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土地利用現狀與形勢
第一章 土地利用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 基本區情
廣西壯族自治區轄14個地級市,75個縣(市),土地總面積為23.76萬平方公里。2005年,全區總人口為4925萬人,城鎮化率為34%。
一、國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總體水平還較低
200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GDP)為4076億元,位居全國第17位,人均GDP為8276元,位居全國第28位。近年來,我區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2007年,全區GDP達到5956億元,2001-2007年,年均增長17.36%,比全國年均增長率高2.24個百分點;人均GDP為11907元,年均增長25.02%,比全國年均增長率高5.05個百分點。但總體來說,我區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全區GDP僅占全國的2.4%,人均GDP僅相當于全國的63.05%,低于西部地區的平均水平。
二、工業化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但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還不高
2005年,我區工業增加值為1265億元。“十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為13.9%,期末工業化率達到1.39。近年來,我區工業化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2007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090億元,工業化率為1.68。2001-2007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8.43%,比GDP增長速度高2.41個百分點。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人口迅速向城鎮集中,城鎮化率上升了13.1個百分點。但我區工業化率遠低于全國3.82的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3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比全國低7.9個百分點,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農業比重超過20%的省份之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沒有明顯變化。
三、區位優勢明顯,但交通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落后
我區地處祖國南疆,南瀕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接壤,西鄰云南,北倚貴州,東北接湖南,東連廣東。具有沿邊、沿江、沿海的優勢,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聯接粵港澳與西部地區的重要樞紐。近年來,通往國內尤其是周邊省份和東盟國家的綜合交通通道總體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我區交通基礎設施總量規模偏小,交通運輸網絡布局不盡完善。截止2005年底,全區鐵路運營里程2751公里,居全國第10位,但鐵路密度處于全國第20位,約為東部沿海省區平均密度的70%,相當部分地區仍未通鐵路;公路總里程6.20萬公里,居全國第16位,但公路密度處于全國第23位,低于相鄰的滇、黔、湘、粵等省份,約為東部沿海省區平均密度的70%。且通往周邊省份特別是廣東方向的部分公路未能同步建設,出省出境公路尚未形成大能力暢通通道。我區處于國家交通網絡末梢地位尚未根本改變。
四、資源豐富,但未得到合理開發利用
截止2005年底,我區已發現礦種145種(含亞礦種),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97種,約占全國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種的45.75%。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等保有資源儲量較大,其中,錳、銻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第1位,鋁土礦資源儲量居全國第2位。但鐵、煤、石油等國民經濟支柱型大宗礦產已查明儲量少,多為貧礦,且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鏈。水能可開發蘊藏量1800多萬千瓦,居全國第7位,是我國第二大水電基地。但水利基礎設施仍相當薄弱,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還不到20%。海岸線長1595公里,防城、欽州、北海3個沿海港口具有可興建年吞吐量達2億噸的資源,但目前三港吞吐量僅為7192萬噸,吞吐能力還不及毗鄰的湛江港。
第二節 土地利用現狀
根據廣西土地利用變更調查,2005年末,全區土地總面積為2375.58萬公頃(35634萬畝)。其構成如下:
一、農用地
全區農用地面積為1789.14萬公頃(2683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5.31%。其中:耕地面積為424.71萬公頃(637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7.88%;園地面積為50.88萬公頃(763萬畝);林地面積為1161.47萬公頃(17422萬畝);牧草地面積為72.77萬公頃(1091萬畝);其他農用地面積為79.32萬公頃(1190萬畝)。
二、建設用地
全區建設用地面積為90.97萬公頃(136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83%。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為67.87萬公頃(1018萬畝);交通用地面積為8.22萬公頃(123萬畝);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為14.88萬公頃(223萬畝)。
三、未利用地
全區未利用地面積為495.47萬公頃(743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0.86%。其中:裸巖石礫地面積為229.82萬公頃(3447萬畝);荒草地面積為216.67萬公頃(3250萬畝);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土地及其它未利用地面積為5.36萬公頃(80萬畝);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葦地、灘涂等其它土地面積為43.62萬公頃(654萬畝)。
第三節 上輪規劃實施成效
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土地的利用和管理。自上輪規劃批準實施以來,我區堅持從長遠和全局出發,加強了土地用途管制,嚴格保護了耕地,強化了規劃的控制和引導作用,統籌安排了各類各業各區域用地,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土地需求。
一、嚴格執行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有效地保護了耕地
2005年底,全區耕地面積穩定在424.71萬公頃(6371萬畝),基本農田面積為374.56萬公頃(5618萬畝),耕地得到有效保護。
二、有力保障建設用地合理需求,提高了建設用地利用效益
1997-2005年,新增建設用地總量為11.85萬公頃(178萬畝),年均1.32萬公頃;2005年,全區單位建設用地GDP為44.81億元/萬公頃,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34.77億元/萬公頃。與1996年相比,分別提高了100%和400%。
三、大力實施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工程,確保了耕地占補平衡
自1999年實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以來,全區建設占用耕地3.06萬公頃(46萬畝),補充耕地5.87萬公頃(88萬畝),連續6年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
四、穩步推進國土綜合整治,改善了土地生態環境
1997-2005年,全區實施退耕還林9.14萬公頃(137萬畝),林地面積增加了17.12萬公頃(25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8.94萬公頃(5234萬畝);裸土地面積減少了1427.24萬公頃(21409萬畝)。
五、嚴格執行規劃管理制度,提高了土地規劃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
建立和實施了建設用地預審、土地利用年度計劃、規劃修改調整、規劃審查等制度,有效地促進了規劃的實施。土地市場建設逐步規范,政府和群眾依法依規用地意識不斷增強,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不斷提高。
雖然上輪規劃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耕地減少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耕地后備資源不多,補充耕地壓力越來越大;建設用地布局不合理,重點不突出,制約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土地利用粗放,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不高;土地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有待加強;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第四節 土地利用形勢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2006-2020年)》(以下簡稱《北部灣規劃》)的全面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及泛珠三角經濟合作等多區域合作框架的形成,我區面臨著多重疊加的重大歷史機遇,在提升民族地區經濟水平、保障邊疆繁榮穩定、促進西部地區開放開發、完善沿海沿邊經濟布局等方面擔負著新的歷史重任,土地利用與管理將面臨一些新的挑戰與機遇。
一、耕地仍趨于減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005年底,人均耕地面積由1996年的1.44畝減為1.29畝。隨著人口的增長,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開展,以及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等,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還將繼續減少,人地矛盾進一步凸顯。
二、建設用地需求旺盛,用地保障壓力加大
規劃期是我區工業化、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期和機遇期,建設用地需求量將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較高水平。全區適宜建設的土地面積約為500萬公頃(7500萬畝),可開發建設的土地面積僅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0%左右,新增建設用地空間十分有限。在國家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下,各項建設用地的保障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三、土地利用粗放低效,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亟待提高
截止2005年底,全區存量建設用地為1.01萬公頃(15萬畝),低效用地為2.46萬公頃(37萬畝)。單位建設用地GDP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3%;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0%,節約集約用地空間較大。
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愿望迫切,統籌區域土地利用任務艱巨
要將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帶動西部大開發的新基地、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和中國沿海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南寧、北海、欽州和防城港四市均需要大量的新增建設用地。憑祥和東興等邊境地區的穩定、發展和繁榮,以及國門形象的提升,需要一定規模的新增建設用地予以保障。柳州、桂林等區域中心城市和來賓、崇左等新設地級市,也需要安排適當的新增建設用地來保障和促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在用地需求全面持續增長和土地資源約束雙重壓力下,統籌區域土地利用難度大。
