩者相比,城市戶口有很多的優越性。 因為城市戶口的優越,就產生了戶口"農轉非”這樣的社會現象。這是戶口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個敏感度很高的工作內容。"農轉非"這是個流傳了很長時間的熱詞,是一段時間的熱點話題,是個民生問題。四五十歲以上的人大都關注過,應該有若干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并為此用過心動過腦。所謂"農轉非",說白了就是將農村戶口轉為城市戶口,俗稱定量戶口,還有次一等的叫定銷戶口。"農轉非”與國家經濟狀況和城市化推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有個城市戶口,是許許多多農村人的夢想。古語說,七世難修城墻根。在改革開放前,要想"農轉非",那是難于上青天的事。雖然難,國家還是有政策讓一部分人有"農轉非"的機會。 農村小孩只要認真讀書,考取中專、中技以上學校,就可以把農村戶口轉為城市戶口。限于農村比較落后的教育環境,走這條路的還是相當少的。當然還是有少數小孩實現了跳出農門的愿望。金榜題名,這可是全家人乃至全村人的喜事,通常都要宴請親朋好友及村組干部,親戚朋友自然也須送上份子錢了。祝賀的是小孩"農轉非",將來在城里有個工作,至于在哪里讀書,讀什么書也就不太重要不太關心了。 隨軍可以"農轉非",可這僅僅是農村青年婦女的希望,能實現者鳳毛麟角。軍人成為農村女孩婚姻追求的重大目標,能成為軍嫂是相當榮耀的,讓人羨慕讓人妒忌。當上軍嫂還只是"農轉非"的第一步,也不是所有軍嫂都有希望,只有那時最吃香的"四個口袋"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才有可能。只是有可能,"四個口袋"的配偶也不篤篤定定能"農轉非",還必須具備十五年軍齡,或者副營級以上軍官等條件之一者的配偶,才有這待遇。你看那多難,為了一個城市戶口,過著苦等那么多年的分居生活,都要到四十歲左右的年紀,才能結束分居,合家團聚。軍人偉大,軍嫂偉大。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這項戶口政策,大大有利于穩定軍心,鞏固國防。 轉警是家屬"農轉非"的又一條途徑。條件同樣苛刻,十五年工齡,副科級以上職務等才有可能。從優待警,穩定社會,是黨和政府一貫政策。記得當年一部分勞改單位,要從社會上調干轉警,就有許多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的國家干部,為了讓家屬子女轉戶口,放棄了城市里安定舒適的工作,甚至放棄可以升遷的大好前途,申請到條件艱苦的監獄、勞改農場工作。當然名額也是很有限的,肯定滿足不了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轉非"的機會逐漸增多。 一九七二年以后,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臨時工轉正,子女頂替父母工作,不定時的退伍軍人安置,公檢法、工商稅務等單位面向社會的招干等,都是戶口"農轉非"的良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形成風氣。約在一九八三年,國家為了讓知識分子解除后顧之憂,安心工作,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其中有一項就是解決知識分子配偶和子女戶口"農轉非"問題。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知識分子,感恩戴得,化感激為動力,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和人民,有力推動了國家的經濟騰飛和四個現代化建設。 進一步放開的是城市戶口職工,可通過體檢將農村戶口的傷殘配偶遷入城里。這樣沒病找病,小病說成大病的情況就很多了。這時候的醫生很難當,說情打招呼的沒法應付,吵架罵人的也不少。通過了體檢就是城里人,小孩也能隨遷,命運就可改變,不得不就此一搏。 最不值得說的是,可能在二OO四年,有個別城市竟然把城市戶口指標明碼標價,當成商品出售,搞特殊的"農轉非”,曾聽說某地的價格是二萬元一個戶口。奇怪的是在甲地買的,可以在乙地登記,不知其中有何奧妙。這種行為就很不嚴肅了,有違國家戶口政策,好在執行的時間不長,很快便禁止了。 隨著改革開放全面深入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大步推進,戶籍政策進一步寬松,各地都推出相應的"農轉非"準入的條件和政策。如人才引進和儲備落戶,創業者、農民工的積分落戶,父母和未成年子女投靠落戶等等。有太多的政策可以戶口"農轉非",要想成為城市人,已經是比較容易的事。因為容易,因為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城鄉差別不斷縮小,"農轉非"的熱度逐步降下來了,有不少農村人不愿離開農村,不愿放棄土地使用權,"農轉非"動不了他的心。 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雖然他們沒有實際意義上的"農轉非",但國家深度改革開放,戶籍已經束縛不了農村人進城工作的強烈愿望,他們可以在城里發展,享受城市生活和一些待遇。這是一種特別意義上的"農轉非”。 "農轉非"政策的變化,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農轉非"政策收緊,則可能是經濟發展停滯了。國家富強,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就業崗位大量增加,就會有大量農村人口"農轉非"。"農轉非"是推動城市化進程,大力發展經濟的重要因素,兩者相輔相成,雙輪并驅,國家更加富強,人民更加幸福,將來可能就不存在戶口"農轉非"的問題了,也不會有城市、農村戶口的區分了。
作者
:
陳
立
俊
陳立俊,大豐三龍人,一九五一年出生,有過教師、司法警察、醫院行政管理人員三個階段工作經歷,喜歡寫寫新聞、散文、隨筆等等短文二百余篇,曾在省、市、區等報刋上刋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