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防線的構成
人體共有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
是由皮膚和黏膜構成的,他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纖毛,可以清除異物
第二道防線
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這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御功能,特點是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多數情況下,這兩道防線可以防止病原體對機體的侵襲。
第三道防線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等)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組成,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后逐漸建立起來的后天防御功能,特點是出生后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后天性免疫)。
免疫系統組成
免疫系統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組成的。
免疫器官
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結等
免疫細胞
(發揮免疫作用的細胞):
1.吞噬細胞2.淋巴細胞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
T細胞(在胸腺中成熟)
B細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質
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包括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 等。
后天性免疫--免疫的第三道防線
免疫的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
主要由免疫細胞--淋巴B、淋巴T細胞進行免疫。
其中,淋巴B細胞“負責”體液免疫;淋巴T細胞“負責”細胞免疫。(細胞免疫最后往往也須要體液免疫來善后)
后天性的特異性免疫系統,是一個專一性的免疫機制,針對一種抗原所生成的免疫淋巴細胞(漿細胞)分泌的抗體,只能對同一種抗原發揮免疫功能。而對變異或其他抗原毫無作用。
第1、2道防線,就好比殺毒軟件本體;第3道防線就好比病毒/木馬專殺軟件。
只有3道防線同時、完整、完好發揮免疫作用,我們的身體健康才能更充分的得到保證。
免疫系統的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
就是人體抵御病原體及其毒性產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害機體。當該功能過于亢進,發生超敏反應;當該功能過于低下,發生免疫缺陷病。
免疫自穩
人體組織細胞時刻不停地新陳代謝,隨時有大量新生細胞代替衰老和受損傷的細胞。免疫系統能及時地把衰老和死亡的細胞識別出來,并把它從體內清除出去,從而保持人體的穩定。該功能異常時,發生自身免疫病。
免疫監視
免疫系統具有識別、殺傷并及時清除體內突變細胞,防止腫瘤發生的功能,稱為免疫監視。免疫監視是免疫系統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預防接種就用抗原體刺激人體使人體產生抗體,提高機體抗御能力。清除突變或畸變的細胞,清除腫瘤細胞,破壞已被病毒感染的細胞。當該功能發生異常,細胞癌變將不能得到及時遏制,持續感染將不能得到及時清除。
免疫小結
人們經常聽到"免疫"一詞,一般會簡單地認為免疫就是指人體的抵抗力,但對免疫的真正含義并不十分了解。從本質上講,免疫是指機體的一種生理性保護功能。它包括機體對異物( 病原生物性或非病原生物性的)的識別、排除或消滅等一系列過程。這種過程可能引起自身組織損傷,也可能沒有組織損傷。概括起來說,免疫系統的功能主要表現為三方面,即防御功能、穩定功能及免疫監視作用,這些功能一旦失調,即產生免疫病理反應。當自我穩定功能過高時,會可能患類風濕關節炎等;當防御保護功能過高時,會出現過敏反應,過低則會得免疫缺陷綜合癥;免疫監視功能過低時,可能會形成腫瘤等.
機體的免疫能力可大致分為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兩種,兩者是密切聯系的。非特異性免疫是生物在種系發展過程中不斷與病原微生物斗爭中形成的,并可遺傳給后代的一種免疫功能。它是與人體的組織結構和生理機能密切相關的。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在后天受內外環境因素的刺激而獲得的免疫功能,它能識別再次接觸的相同抗原,并作出相應的反應,它需要在高度分化的組織和細胞的參與下才能完成。
免疫通常對機體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條件下也可對機體造成損害(例如:過敏是由免疫系統對外來物質過度敏感引起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