五、土地生態問題逐步顯現,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難度加大
我區屬多山地丘陵地區,山地丘陵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8.30%。全區水土流失面積281萬公頃(421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2%。石漠化面積238萬公頃(357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0.10%,局部地區石漠化還在擴張。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和農業污染對土地生態環境的破壞日趨顯現。如何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同時,統籌協調好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的關系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解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土地利用的有利條件。一是國家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有利于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提高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二是《北部灣規劃》的實施,有利于加速推進我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三是《生態廣西建設規劃綱要》的批準實施,為進一步改善土地生態環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章 土地利用戰略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明確了規劃的指導原則,并根據我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出了規劃期內努力實現的土地利用規劃目標,明確了規劃的主要任務。
第一節 指導原則
一、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土地
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障糧食和基本農產品安全。嚴格保護基礎性生態用地和景觀用地。大力推進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創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確保土地資源長遠和可持續利用。
二、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加快各類各業各區域用地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挖潛、由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三、堅持協調利用土地
協調各類各業各區域用地矛盾,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合理引導人口和產業集聚,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進程,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
第二節 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一、經濟社會發展總量目標
到2010年,全區GDP超過8000億元,人均GDP比2000年翻1.5番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30‰以內,總人口控制在5200萬人以內,城鎮化率達到40%左右。到2020年,預計GDP達到15000億元以上,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總人口控制在5620萬人以內,城鎮化率達到50%左右。
二、經濟結構調整目標
到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18:45:37,工業主導作用顯著增強,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工業化率達到2.2左右。到2020年,實現工業結構由資源型向加工制造型為主轉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5%左右。
三、基礎設施建設目標
到2010年,全區鐵路營運里程達到336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000公里,實現所有地級市通高速公路,所有縣(市、區)通二級及以上公路,所有鄉鎮通油路;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到16000萬噸;民航旅客吞吐量達到1000萬人次以上。
四、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
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控制指標內;森林覆蓋率達到54%;退化土地治理率達到50%,石漠化治理率達到30%。到2020年,各項指標基本達到國家生態省建設要求,70%以上的市縣達到生態市(縣)建設指標。其中,污染物排放量滿足環境容量總量控制要求,森林覆蓋率達到58%,退化土地治理率達到85%,石漠化治理率達到70%。
第三節 土地利用規劃目標
一、確保國家下達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完成
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合理調整農用地結構和布局,積極防治災毀耕地,有效控制耕地流失。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適度開發宜耕后備資源,確保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耕地保有量分別不低于421.33萬公頃(6320萬畝)和420.80萬公頃(6312萬畝),確保360.27萬公頃(5404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二、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的水平明顯提高
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田向規模集中。充分利用閑置、低效用地和國有農林場土地,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單位建設用地GDP由2005年的44.81億元/萬公頃提高到2020年的133億元/萬公頃以上,增幅為198%;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由2005年的34.77億元/萬公頃提高到2020年的99億元/萬公頃以上,增幅為185%;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16平方米以內。
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用地得到保障
圍繞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重點保障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北部灣經濟區等重點發展區域和重大工業產業必要用地需求,統籌安排各類各業各區域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建設用地總規模分別為100.16萬公頃(1502萬畝)和112.61萬公頃(1689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分別為9.53萬公頃(143萬畝)和23.59萬公頃(354萬畝)。
四、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更加合理
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空間布局,形成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的土地利用格局。到2020年,農用地面積穩步增加,建設用地規模得到有效控制,未利用地得到合理開發。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占建設用地總規模的67.97%,城鎮工礦用地規模占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41.94%。
五、耕地占補平衡得以實現
全面推進土地整理,加大廢棄地復墾力度,適度開發宜耕土地后備資源。加強補充耕地管理,逐步提高耕地質量。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實施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新增耕地分別達到4萬公頃(60萬畝)和10.26萬公頃(154萬畝),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目標。
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退耕還林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土地資源得到持續利用,土地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經濟社會得到持續發展。到2020年,全區林地面積不低于1194.61萬公頃(1791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8%以上;石漠化治理面積達到166.54萬公頃(2498萬畝),項目區治理率達到70%;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197.00萬公頃(2955萬畝),項目區治理率達到70%以上。
專欄二 廣西規劃土地利用結構
單位:萬公頃;%
地 類
2005年
近期增(+)減(-)
2010年
遠期增(+)減(-)
2020年
規劃期內增(+)減(-)
面積
比重
面積
比重
面積
比重
一、農用地
1789.14
75.31
+26.17
1815.31
76.42
+7.07
1822.38
76.71
+33.24
(一)耕地
424.71
17.88
-3.38
421.33
17.74
-0.53
420.80
17.71
-3.91
(二)園地
50.88
2.14
+6.23
57.11
2.40
+12.38
69.49
2.93
+18.61
(三)林地
1161.47
48.89
+28.74
1190.21
50.10
+4.40
1194.61
50.29
+33.14
(四)牧草地
72.77
3.06
-4.83
67.94
2.86
-7.65
60.29
2.54
-12.48
(五)其他農用地
79.32
3.34
-0.60
78.72
3.31
-1.53
77.19
3.25
-2.13
二、建設用地
90.97
3.83
+9.19
100.16
4.22
+12.45
112.61
4.74
+21.64
(一)城鎮工礦用地
18.24
0.77
+4.86
23.10
0.97
+9.00
32.10
1.35
+13.86
(二)農村居民點用地
46.47
1.96
-0.57
45.90
1.93
-1.46
44.44
1.87
-2.03
(三)特殊用地
2.65
0.11
+0.20
2.85
0.12
+0.20
3.05
0.13
+0.40
(四)鹽田用地
0.50
0.02
+0.03
0.53
0.02
+0.03
0.56
0.02
+0.06
(五)交通用地
8.22
0.35
+4.00
11.92
0.50
+3.79
15.71
0.66
+7.49
(六)水利用地
14.88
0.63
+0.68
15.86
0.67
+0.89
16.75
0.71
+1.87
三、未利用地
495.47
20.86
-35.36
460.11
19.37
-19.52
440.59
18.55
-54.88
合 計
2375.58
100
0
2375.58
100
0
2375.58
100
0
第四節 主要任務
一、以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為前提,確保糧食和基本農產品安全
切實保護耕地,實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全面管護,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保證全區口糧自給,糧食自給率保持穩定。加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力度,確保補充耕地質量。統籌安排果園、生態林、經濟林、畜牧、水產、養殖等農業用地,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以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特別是建設用地為核心,切實轉變粗放用地方式
