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唐朝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這八句詩句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也讓很多人依據“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這兩句詩推斷楊貴妃并沒有死在馬嵬坡。
2002年,日本女星山口百惠接受訪問時,還曾宣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后代。于是,很多人開始相信一個久遠的傳說:當年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的形勢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楊貴妃在日本遣唐使幫助下,乘船離開了大唐,輾轉到了今天的日本山口縣久津村。
如此說來,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中沒有死去,而是逃亡到了日本,這一說法到底是否屬實呢?咱們可以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做下深入地分析:
根據史料記載,天保十四年(755年)11月,節度使安祿山詐稱“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兵起范陽。同年12月,遂攻陷東都洛陽。
當時深受唐玄宗寵愛的楊貴妃和楊國忠兄妹犯了一個大錯誤:得罪了太子。據《舊唐書·后妃傳》記載:“河北盜起(即安史之亂),玄宗以皇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監撫軍國事。國忠大俱,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情,帝遂不行內禪。”
這樣一來,本以為可以借機登上皇帝寶座的皇太子李亨,從此恨透了楊貴妃兄妹,也為后來的貴妃之死埋下了伏筆。
天寶十五年(756年)5月,唐玄宗舉眾西逃。只因安祿山率兵追殺,走得匆忙,所以只帶走了楊貴妃、韓國、虢國、秦國三夫人以及太子李亨、楊國忠、韋見素、高力士等人。倉皇中的楊貴妃、楊國忠等人絲毫沒有注意到,太子李亨已經將護駕的禁軍大將陳玄禮及其所統率的護駕禁軍收買。
據史料記載,逃離長安后的次日,唐玄宗一行來到了距長安百里之遙的馬嵬坡(今陜西興平縣西)。當時唐玄宗、楊貴妃二人正在驛內休息,驛外的隨行吐蕃使者卻因為沒有東西吃而與楊國忠爭吵起來,這時,太子李亨和禁軍大將陳玄禮不失時機地跳了出來,向禁軍官兵宣布:“楊國忠打算謀反。”
一些沒有完全被陳玄禮收買的士兵起先半信半疑,但是李亨與陳玄禮指著不遠處與吐蕃使者說話的楊國忠,然煞有介事地說:“你們還不信?那你們看,那個逆賊正與吐蕃使者商量要挾持皇上,把你們這些人全部殺死呢!”這句話太具有煽動性了,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認定楊國忠是叛賊,于是士兵們亂箭齊發,將楊國忠射死了。
厄運很快就降臨到了楊貴妃的頭上,《舊唐書·后妃傳》中說:“(玄宗一行)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于佛寶,時年三十八,瘞于驛西道側。”
對于楊貴妃之死的這段歷史,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載得更詳細:上(玄宗)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政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仗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唇刻,愿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與尸置驛庭,召玄禮等人視之。
殺死楊貴妃后,為使亂軍心安,唐玄宗還命亂軍頭子陳玄禮等人進行驗尸。中國有句古話叫斬草除根,陳玄禮肯定是最關心楊貴妃死活的人,他絕對不可能隨便就讓一個假冒的宮女糊弄過去,讓楊貴妃日后有找他報仇的機會。因此,在關系到身家性命這點上他是絕對不會允許有萬一的閃失出現的。更何況,兵荒馬亂之中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找到一個跟楊貴妃如此相像的宮女?
根據《舊唐書·后妃傳》記載:“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楊貴妃確實死于馬嵬坡,不然唐玄宗就不會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并詔令改葬,并且掘墓后發現了紫褥、香囊,這與《新唐書》中的“囊尸以紫茵”的記載相吻合。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楊貴妃并非“空死處”,而只是“玉顏不見”:肌膚已壞而已。這足以駁斥“不見尸體”的謠傳,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顏不見”應理解為“尸體已腐”,而不是“不見尸體”。
尸體、紫褥、香囊俱在,楊貴妃怎么可能逃往日本?怎么可能有山口百惠這樣的后代?可見,說楊貴妃逃亡日本并成為山口百惠的祖先,這樣的說法太荒唐、實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