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他命D(Vitamin D)是最常被低估的營養素,一般對于它的印象在于促進鈣質吸收,但越來越多科學證據發現,維他命D其實是荷爾蒙的一種,能作用所有組織的受體,讓身體發揮更強大的效能。
維他命D缺乏也與多種疾病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神經型退化疾病(失智癥)、癌癥、糖尿病、自體免疫等。
目前尚無一種營養素、藥物、荷爾蒙能像維他命D一樣,能得到如此多且對人體有益的科學驗證。
維他命D缺乏有多嚴重
對于全世界來說,vitamin D 缺乏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特別是女性 (由于過度防曬與不容易自食物中攝取),據估計,全球約有10億人口未能到標準建議值(大約是每7人就有1人)。
舉美國的例子來說,大約有39% 屬于極度缺乏(小于20 ng/mL),另外25% 屬于不足,也就是說有64%的人口缺乏足夠vitamin D 來維持身體良好運作。
維他命D被推薦的科學實證功效(好處)
1.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尤其是氣溫急劇下降時,常引發血管收縮,造成血壓驟升,容易引發心血管癥狀。
其中心肌梗塞更是致命殺手,即使血管只堵塞百分之三十,也可能因壓力造成斑塊或血管爆裂,造成血流受阻,引發致命危機。
維他命D缺乏在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上非常常見,因此在這類疾病上,維他命D可被視為預測疾病發生的獨立因子(包括中風及心臟?。?。
在一則研究中發現,女性體內vitamin D濃度較高者(前三分之一)能降低68% 的心臟病發作風險(相較于最低的后三分之一),而男性則能降低 44% 的風險。
相反來說,假如體內vitamin D濃度均處于低濃度,則會提高42%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64% 的中風發生率。
2.維他命D與癌癥預防
全球每年約有1千萬名確診癌癥新病例,其中只有5–10%與遺傳缺陷有關,而其余90–95%則源于環境及生活因素(吸煙、飲食(油炸食品、紅肉)、飲酒、環境污染、感染、壓力、肥胖和缺乏運動)
雖然醫學進步讓癌癥診出率及治療方法提升,但罹癌率還是居高不下,因此預防顯得格外重要。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Pooled Analysis,包含2則群組研究,對象為2,304位55歲以上女性)指出,相較于血液中25(OH)D濃度小于20 ng/ml(屬維生素D缺乏)的對象,若25(OH)D大于40 ng/ml能減少67%的癌癥罹患風險。
另則文獻統合分析則(meta-analyses,包含64則觀察型研究,共44165位癌癥案例)指出,較高的血液維生素D數值(25OHD)能降低癌癥死亡率(幅度達26%)與疾病惡化速度(幅度達16%)。
另外也觀察到,維生素D受體基因變異也讓癌癥事件預后變差,證實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
*結論:經由多則觀察型研究發現,最佳化體內維生素D含量對于預防癌癥有正面幫助,但結果仍需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確認。
3.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又稱為成人型糖尿病,是由于其發病年齡多在40歲后,約占總病例的90%。
二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缺乏或作用不佳所造成,雖然已發展出多種控制血糖的藥物,但到后期仍須依賴胰島素注射,因此預防顯得格外重要。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9則研究,參與者28,258人)指出,維他命D缺乏會提顯著提升年長者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幅度達17%),或許可視為評估疾病發生的重要因子。
另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22則研究)也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補充維他命D后具有溫和但顯著的降糖化血色素(HbA1c)效果(但空腹血糖則不明顯,且由于各研究間異質性極大,有待大型研究進一步確認)。
*結論:維他命D缺乏會提升糖尿病發生風險,經由額外補充或許能帶來正面幫助
4.降低感冒事件:急性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呼吸道(鼻子、喉嚨和肺部)造成,由于具有易于傳播及高發病率等特點,因此是公共衛生問題中最被重視的項目。
癥狀從較輕微的普通感冒、喉炎、咽炎、扁桃體炎、急性鼻炎、急性鼻竇炎、急性中耳炎,到可能致命的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氣管炎都可能出現。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25則對照研究,參與者共11321人)研究指出,補充維他命D有助于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發生風險。
