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單口相聲焦老師正在和陳寅恪先生死磕,硬啃《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常常一頁書反復看兩三遍,才知道陳大師到底要說什么。不過,趣味也蠻多的,今天就分享一則簡短的小資料,并且設一專題,以后若有可歸類于此的,就做成同一系列。
陳大先生引《唐語林·企羨類》一則小故事,來證明唐中后期,科舉地位日隆,進士科愈來愈受重視的現象。故事如下:
“宣宗愛羨進士,每對朝臣,問登第否?有以科名對者,必有喜,便問所試詩賦題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優而不中者,必嘆息久之。嘗于禁中題‘鄉貢進士李道龍’”
同一本書有記載“殿柱自題曰:‘鄉貢進士李某’”
翻譯一下,大致意思:“宣宗皇帝非常喜愛和羨慕進士,每每和大臣對話時候,就問‘你考中進士沒’(貌似現在問:你是985畢業的么?)有的大臣就說自己考中了,中的是哪個級別的,宣宗皇帝一定會很高興,繼續追問‘你考試時候寫的詩賦是什么題目啊?主考官是誰?’(估計對那任主考官印象會更好了),要是宣宗覺得某人很優秀,但卻沒有中進士,一定會長久的嘆息(估計皇帝會想:怎么考砸了呢?沒復習一年?主考官真眼瞎,等我收拾他)。宣宗皇帝甚至曾經在皇宮里自己寫‘鄉貢進士李道龍’(一個沒考過進士的皇帝是如此意淫的)”宣宗皇帝興致上來了,還在大殿里的柱子上寫“鄉貢進士李某”。幸虧還要點臉,沒寫名字,估計怕中了進士的大臣看了心里覺得這皇帝真浮夸、真膚淺,大庭廣眾撒謊!
唐宣宗對進士功名推崇備至,對詩賦有著極大的興趣。白居易去世的時候,專門寫一篇《吊白居易》。宣宗上臺伊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扯掉了詆毀科舉的宰相李德裕,提拔了李德裕的老對頭,贊成科舉的牛僧孺。宣宗皇帝在位時期,非常勤政,善于用人,締造了唐后期著名的“會昌中興”。
胡咧咧按:皇帝是萬民之主,往往深居簡出,深諳“法”“術”“勢”的治國之道。但,我們總忘記一點:皇帝也是人啊!是人,就有缺點、弱點,就有偏好,就有帶著人性難以捉摸,或刻板、或有趣的一面。
我們近代史上的階級分析法總說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無產階級的徹底性如何如何,我總是懷疑:無論什么階級,不都是人么?是人就總要有人性的吧?難道,大義滅親才是正確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