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 孝
我經常在上班的馬路上,遇到孝子們為父母出殯的長隊靈車,有的車隊長達一二百輛,少的也幾十輛,有的父母生前連出租車都沒做過的,死后居然被如此之多的名車送行,有人夸他的兒女孝順,如此隆重地為父母送葬??稍谶@樣的兒女中,也不乏因不贍養父母被父母告上法庭的。我在一份法院卷宗中看到這樣一個案例:一對八十多歲患病在床的老夫妻,因為生活不能自理,兒女也不照顧,迫于無奈,只好將七個子女告上法庭,讓法院為自已討一個公道,多么令人痛惜的事實呀!更讓我吃驚的是,其中的一個被告居然是我小學時的一位老師,還有三個還是地位顯赫的領導干部!
一曲《感恩的心》唱遍大江南北,重視孝道、感恩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數千年來,全社會一直特別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古代,《禮記》《孝經》《勸孝歌》是子女上學必修的啟蒙課程。違背孝道,就會遭到社會的唾棄,遭到法律的嚴懲;而遵循孝道,就會倍受人們的贊譽,倍受政府的嘉獎。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一個優良傳統美德就是尊老愛幼,愛幼是流傳下來了,在學校門口,每天有多少父母等著接兒女,有給孩子背書包的,有給孩子送傘的,可敬老觀念越來越淡漠。人們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養兒防老。前日和一位剛剛懷孕的朋友聊天,她因為妊娠反映很厲害,整天被折騰的寢食難安,不無感慨地說:“體會到做母親原來如此辛苦,那些不孝之子女真該千刀萬剮。”女人經歷了十月懷胎的艱辛和分娩的痛苦過程,就能理解做母親的那份不易,也許這是許多女兒比較孝順的原因之一吧,不管兒子還是女兒,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父母需要少則十八個春冬,多則二十幾個夏秋的養育,才能把子女養大,這期間要付出多少,沒有人能計算得出,這個過程父母把自已最美好的時光都給了孩子,很少考慮自已。就這樣代代如此,亙古不變,可又有多少子女能在羽毛漸豐、功成名就時,讓年邁的父母首先去分享他們的果實呢?多數人先是買房后是娶妻再是生子,等嬌妻愛子高樓都擁有時,父親的背駝了,母親的牙掉了,風光的依舊是后人?!段业某竽铩愤@部電視劇讓很多母親流淚,劇里有一句臺詞“我現在什么都有了,可我多想有個媽可以孝敬呀!”農村人有一句老話說,“父母的心在兒女上,兒女的心在石頭上”道理真是入木三分呀,而“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痛,是什么也不能彌補的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當我們在暖暖的樓房里,和愛人孩子一起享受周末晚餐的時候,是否應該想想在農村的父母是否也在享受冬的溫暖?當我們出入各種酒店,忙于各種應酬之余,是否也能抽出一點時間陪父母坐在家鄉的老屋里,為年邁的父母斟一杯酒,沏一杯熱茶?兒孫繞膝,歡聲笑語,也許就是他們一生無私付出后最渴望的回報吧。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