而在次群組分析(subgroup-analysis)更發現,保護效果對于有規律補充習慣者更是明顯(且特別是25-hydroxyvitamin D小于25 nmol/L的對象)
*總結:日常規律補充適當劑量的維他命D有助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感冒)的發生率
5.改善乳癌預后及死亡率
乳癌是女性癌癥中排行首位的侵襲性惡性腫瘤,主要風險因子包括:一級親屬遺傳、乳腺組織密度、之前良性乳房活檢結果、口服避孕藥使用、生育年齡等,而擁有個別因子約會提升1到2倍的罹癌風險。
而維他命D缺乏與癌癥間的關系早被多則研究證實,近期一則病例觀察對照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也指出,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25-hydroxyvitamin D)位于前面三分之一的乳癌患者,會比后面三分之一的族群,提升約30%的總存活率。
而相關提升存活率效應在絕經前期(premenopausal)女性身上更是明顯,顯示出維他命D在癌癥預防及預后扮演重要角色。
6.有益疲勞現象
疲勞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似乎早已司空見慣,但若放任不管,未徹底找出潛在原因,長期將導致各種身心癥出現。
而每個人肯定都有自己常用的消除疲勞療法,像是泡澡、聽音樂、吃美食、按摩等,不過可惜的是,這些大多無科學根據。
一則雙盲對照研究發現(為期4周,對象為120位健康情況良好,但缺乏維生素D患者/25(OH)D?20?μg>?20?μg>,相較于安慰劑,維他命D療法能顯著改善受試對象的疲勞評估量表分數。
即疲勞的改善程度較大。而這些改變也與血液中的25(OH)D濃度上升有相互關系。
7.改善勃起障礙及男性荷爾蒙
勃起功能障礙大約影響五分之一以上的男性人口,75歲以上的男性約有80%的發生率,最常見的原因便是由肥胖及心血管疾病所引發
而在年長者男性人口中,睪固酮及維他命D濃度過低常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和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的發生有顯著相關(美國人口約有三分之二的25(OH)D濃度小于30 ng/ml)。
一則前瞻性研究指出(prospective study,追蹤期1年,對象為102位vitamin D水準小于30?ng/mL的中年男性),短期補充高劑量維他命D有助于改善睪固酮過低、勃起困難及代謝癥候群癥狀(如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身體品質指數)。
背后機制與維他命D的改善血管內皮完整性、促進一氧化氮制造、舒張血管、雄激素受體結合有關。
8.有益大腸激躁癥
大腸激躁癥屬于一種腸道功能異常的疾病,主要特徵有腹痛、腹脹、腹瀉、便秘及腸道蠕動失調。
根據調查,此病的女性盛行率是男性的2倍,越是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發生率越高,約達到總人口的10%。
由于成因復雜(心理因素、腸道蠕動異常、腸道感染、發炎、免疫失調等),部分的臨床用藥常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許多替代療法因應而生。
一則雙盲對照研究(為期6個月,樣本數90人)指出,維他命D(50 000 IU,隔周服用)有助于改善大腸激躁癥患者的癥狀(包括:腹痛,腸胃脹氣,腹鳴,整體胃腸道癥狀)。
除了癥狀改善,大腸激躁癥評分(IBS severity score system)及生活品質分數(IBS-QoL scores)也有顯著進步(相較于安慰劑)。
9.降低精神分裂癥發生率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與認知、情感、思維等心智障礙相關的腦部疾病,患者常出現超乎現實的想法及行為,進而影響到人際關系、工作及自我照顧能力,由于好發于年輕族群,因此又稱青少年思覺失調癥。
研究指出,維他命D缺乏者有較高的精神分裂癥發病率(背后機制可能與維他命D能調節PRODH/ proline dehydrogenase,降低脯氨酸 濃度有關)。
*脯氨酸(Proline)是一種神經調節物質,濃度過高與智商下降、認知受損及精神分裂癥的復發率與住院期有正相關。
另外一則針對女性的研究也發現,飲食中攝取較多的維他命D明顯能降低 37% 的精神失調相關癥狀。
10.改善睡眠障礙(針對原本vitamin D 濃度較低者)
睡眠障礙在過去40年來幾乎已成為一種流行病,而睡不著背后的原因可說是有千百種,至今尚無有效且無副作用的方法可根治。
唯一發現的是,長期睡眠障礙會造成許多疾病,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憂郁、慢性疼痛等。
部分研究指出,睡眠障礙也可能與維他命D缺乏有關,而相關機制可能與維生素D能發揮荷爾蒙作用,并結合腦部受體,達到調節睡眠的效果,但仍待更多報告驗證。
而另一則研究也發現,補充維他命D有改善睡眠的效果,但這則實驗是針對慢性疼痛患者。
11.住院患者死亡率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生病之后才了解什么叫疾病,及病癥的相關知識。而醫院的照護雖然可救你一命,但平常沒遇到緊急事件,是否要去醫院,通常不容易決定,尤其年長者對于醫院通常有既定印象,覺得進了醫院,就很難出來了。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載一篇論文(NEJM),探討體內維他命D濃度與加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患者死亡率關聯。
