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
文/生子
華,huá、huà、huā,初見于西周金文。華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葉下垂形。華的古字形像花朵,本義指草木的花,讀huā。用作動詞,指開花。南北朝時期產生了“花”字,用于花朵義。花朵是美麗的,故“華”又引申為光彩、華麗。再引申指事物的精華,又引申指文采,用作名詞,讀huá。中國古稱“華夏”,后來“華夏”就成了漢民族的代名詞。
我們是華夏子孫。而“華夏”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武成》里面,“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這句話的意思是華夏各族和蠻貊的人民無一不遵從,不順從周武王。這里用華夏一詞代表的,就是當時居住在中原地帶人民,也就成了現在國人的自稱華夏子孫。但是在當時華夏一詞只是一種文化上的概念,并沒有特指哪個民族。
華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華字來源于華胥氏,是一個上古姓氏:華胥生了個男娃,叫伏羲,生了個女娃,叫女媧,伏羲和女媧生了個娃,叫少典。少典娶了有蟜氏,生了兩個娃,分別是黃帝、炎帝。華胥是炎黃之祖,我們中國人稱炎黃子孫,可見華這個字于中國人有多么重大的淵源。
華夏是文明的象征,華夏之國是禮儀之邦的象征,華夏是包容而又極具凝聚力的文化,從夏商周到近代,不斷的包容各民族文化,凝聚周邊民族,由縱橫三千里的夏發展到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秦,再得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今天,無不彰顯著文化強大的凝聚力。華夏準確的說不是民族概念,而是一種信仰,是一種文化認可。
2022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