有效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和新增建設用地增長的規模和速度,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優化城鄉用地結構與布局,嚴格劃定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控制建設用地無序擴張。科學合理有序推進填海造地,充分利用國有農林場土地,因地制宜地拓展建設用地空間。提高單位建設用地產出效益,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以優化用地結構布局為重點,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和重點區域優先發展
優化城鎮內部結構和布局,在城鎮擴展邊界內合理布局居民點和工礦用地。保障重大工業產業用地和國家、自治區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用地,統籌安排文化、教育、衛生、人口計生等社會公益性設施用地和民生用地,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四、以實現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保護基礎性生態用地,創建有利于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合理的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并舉、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并舉的原則,協調好土地利用和生態建設,構建生態文明的宜居城鄉環境。
第三章 農用地的保護和利用
圍繞堅守我區的耕地紅線,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保質保量地完成補充耕地任務,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統籌安排其它農用地,努力提高農用地綜合生產能力和利用效益。
第一節 加強耕地保護
一、嚴格堅守廣西耕地紅線
堅持耕地保護數量和質量并重的原則,圍繞確保我區長期糧食安全的目標,堅守耕地紅線,嚴格控制耕地減少,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糧食自給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1.33萬公頃(6320萬畝)和420.80萬公頃(6312萬畝)。
二、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
各級地方人民政府要嚴格落實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切實保護耕地。加強建設項目選址和用地評價,盡量少占或者不占耕地特別是優質農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4萬公頃(60萬畝)和10.26萬公頃(154萬畝)以內。
三、積極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耕地
加強農用地結構調整和農業區域布局優化的引導。鼓勵利用非耕地和在不改變耕地種植業用途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確保不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面積。通過經濟補償機制和市場手段,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進行。
四、嚴格執行退耕還林政策
在確保實現耕地保有量目標的前提下,根據國家退耕還林規劃和政策,依據坡耕地調查和評價成果確定退耕的條件,做好退耕還林計劃。凡不符合國家退耕還林規劃和政策、未納入退耕還林計劃自行退耕的,限期恢復耕種或者補充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各類防護林、綠化帶等生態建設應盡量避免占用耕地,確需占用的,必須依據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履行補充耕地的義務。
五、加大災毀耕地防治力度
加強耕地保護監測和防災抗災能力建設,減少自然災害損毀耕地數量。對災毀耕地及時進行整理復墾,確因損毀嚴重、短期內不能復耕的,也要合理安排利用。重點加強桂西、桂中、桂北、桂東北及桂西南等巖溶石漠化生態脆弱地區和桂東江河下游區域水毀耕地的災毀防治,規劃期內力爭將災毀耕地面積控制在1.04萬公頃(15.6萬畝)以內。
第二節 保質保量補充耕地
一、嚴格執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嚴格落實補充耕地義務,確保在全區范圍內實現耕地占補平衡。落實建設占用補充耕地法人責任制,各類非農建設確需占用耕地的,建設單位必須補充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加強對占用和補充耕地的評價,確保不因建設占用造成耕地凈減少和耕地質量下降。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在完成補充耕地義務的基礎上,增加補充耕地任務,確保全區耕地保護目標的實現。對國家和自治區級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占用的耕地,可通過實施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大工程,在全區范圍內統籌安排補充耕地任務。進一步健全異地占補耕地的政策和制度,加強異地占補耕地的管理。
二、穩步推進土地整理
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整理。加大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加大農村居民點整理力度,穩妥推進遷村并點和空心村治理。組織實施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土地整理資金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傾斜。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通過土地整理補充耕地1.2萬公頃(18萬畝)和3.08萬公頃(46萬畝)。
三、積極開展土地復墾
加快全區各地閉坑礦山、采煤塌陷、挖損占地等廢棄土地及重大建設項目臨時用地的復墾。本著優先農業利用,鼓勵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原則,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用途適宜和經濟可行的要求,合理安排復墾土地的利用方向、規模和時序。組織實施土地復墾重大工程,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和改善土地生態。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通過土地復墾補充耕地0.4萬公頃(6萬畝)和1.03萬公頃(16萬畝)。
四、適度開發土地后備資源
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組織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工程,適度開發宜耕土地后備資源。按規劃穩步實施土地開發重大工程,確保全區耕地占補平衡。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通過開發未利用地補充耕地2.4萬公頃(36萬畝)和6.15萬公頃(92萬畝)。
五、確保補充耕地質量
進一步加強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管理。參照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對建設占用及補充耕地質量等級進行評定,從數量和產能兩方面嚴格考核耕地占補平衡落實情況。逐步推行耕地補充按等級折算辦法,彌補被占用耕地質量的損失。積極實施耕作層剝離工程,在水土保持要求前提下,鼓勵將剝離建設占用耕地的耕作層用于新開墾耕地的建設,采取工程和生物等措施逐步提高補充耕地質量。
專欄三 廣西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
1、土地整理重點區域:桂東南平原盆地、桂中旱區、“南北欽防”沿海平原臺地、桂西與桂西南丘陵河谷的糧食主產區和基本農田保護區等。
2、土地復墾重點區域:桂西鋁礦、錳礦及煤炭基地,桂西北有色金屬基地,桂東及桂中煤礦、錳礦老礦區以及重大基礎設施臨時用地。
3、土地開發重點區域:桂林平原谷地、南寧盆地、北海南流江三角洲平原臺地等。
4、重大工程:桂北、桂東、桂東南、桂西南、桂南沿海和黔桂鐵路沿線基本農田整理工程,桂中旱區、桂西北和右江河谷農田綜合整治工程,有色金屬、建材和煤炭基地土地復墾工程,交通、水利樞紐等重大基礎設施臨時用地的土地復墾重大工程。
第三節 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
一、科學調整劃定基本農田
落實360.27萬公頃(5404萬畝)的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規定的劃定標準,在規定期限內對上輪規劃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進行調整,優化基本農田結構和布局。參照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將大面積、集中連片、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設施的高質量耕地優先調整劃定為基本農田,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新增優質耕地也應優先補充調整劃為基本農田。新調整劃定的基本農田平均質量等級不得低于原有質量等級。按耕地等級實施差別化管理,對水田和具備良好水土保持設施的優質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地方和單位不得擅自調整和占用。市級規劃應劃定基本農田集中區,縣級規劃應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鄉鎮級規劃應進一步將基本農田保護區落實到地塊,并標注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證書上,設立統一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標志。在確保落實基本農田保護目標的前提下,劃定基本農田整備區,用于補充規劃實施期間由于不確定選址項目建設占用的基本農田。
二、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
進一步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我區重要的農產地區和糧食主產區的優質耕地和基本農田。占用基本農田必須依法審批,嚴格執行基本農田占用補劃制度。禁止違法占用基本農田進行綠色通道、綠化隔離帶和防護林建設,禁止改變基本農田土壤性質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殖,禁止對基本農田耕作層造成永久性破壞的臨時工程用地和其他各種活動。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制度,逐級明確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并落實到地塊和責任人。建立健全社會監督體系,進一步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公示制度,強化基本農田日常動態管理,加強檢查監督。
三、加大基本農田建設力度
加大基本農田建設力度,建立和完善基本農田建設資金集中投入制度。通過加大公共財政扶持力度,大力開展基本農田保護、整理工程和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建設。開展土壤改良與培肥工程、農田污染預防與修復等工程和農田水利建設,加強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推廣節水抗旱技術,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進一步提升耕地地力等級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專欄四 廣西基本農田保護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
1、基本農田保護重點區域:賓陽—武陵山前平原、南寧盆地、南流江三角洲平原、欽江三角洲平原、桂林至靈川沿江平原、海洋河沿江平原、荔浦河沿江平原、貴港慶豐山前平原與潯江平原、郁江橫縣平原、玉林盆地、博白盆地、賀江信都平原、賀江賀街平原、右江盆地、寧明盆地、象州等國家糧食基地縣、黔桂鐵路走廊的宜州、羅城等自治區糧食基地縣。
2、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工程:桂北、桂東、桂東南、桂南沿海、桂西南左右江河谷、黔桂沿線等標準化農田建設工程,桂中地區基本農田治旱工程,桂西北地區坡耕地生態治理工程。
第四節 統籌安排其它農用地
一、嚴格保護林地
加強林地保護和管理。加強占用林地的管理,規范林地征占用審批制度,禁止毀林開荒和非法占用林地。嚴格控制各項建設工程征占用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天然林、自然保護區以及大江大河源頭、江河沿岸、重要水庫周圍、紅樹林及沿岸防護林基干林帶、中越邊境沿線等生態區位重要地區的林地。嚴格保護基礎性生態和景觀林業用地。管好、用好現有林地,加強低效林地的改造,加快跡地更新及受損林地的恢復和重建。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造林和封山育林,擴大林地面積。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林地面積分別達到1190.21萬公頃(17853萬畝)和1194.61萬公頃(17919萬畝)。
