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下的中藥材市場往往呈現“冰火兩重天”的行情:品質低劣的藥材價格持續低迷,無人問津;而貨源稀缺的優質藥材品種供不應求,價格水漲船高。原因何在?
近兩年,中藥材市場上的部分品種價格不斷上漲。例如,三七40頭產地價格一度從200元/千克漲至390-400元/千克,漲幅高達100%;五味子價格從53元/千克漲至140元/千克,漲幅達164%;黨參產地價格從30元/千克漲至67.8元/千克,漲幅達126%。除此之外,包括桔梗、川穹、白術等在內的中藥材品種上漲幅度也比較大。
三七(網絡配圖)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品種的漲價現象?行業人士分析認為,國家相關部門對中藥材質量的監管日趨嚴格,使得劣質中藥材出貨不斷減少,市場供應隨之減少,優質的中藥材價格才能穩中有升。總體來看,未來中藥材優質優價將成為大趨勢,而發展道地藥材是必由之路。
藥材不“道地”,價值打折扣
一段時間內,有關“中醫將毀于中藥”的說法在社會上頗受關注。部分消費者反映,中醫的治療效果不如過去。就連有的中醫也表示,現在給病人開藥方的時候,必須增大藥量才能達到效果。在這些表象背后,中藥材不“道地”是重要的原因。
當前,部分非“道地”藥材產區盲目引種“道地藥材”,造成藥材品種混亂;道地藥材產區藥材種質混雜,品種退化,導致藥材品質參差不齊;道地藥材產區種植、生產、加工、貯存等分散無序,不規范,使藥材質量不穩定,由于環境質量下降,真正的道地藥材也面臨重金屬、農殘等超標的威脅;道地藥材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滯后,缺乏有效的保護手段。
上述問題的存在,不僅直接影響了中醫的療效,也令消費者對中藥逐漸失去信任,使得中藥材的價值“大打折扣”。
道地藥材理應“物有所值”
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必選解決質量短板問題。對于中藥行業來說,提升中藥材質量是提高中醫療效、解決消費信任的關鍵所在。要達到這一目標,離不開道地藥材。因為道地的藥材往往品種優良,質量明顯優于別的產區的同種藥材,而在臨床療效上更是大大好于非道地藥材。
道地藥材的價值體現在哪里?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認為,道地藥材具有以下的公認屬性:具有特定的質量標準及優良的臨床療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中特定的質量標準和優良的臨床療效,體現了道地藥材的最重要的價值。正因如此,道地藥材在市場上的價值往往高于那些非道地藥材。
構建稀缺性體系,提升道地藥材價值
對于道地藥材的潛在價值而言,除了考慮資源的稀缺性外,其功效用途的廣泛性、行業管控的嚴格度是重要的考察指標,只有功效確切、市場需求量大、行業管控不嚴格(如藥食同源類)、稀缺性要素明確的品種才具有很好的潛在價值。
道地藥材所具有的道地性種質資源、特有的栽培加工工藝,本身都具有重要的知識產權屬性,這也是經營企業的無形資產。因此,要讓道地藥材真正物有所值,實現優質優價,必須更好地開拓道地藥材的銷售途徑,通過權威第三方認證機構實施道地藥材認證,以保證道地藥材的多重價值。
未來,應在全面實施道地藥材認證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種質資源、產地環境、栽培加工工藝、文化淵源等多種因素,努力構建道地藥材的稀缺性體系,形成與非道地藥材的多維差異,進而為優質道地藥材價值提升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