結果發現,維他命D缺乏者有高達45%的死亡率(正常值者只有16% ),這顯示出vitamin D 缺乏竟會提升3倍的急癥住院患者總死亡率。
另外,近期也不斷有研究證實這個論點。在一則針對135名加護病房患者的研究發現,若vitamin D濃度低于12 ng/mL ,則有32.2%的死亡風險,而高于此數值者僅有 13.2%,兩者之間有近2.5倍的差距。
盡管如此,仍有研究指出住院期間大劑量補充維他命D并無法帶來立即保護效果,這說明要達到上述降低死亡率效果,必須是建立在連續的基礎上,也就是平時就要維持體內vitamin D的水平。
12.有益自體免疫病
免疫系統是人體抵御外界有害分子最有效的武器,如因某些原因,造成免疫細胞無法分辨敵我時,便出現自己攻打自己的荒謬現象(即自體免疫)。
一直以來,維他命D因具有免疫調節的效果,因此在自體免疫疾病的發作與惡化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第一型糖尿病、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癥、牛皮癬、克隆氏癥、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等。
而流行病學觀察也一再發現多種自體免疫疾病與維他命D濃度過低有關,而藉由額外補充能回復調節型T細胞數量至正常值,具有防止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效果(自體免疫的最大特征)。
另外,多則研究指出,維他命D與個別自體免疫疾病的關系如以下
降低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活耀程度
減少發展為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保護胰島細胞(負責分泌胰島素)
降低4成罹患 多發性硬化癥的風險
該補充維他命D2或D3,哪種人體吸收率較高?
維他命D是脂溶性維生素的一種(其它尚有A,E及K),自然界中的 Vitamin D共分為以下兩種形式:
Vitamin D2(ergocalciferol):主要存在于植物身上,是麥角固醇通過光合作用所生成,以蘑菇等真菌類含量最豐,也常添加于強化食物中,如麥片或奶粉。
Vitamin D3(cholecalciferol):主要存在于動物身上,是皮下脫氫膽固醇與陽光中紫外線反應所生成。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8則隨機對照試驗)指出,補充維他命D3提升血液中25(OH)D濃度的效果明顯優于維他命D2。
另則研究也指出,相較于D2,D3提升25(OH)D濃度的效果不僅高出87%,停止服用后,血液中降解速率也較慢(意謂高峰濃度能維持較久),因此要額外補充,選擇D3形式會較有優勢。
*25(OH)D,或25-hydroxyvitamin D為目前醫學界衡量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高低的主要參數
維他命D的主要(食物)來源?
人體可由太陽中的UVB 輻射與體內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 )作用而產生維生素D,因此每日適當的陽光曝曬有益于加速維生素D生成(但長期過度使用防曬乳會阻擋UVB,并減少維生素D的合成)
另外,也可由食物補充維生素D(但來源及含量均較少),如富含油脂的魚類(鮭魚、鱈魚、沙丁魚)。
根據研究,維生素D的制造能力會隨年紀而下降,70歲時的制造能力僅為20歲時的四分之一,且從食物中吸收率較差,因此年長者是容易缺乏的族群。
維他命D有副作用嗎?
一般來說,在正常劑量下使用vitamin D非常安全且少有副作用,但短期內服用過高劑量可能會囤積于身體中,并產生毒性反應。
長期服用高劑量(每日40000 IU)會導致高血鈣癥,癥狀有惡心、便祕、疲勞、背部疼痛等。
使用注意事項(禁忌)
勿與降膽固醇Statin 類藥物(如立普妥)、高血壓用藥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合併使用(可能影響藥物吸收)
勿與牛皮癬用藥Calcipotriene 、心律不整用藥(Digoxin )合併使用(可能導致高血鈣癥)
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 )可能導致骨質疏松,患者應特別留意,或與醫生討論補充鈣質或維生素D的可能。
可能降低維他命D吸收的藥物(若服用以下這些藥物,請和醫生討論如何額外補充)
抗癲癇藥、制酸劑、抗生素(Rifampin)、減肥藥(Orlistat )、降血脂膽酸螯合劑
可能提升維他命D吸收的藥物
利尿劑(Thiazide)、雌激素、結核病藥物
高品質的維他命D哪里買(推薦)?
近年來各國食安問題連環爆,讓大家花錢買到的不是健康,而是黑心商品,因此品質控管相對嚴格的歐美產品便成了搶手貨。
鈣鎂健骨(Magnical-D?)采用獨特的生物活性配方,富含鈣、鎂、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D3以及有助于營養成分吸收的維生素K2,可以鞏固骨骼健壯,促進骨骼健康。只需服用鈣鎂健骨,其獨有的礦物質和維生素配方提供維持骨骼健康的必須營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