二、調整園地結構
重點發展優質果園,建設名特優產品基地,實施園地規模經營,促進結構調整。引導新建園地向條件適宜的丘陵、臺地和荒坡地集中發展。加強管理,穩步提高園地單產和效益。重點安排桂中—桂東北的柑桔,右江河谷的芒果,桂南、桂東南的龍眼、荔枝、菠蘿、香蕉,桂東北的柚子等名特優規模化果園用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園地面積分別達到57.11萬公頃(857萬畝)和69.49萬公頃(1042萬畝)。
三、加強牧草地保護
堅持“保護為主,治理、建設、發展相結合”的方針,重點推進巖溶地區草場建設和保護工程。通過未利用地開發和農業結構調整增加牧草地面積,促進奶水牛等特色畜牧業發展。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牧草地面積分別為67.94萬公頃(1019萬畝)和60.29萬公頃(904萬畝)。
四、合理安排其他農用地
合理安排農村道路、農田水利等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用地。組織開展畜禽養殖用地調查和規劃,合理安排畜禽養殖用地,鼓勵規模化畜禽養殖。適當安排水產養殖生產用地,穩定漁業水域灘涂,保障名優水產業發展。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其他農用地面積分別為78.72萬公頃(1181萬畝)和77.19萬公頃(1158萬畝)。
第四章 建設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
圍繞保障跨越發展的合理用地需求,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保障工業化、城鎮化和重大基礎設施的合理用地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節 控制建設用地規模
一、統籌安排新增建設用地,保障合理用地需求
統籌安排新增建設用地,重點保障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對北部灣經濟區等重點區域給予傾斜;優先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用地需求;保障給排水、供電、消防、文教、體育、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和移民安置、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等民生用地需求;合理安排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新農村建設用地需求。通過探索實施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居民點用地減少相掛鉤等政策,促進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優化。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建設用地總規模分別為100.16萬公頃(1502萬畝)和112.61萬公頃(1689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分別為9.53萬公頃(143萬畝)和23.59萬公頃(354萬畝)。
二、加大建設用地挖潛力度,有效增加建設用地供給
進一步開展存量建設用地調查,研究制定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政策,2015年以前,盤活現有全部存量建設用地。積極開展城鎮、農村建設用地和基礎設施建設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建設。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研究各類建設節地技術和模式。嚴格按照用地標準控制建設項目用地規模。鼓勵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開發,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推進城市朝立體型發展。加強建設用地批后實施監管,避免出現新的閑置和低效用地。
三、加強統籌和引導,拓展建設用地空間
進一步開展未利用地潛力調查,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通過引導合理利用緩坡丘陵地、咸酸性土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和廢棄地,形成新增建設用地4.93萬公頃以上。充分利用農墾、林業等系統的國有農林場土地。根據海洋功能區劃,科學合理推進填海造地,因地制宜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鼓勵推廣使用工業生產立體配置技術,增加工業發展新空間。
第二節 優化配置城鄉建設用地
一、強化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
加強城鄉建設用地內部挖潛,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需要的同時,實現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相協調。合理確定城鄉發展方向、重點和范圍,探索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按照上級規劃分解下達的城鄉建設用地指標,科學劃定城鄉建設用地規模邊界和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嚴格將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擴展邊界內,避免城鄉建設用地盲目無序擴張。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區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分別控制在69.00萬公頃(1035萬畝)和76.54萬公頃(1148萬畝)以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分別為23.10萬公頃(347萬畝)和32.10萬公頃(482萬畝),占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33.48%和41.94%,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16平方米以內;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分別為45.90萬公頃(689萬畝)和44.44萬公頃(667萬畝),占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66.52%和58.06%。
二、科學安排城鎮用地,優化城鎮內部用地結構
科學安排城鎮建設用地,促進各級城鎮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以區域中心城市為重點,優先發展特大、大、中城市,發揮北部灣南北欽防城市群的龍頭帶動作用,形成“四群四帶”城鎮空間格局;發揮全國重點縣、鄉鎮和自治區示范縣、示范鄉鎮的引導作用,集約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城和小城鎮。
合理調控城鎮工礦用地增長規模和時序。嚴格控制人均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標準,逐步提高城鎮工礦用地集約利用水平。除礦山、軍事等用地外,新增工礦用地必須納入城鎮建設用地規劃范圍。逐步調整城鎮內部用地結構,優化城鎮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區,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載能力。保障教育發展急需的基本辦學建設用地,合理安排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等建設用地需求;保障中心城市和城鄉文化設施、醫療衛生和防疫等衛生基礎設施用地;保障城鎮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及其他環保重大工程建設用地;保障城鎮供電、給排水、體育休閑、綠化等設施用地;優先保障安置、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等民生用地需求;合理安排防治地質災害和避讓搬遷用地。
三、合理安排工礦用地,優化重大工業產業空間布局
按照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科學配置不同類型和不同規模的工業產業用地。優先保障技術含量高、經濟社會效益好、集約用地水平高的產業發展用地,重點保障與地區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的主導產業發展用地。促進工業產業升級和地區產業鏈的形成,提高工業用地綜合效益。
引導工業園區和重大工業產業合理布局。加快國家和自治區批準的各類工業園區建設,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集約用地指標審核開發區用地,凡土地利用評估達到要求并通過國家審核公告的開發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確需擴區的,可以申請整合依法依規設立的開發區,或者利用符合規劃的現有建設用地擴區。對符合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要求的國家級開發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優先安排建設用地指標。適當提高北部灣經濟區工業用地比重,完善臨海重化工業用地布局;在資源富集地區,布局建設優勢資源開發和深加工項目,形成規模化生產基地;在交通干線沿線主要城鎮,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形成經濟帶;發揮地緣優勢,促進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中區。優先保障食品、汽車、有色金屬、石化、冶金、機械、電力等總產值超千億元的七大工業產業用地。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集聚輻射效應,努力壯大以南寧-來賓-柳州-桂林為中軸的工業經濟帶,加快崛起以北海、欽州、防城港、南寧、崇左以及賀州、梧州、玉林、貴港、柳州、河池、百色為兩廊的工業經濟帶,形成“一軸兩廊”工業發展新格局。
四、整合和規范農村建設用地,優化新農村建設的社區布局
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科學編制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改善村莊道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合理引導形成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農村居民點格局。
加強和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探索開展城鎮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政策。合理安排農村宅基地,嚴格執行一戶一宅的政策,禁止超標準占地建房,逐步解決現有住宅用地超標問題。引導和規范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依法流轉,鼓勵提高農村宅基地利用效率,促進農村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
按照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循序漸進的原則,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農村小康新村建設和環保行動工程等,推進農村新社區建設。
專欄五 廣西“四群四帶”城鎮空間發展格局
“四群”:突出發展南北欽防城鎮群,壯大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城鎮群,培育以桂林為中心城市的桂北城鎮群,形成以梧州、玉林、貴港為重心的桂東南城鎮群。
“四帶”:壯大以百色、平果為軸心的右江河谷走廊城鎮帶,培育以河池、宜州為軸心的黔桂走廊城鎮帶,促進以崇左、憑祥為中心的桂西南城鎮帶和以賀州為中心的桂東北城鎮帶的形成。
第三節 保障重大基礎設施用地
一、積極保障交通用地
圍繞發揮西南出海大通道重要作用、加快建設聯接東盟的國際大通道和扎實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總體發展目標,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集約高效的要求,優化各類交通用地規模、結構和布局,合理安排用地時序。嚴格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標準,大力推廣節地技術,促進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綜合交通網絡的形成和完善。
鐵路用地。加快建設高標準、大能力的出省、出海、出國通道,完善區域路網布局,重點保障以湘桂快速鐵路為主軸,貴陽-桂林-廣州、昆明—威舍—百色—南寧—廣州為橫線,永州—賀州—梧州—玉林—河唇、懷化—柳州、黃桶—百色—龍邦為縱線的 “一軸二橫三縱”的現代化鐵路運輸網絡框架和擴能改造工程建設用地;合理安排港口和口岸集疏運鐵路建設用地,促進路網質量和鐵路運輸能力的提高。
公路用地。結合國家及廣西高速公路網規劃,重點保障重要經濟干線、“四縱六橫三支線”高速公路網絡和城市環城高速公路的建設用地,保障國道、省道干線公路為主的路網改造工程和其他高等級公路建設用地;統籌安排縣鄉公路網建設用地。
水運建設用地。圍繞加快構筑和完善出海通道,建設廣西北部灣港的目標,保障沿海港口建設用地。結合內河航道建設、航電綜合開發,合理安排西江航運干線和右江、紅水河、柳黔江三條西南水運出海通道的內河航道、航電樞紐、港口及其集疏運系統建設用地。
機場及支線用地。以建設國際航空港為重點,加強機場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重點保障南寧、桂林和柳州機場擴能改造工程和軍用機場建設用地。
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交通基礎設施用地分別為1.99萬公頃(30萬畝)和6.62萬公頃(99萬畝)。
二、統籌安排水利設施用地
圍繞解決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嚴重四大問題,強化水利設施的規劃選址和用地合理性論證,科學安排水利設施用地。統籌安排各地水利樞紐、排灌渠系等水利設施建設用地。
優先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用地;保障西江干流、柳江、郁江、桂江、南流江控制性防洪工程建設和重要防洪城市、重點防洪市縣的防洪體系、沿海標準化海堤工程建設用地;合理安排中小河流、中越界河段的整治工程和大中型、重點小(I)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用地。保障區域性調水、蓄水、補水和供水工程建設用地,統籌安排重點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和桂中、桂北地區等重點旱片治理工程建設用地。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水利設施用地分別為0.33萬公頃(5萬畝)和1.09萬公頃(16萬畝)。
三、合理安排能源產業用地
堅持能源開發與節約利用并舉,統籌安排能源用地。重點保障國家大型水電、核電、火電、風電、煤炭基地和國家、自治區級電網和變電站建設;合理安排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油氣管道的開發建設用地,逐步優化能源用地結構和布局。
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能源用地分別為0.44萬公頃(7萬畝)和1.47萬公頃(22萬畝)。
四、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用地管理
按照礦產資源規劃的要求,制定礦產資源開發用地管理辦法,支持礦業經濟地區建設,加大采礦用地監督和管理力度。按照國家和我區地質勘查規劃的要求,依法保障礦產資源勘查臨時用地,支持鋁土礦、錳礦等區內優勢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障工程的實施。
專欄六 廣西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類型
重 點 工 程
公路
衡昆公路、阿北公路、廣昆公路、包茂公路、永賀公路、汕昆線、廈門—成都、蘭州—海口、欽州—富寧、百色—河池、三江—北海、荔浦—鐵山港、六景—欽州港、防城港—東興、崇左—水口、梧州—貴港、貴港—平果、百色—龍邦、貴港—岑溪、邕寧—博白、玉林—欽州、大寺—久隆、資源—興安、龍勝—興安、河池—臨桂、巴馬—鐘山、天峨—百色、武宣—梧州、柳州—南寧、平果—碩龍、欽州—寶圩、松旺—山口、荔浦-玉林等高速公路和重要國道,南寧、梧州、賀州、欽州、玉林、百色、河池等繞城公路。
鐵路
南寧—廣州、貴陽—廣州、柳州—肇慶、洛湛鐵路、田東—德保、德保—靖西、隆昌—百色、羅定—岑溪、南寧—金城江、合浦—河唇、合浦—玉林 、防城—東興、云桂線等客運專線;北部灣、柳州-南寧城際鐵路;南防、黔桂、南昆、湘桂線、焦柳線、黎湛線、洛湛線鐵路改造;地方鐵路支線建設等。
水運
郁江老口、右江魚梁航電樞紐工程,西江航運干線、右江、紅水河、柳黔江等高等級航道建設工程,貴港、南寧、梧州、百色等內河港口建設工程,企沙港區、鐵山港區、潿洲港區、欽州港等沿海港口的鋼鐵、化工、原油、礦運系統和集疏運系統。
續上表
類型
重 點 工 程
民航
南寧、桂林、柳州等機場擴建工程;河池、百色等新建機場工程。
水利
長洲、右江老口、柳州沙埔河、落久、金雞等水利樞紐工程;大藤峽、樂灘、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補水樞紐工程(包括斧子口、小榕江、川江3座水庫)等大型水利工程;桂中、桂林旱片、左江流域治旱工程;水庫新建、除險加固,灌區建設等工程;重要防洪、補水、供水、節水改造、流域和內河湖泊綜合整治等工程。
能源
南丹、平果、大新、靖西、來賓等煤炭、有色金屬基地和規劃礦區;龍灘、橋鞏、大藤峽、賀州上程等水電基地;西氣東輸、中國—緬甸等油氣管道工程,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火電和核電工程。
第五章 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的協調
按照環境友好型社會及建設生態廣西的要求,嚴格保護基礎性生態和景觀用地,創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加快土地生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第一節 嚴格保護基礎性生態和景觀用地
一、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改善土地生態環境
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生態公益林地、防護林區、自然文化遺產、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石漠化重點治理區、江河與水庫等水源保護區、蓄滯洪區、山區泥石流易發區、地質環境不適宜地區、濕地(沿海灘涂、沼澤)等生態用地的保護和建設。加強水資源保護,改善水環境,提高水生態環境修復能力。
到2020年,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的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基礎性生態和景觀用地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58%以上。
二、強化自然保護區用地保護,逐漸擴大保護范圍
對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區實行特殊和嚴格的保護。強化對現有的72個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建設,加快對其他殘存自然生態系統的搶救性保護,逐步擴大保護類型和范圍,有計劃、分階段提高保護級別,維護生物多樣性。確保90%以上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野生動植物,特別是國家和自治區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所在區域得到良好保護。到2020年,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比例在7%以上。
三、規范風景名勝區用地管理,嚴格限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
不斷加大對全區現有的33個風景名勝區、20個國家森林公園、7個國家地質公園以及其他景區的保護力度。加強管理和監督,嚴格限制占用風景名勝區內的土地進行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防止過度開發或者“只開發,不保護”的行為,保護旅游資源免受人為破壞,促進我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四、優化農業用地布局,構建生態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加強土地用途管制,嚴格限制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農業用地的非農轉用。組織實施生態體系建設九大工程。加快建設以大面積集中連片的基本農田、牧草地、園地、商品林基地等為主體的農業生態體系。在城鄉用地布局中將大面積、連片基本農田、優質耕地作為綠心、綠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景觀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環境。
五、加強近岸海洋生態區保護,合理開發岸線資源
加強近岸海洋生態區和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建設,維護近海重要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通過實施優化開發、限制開發等策略,合理開發利用北部灣沿海地區的海洋資源和生態旅游資源,優化臨海工業項目布局,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劃期內,沿海海洋污染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局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保護得到進一步加強,近岸海域水質全部達到海洋功能區劃的要求。
六、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維護濕地生態功能
不斷加大對現有4個國家重要濕地(含2個國際重要濕地)及其他重要濕地的保護力度,通過綜合措施,加強海岸、海灘等濱海濕地的保護,改善濕地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濱海濕地的調節作用。
專欄七 廣西生態體系建設九大工程
珠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重點公益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農村能源生態建設工程和綠色通道工程。
第二節 創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一、城鎮建設與城郊農業協調發展模式
城鎮發展區,合理劃定各城鎮、開發區(園區)和工業集中區的用地邊界范圍,合理調控城鎮建設用地增長的規模和速度。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聚集的原則,鼓勵城鎮組團式發展,逐步實現建設用地由外延擴張為主向內涵挖潛為主轉變。加強城鄉結合部用地控制和管理,嚴格保護城鎮擴展邊界外及組團間的各類農業用地,充分發揮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體等用地的生產、生態功能,促進形成組團間農田與綠色隔離帶有機結合的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在城郊地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調整農業用地結構,實施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現代城郊型、集約型、立體型農業,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加工農業、觀光農業、出口農業,努力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
二、農業綜合開發模式
平原河谷盆地區,主要分布在桂東、桂東南、桂南沿海、桂西南左右江河谷、黔桂沿線、桂北湘桂走廊沿線等區域。該地區是我區耕地分布集中和人口、村莊密集區域。要把嚴格保護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放在土地利用的優先地位,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禁止占用基本農田挖塘養魚、養蝦、種樹和進行其它破壞耕作層的活動。以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支農項目建設為主要手段,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不斷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和利用效益。因地制宜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現代化。以嚴格保護耕地為前提,以節約集約用地為核心,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用地,統籌安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用地,促進農村居住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支持農村最急需的生產、生活設施建設。
三、保護優先兼顧發展模式
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北及桂西南等廣大山地丘陵和巖溶石漠化地區。土地利用要堅持生態效益優先,重點協調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的關系。要嚴格控制非農業建設用地規模和空間布局,加強農、林業資源保護,盡可能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全面加強山區植被保護和建設,大力推進國土綜合整治,改善山區生態環境。加快坡耕地治理,按計劃穩步推進不適宜耕種土地的退耕還林(草)。繼續以小流域為單元,加強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科學預防和綜合治理。依據山區自然地理分異規律,推動建立立體復合型農地利用模式,發展環境友好型山區特色產業。按照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重點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林果種植業和草食畜牧業等具有山區優勢的特色農業,開展多種經營,提高土地與生物資源的利用效率與效益。
四、資源開發與環境協調發展模式
能源礦產豐富區,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在節約集約用地前提下,保障能源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以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合理用地需求。積極預防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嚴格新建礦山準入條件,堅決執行開發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建成投產后的后評估制度,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加強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嚴格執行生態環境破壞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尾礦地和退化土地綜合整治和土地復墾,改善區域整體生態環境質量。
五、禁止和限制開發建設模式
生態功能保護區,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首要任務,嚴格執行保護優先、持續利用的國土開發利用政策,落實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按照有關要求劃定限制開發區,區內土地的主導用途為生態與環境保護空間,嚴格限制與主導功能不相符的建設與開發活動。
第三節 加快土地生態建設
一、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依規實施退耕還林
認真做好已退耕土地的監管和建設,防止產生新的毀林開墾和陡坡開墾。落實退耕還林各項配套措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促進退耕還林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落實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凡不符合國家退耕還林規劃和政策、未納入退耕還林計劃的禁止擅自實施退耕還林。
二、加快工礦廢棄地整治,重建礦區良好生態環境
堅持“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加快對現有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的復墾和整治,恢復土地利用。加快礦區生態環境整治,重點推進百色鋁礦區、河池有色金屬礦區、崇左和來賓錳礦區、梧州石材開采區等大中型礦區的生態治理。根據土地適宜性合理安排復墾土地的用途,重建良好的礦區生態環境。
三、加強退化土地治理,恢復土地生態環境
巖溶石山地區石漠化治理。積極運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加快巖溶石山地區石漠化治理。通過林草植被的保護與建設,草食畜牧業發展,加大封育保護力度,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恢復和增加植被覆蓋度。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坡改梯、配套坡面水系工程,扭轉巖溶石山地區水土流失不斷加劇、土地石漠化面積不斷擴大的勢頭。到2010年和2020年,累計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71.40萬公頃(1071萬畝)和166.54萬公頃(2498萬畝),項目區治理率分別達到30%和70%。
土山丘陵區水土流失防治。以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崩崗綜合防治為重點,植物、農業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全面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加快改造坡耕地,大力發展水平梯田。加強交通建設、水電開發、礦產開采等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和環境監管。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恢復受損土地和植被,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分別為42.00萬公頃(630萬畝)和197.00萬公頃(2955萬畝),項目區治理率分別達到15%和70%以上。
沿海沙化土地治理和鹽堿化土地改良。通過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大力營造防沙治沙林和沿海防護林,加快沿海沙化土地治理。綜合運用水利、農業、生物以及化學措施,加快沿海鹽堿化土地改良,嚴格控制沿海地區挖塘養蝦,防止因挖塘養蝦等不當利用造成新的土地鹽堿化和土地退化。基本完成防城港、北海和欽州沿海三市沙化和咸酸性土地的治理和改良。到2020年,累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0.20萬公頃(3萬畝),改良鹽堿化土地面積0.15萬公頃(2.3萬畝)。
四、推進農田污染防治,有效控制農業環境污染
開展全區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及污染防治專項治理工作。加大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力度,妥善處置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加強城鎮、工礦周邊、交通干線兩側農田及各糧食主產區土壤環境綜合整治,逐步提高農業土壤自凈能力。按照有關規定調整污染嚴重且難以修復土地的用途。在污染典型地區啟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建立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和監測制度。嚴格控制城鎮及工礦企業等土地污染源,加強土地面源污染控制力度。禁止不達標的污水用于農田灌溉,禁止各種固體廢棄物堆存占用和毀壞農田。嚴格化肥農藥和農用薄膜的生產標準,禁止在蔬菜、糧食等作物種植區域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提倡使用有機肥。
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區與利用引導
圍繞優化國土開發格局,根據各市土地利用、經濟社會空間差異以及各市未來發展定位,以市級行政轄區為單元,劃定五個土地利用分區,明確各分區的調控目標、土地利用方向和引導措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北部灣地區土地利用引導
一、土地利用現狀和調控目標
北部灣地區包括南寧市、北海市、欽州市和防城港市,區域土地總面積為431.30萬公頃(6470萬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8.16%。建設用地可利用土地資源約61.50萬公頃(923萬畝),占該區土地總面積的14.26%,占全區建設用地可利用土地資源的27.12%。
到2020年,該區耕地保有量目標為104.14萬公頃(1562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率為83.83%。建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由2005年的6.42%提高到2020年的8.08%;城鎮工礦用地規模占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比例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20年的49%;人均城鎮工礦用地調整為127平方米。到2020年,單位建設用地GDP達到204億元/萬公頃以上,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達到163億元/萬公頃以上。其中:
南寧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61.54萬公頃(923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51.62萬公頃(774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1.70萬公頃(25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1.70萬公頃(25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16.84萬公頃(253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3.54萬公頃(53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16平方米以內。
北海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11.60萬公頃(174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9.58萬公頃(144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39萬公頃(6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89萬公頃(13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5.85萬公頃(88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0.80萬公頃(12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79平方米以內。
欽州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23.10萬公頃(347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19.14萬公頃(287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78萬公頃(12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78萬公頃(12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8.29萬公頃(124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1.99萬公頃(30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內。
防城港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7.90萬公頃(119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6.85萬公頃(103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52萬公頃(8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24萬公頃(4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3.93萬公頃(59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1.45萬公頃(22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80平方米以內。
二、土地利用方向和引導措施
努力將北部灣地區建成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經濟區域合作區。大力發展城鎮化和工業化,引導各類工業向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海工業區、邊境經濟合作區集聚,人口向城鎮集聚。
規劃期內,按照《北部灣規劃》的布局和要求,重點保障南寧組團、欽防組團、北海組團和鐵山港組團建設,保障中心城市、沿海重化工業集中區和經濟開發集中區的建設用地,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逐步提高城鎮工礦用地比重,提高工業項目準入門檻,加大盤活存量土地力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保障出海出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求。合理安排文化、教育、衛生、人口計生、體育等公益性用地需求。科學引導城鎮發展方向,合理確定城鎮發展邊界,確保非農建設盡量少占或者不占耕地,減輕耕地占補壓力。探索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工作,加大土地整理復墾的資金投入和整治力度,適度開發土地后備資源。嚴格保護耕地,加強區內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保留城市間開敞的綠色空間。加大對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和生態恢復區的保護和建設力度,保護近海生態環境。大力營造區域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質量。
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定位
南寧市,是廣西首府,也是泛北部灣地區區域性國際化核心城市。規劃期內,加快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提升區域性國際化城市功能。建設以邕江為軸線,西建東擴,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點向南,加快建設五象新區。到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210萬人和300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200平方公里和300平方公里以內。
北海市,是著名的濱海旅游城市和商貿港口城市。規劃期內,應加強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臨海工業、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區域性國際化中心城市和宜居濱海城市。重點向東向北推進,統籌北海城區與合浦縣城、鐵山港臨海工業區建設。到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55萬人和88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109平方公里和140平方公里以內。
欽州市,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的臨海工業港口城市。規劃期內,應以城市和港口為依托,建設大港口、大工業。中心城市重點向東向南擴展,重點建設欽州主城區、欽州港區和濱海新區。到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55萬人和110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60平方公里和120平方公里以內。
防城港市,是率先崛起北部灣經濟區的港口龍頭。規劃期內,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港口、工業和城市發展,重點建設深水港、企沙重工業基地和核電工業基地。中心城市重點向北、向東及企沙方向擴展。到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30萬人和50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42平方公里和70平方公里以內。
第二節 桂中地區土地利用引導
一、土地利用現狀和調控目標
桂中地區包括柳州市和來賓市,區域土地總面積320.08萬公頃(4801萬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3.47%。建設用地可利用土地資源約40.03萬公頃(600萬畝),占該區土地總面積的12.51%,占全區建設用地可利用土地資源的17.65%。
到2020年,該區耕地保有量目標為66.62萬公頃(999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率為83.80%。建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2020年的4.48%;城鎮工礦用地占城鄉建設用地總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34.68%提高到2020年的49.12%;人均城鎮工礦用地調整為136平方米。到2020年,單位建設用地GDP達到159億元/萬公頃以上,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達到127億元/萬公頃以上。其中:
柳州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32.91萬公頃(494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27.50萬公頃(413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90萬公頃(14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90萬公頃(14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8.24萬公頃(124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2.26萬公頃(34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37平方米以內。
來賓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33.71萬公頃(506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29.03萬公頃(435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68萬公頃(10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68萬公頃(10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6.08萬公頃(91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1.28萬公頃(19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33平方米以內。
二、土地利用方向和引導措施
桂中地區應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發揮工業基礎優勢,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穩定全區工業主導地位,成為千億工業產業的重要載體、廣西先進制造業基地、鋁工業基地、區域交通中心和物資集散中心。
規劃期內,加強建設用地優化整合,適當提高區域工礦建設用地比重,有效控制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水平,積極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和工礦廢棄地復墾。重點保障湘桂鐵路、南柳鐵路客運專線、三江至北海高速公路等交通用地,適度開發水能資源。合理安排文化、教育、衛生、人口計生、體育等公益性用地需求。切實保護耕地,合理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努力提高耕地質量,加大開發整理力度,確保建設占用耕地的“占一補一”。保障桂中治旱工程的實施,加快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大力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定位
柳州市,是我區的副中心城市之一,是我國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重要的工業城市。規劃期內,努力打造成為西南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交通樞紐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在全區率先實現工業化。中心城市按照“一心兩城”、完善老城、建設新城、擴大兩翼、重點向東的發展思路,向東重點開發建設柳東新區。到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125萬人和170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125平方公里和170平方公里以內。
來賓市,是我區新興的工業城市。規劃期內,建設全區精深加工鋁、錳工業基地,成為新型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和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重點建設城北區、華僑投資區、河西區、城東區、遷江鋁工業基地和八一工業集中區。到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28萬人和60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33平方公里和69平方公里以內。
第三節 桂東地區土地利用引導
一、土地利用現狀和調控目標
桂東地區包括玉林市、貴港市和梧州市,區域土地總面積360萬公頃(5400萬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5.15%。建設用地可利用土地資源約34.52萬公頃(518萬畝),占該區土地總面積的9.59%,占全區建設用地可利用土地資源的15.22%。
到2020年,該區耕地保有量目標為83.02萬公頃(1245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率為85.53%。建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由2005年的5.93%提高到2020年的7.13%;城鎮工礦用地占城鄉建設用地總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22.44%提高到2020年的35.00%;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提高為2020年的92平方米。到2020年,單位建設用地GDP達到96億元/萬公頃以上,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達到77億元/萬公頃以上。其中:
梧州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17.40萬公頃(261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14.75萬公頃(221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46萬公頃(7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42萬公頃(6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5.38萬公頃(81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1.44萬公頃(22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84平方米以內。
貴港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36.53萬公頃(548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1.37萬公頃(471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88萬公頃(13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66萬公頃(10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9.32萬公頃(140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1.65萬公頃(25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95平方米以內。
玉林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29.09萬公頃(436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24.53萬公頃(368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92萬公頃(14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92萬公頃(14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10.95萬公頃(164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1.87萬公頃(28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94平方米以內。
二、土地利用方向和引導措施
桂東地區應積極承接粵港澳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主動融入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努力建設成為西南地區東向和南向出海出邊的門戶通道,打造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基地、廣西現代農業示范區、鄉鎮工業和外向型加工貿易基地和物流基地。
規劃期內,重點保障中心城區、工業集中區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用地。合理安排文化、教育、衛生、人口計生、體育等公益性用地需求。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區內零星農村居民點及工礦廢棄地的整理。加快推進基本農田建設,進一步提高耕地質量,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開發土地后備資源,努力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確保區域糧食生產安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推進生態林建設,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定位
梧州市,是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規劃期內,重點發展工業,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物流和旅游業,完善城鎮和交通基礎設施,建成全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和具有嶺南風情特色的區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以河西新區為重點,向西向南發展,拓展西江南岸,建設現代化新區。到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65萬人和85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60平方公里和80平方公里以內。
貴港市,是新興的內河港口城市。規劃期內,加快玉貴工業走廊建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第三產業,建成全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具有南國特色的園林城市和現代化港口城市。城市建設重點向南北拓展,工業布局向東西延伸。到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50萬人和70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50平方公里和70平方公里以內。
玉林市,是桂東區域工貿城市。規劃期內,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建成全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和新興工貿城市。重點建設中心城區組團、玉柴組團、城東組團、福綿組團和茂林組團。到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65萬人和95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65平方公里和95平方公里以內。
第四節 桂北地區土地利用引導
一、土地利用現狀和調控目標
桂北地區包括桂林市和賀州市,區域土地總面積為394萬公頃(5910萬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6.58%。建設用地可利用土地資源約為32.68萬公頃(490萬畝),占該區土地總面積的8.29%,占全區建設用地可利用土地資源的14.41%。
到2020年,該區耕地保有量目標為55.49萬公頃(832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率為85.85%。建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由2005年的3.33%提高到2020年的4.02%;城鎮工礦用地占城鄉建設用地總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26.60%提高到2020年的38.18%;人均城鎮工礦用地調整到114平方米。規劃期末,單位建設用地GDP達到144億元/萬公頃以上,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達到115億元/萬公頃以上。其中:
桂林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38.75萬公頃(581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3.43萬公頃(501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77公頃(12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77萬公頃(12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10.69萬公頃(160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2.00萬公頃(30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內。
賀州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16.74萬公頃(251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14.31萬公頃(215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55萬公頃(8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55萬公頃(8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5.16萬公頃(77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1.24萬公頃(19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99平方米以內。
二、土地利用方向和引導措施
該區應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以旅游業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積極發展農林牧產品加工、礦業、商貿旅游業的主導產業,加強生態和環境建設,保護好歷史文化古跡和古城風貌,發揮其在廣西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旅游中心作用。
規劃期內,應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積極支持區域內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鼓勵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加工業等低污染產業。合理安排文化、教育、衛生、人口計生、體育等公益性用地需求。引導與區域地位不相宜的產業逐步向區外有序轉移,禁止對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產業供地。優化城鄉用地結構,逐步降低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水平,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禁止可能威脅生態系統穩定的各類土地利用方式和資源開發活動,嚴禁生態用地改變用途。進一步保護和開發旅游資源,促進區域內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改良,穩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大力推進農用地整理和基本農田建設,穩定并逐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合理引導農業結構調整,確保耕地保有量不因農業結構調整而減少。
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定位
桂林市,是國際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期內,應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突出發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現代工業和以旅游為龍頭的服務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保護區域內環境資源。建設全區新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重要基地,建設成為現代國際旅游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市按照保護漓江、發展臨桂、拓展新區的思路,積極向西發展,優化提升中心城區。到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82萬人和120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82平方公里和120平方公里以內。
賀州市,是桂北重要的工貿和旅游城市。規劃期內,適度增加城鎮工礦、基礎設施用地,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建設成為富有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工貿旅游城市。到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27萬人和41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30平方公里和45平方公里以內。
第五節 桂西地區土地利用引導
一、土地利用現狀和調控目標
桂西地區包括百色市、河池市和崇左市,區域土地總面積870萬公頃(13050萬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6.64%。建設用地可利用土地資源為58.06萬公頃(871萬畝),占該區土地總面積的6.67%,占全區建設用地可利用土地資源的25.60%。
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標為111.53萬公頃(1673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率為85.33%。建設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由2005年的2.05%提高到2020年的2.51%;城鎮工礦用地規模占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比例由2005年的25.83%提高到2020年的36.86%;人均城鎮工礦用地調整為118平方米。規劃期末,單位建設用地GDP達到70億元/萬公頃以上,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達到56億元/萬公頃以上。其中:
崇左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40.68萬公頃(610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4.84萬公頃(523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41萬公頃(6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45萬公頃(7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5.45萬公頃(82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0.80萬公頃(12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33平方米以內。
百色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37.98萬公頃(570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4.97萬公頃(525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63萬公頃(10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63萬公頃(10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8.29萬公頃(124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1.61萬公頃(24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06平方米以內。
河池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32.87萬公頃(493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28.35萬公頃(425萬畝),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控制在0.67萬公頃(10萬畝)以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0.67萬公頃(10萬畝);建設用地總規模為8.14萬公頃(122萬畝),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1.67萬公頃(25萬畝),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內。
二、土地利用方向和引導措施
該區應依托豐富的礦產、水能資源及沿邊區位優勢,建立鋁工業基地、水電能源基地、有色金屬加工基地,繼續發展制糖、邊境出口加工、商貿物流和特色旅游。
優先保障鋁工業基地、有色金屬加工基地、水電能源基地及出省出邊交通通道建設用地,逐步提高基礎設施用地比重。適當增加重點城鎮發展用地,推進城鎮化進程,適當降低人均城鄉建設用地面積。合理安排文化、教育、衛生、人口計生、體育等公益性用地需求。改善農業基本條件,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耕地生產能力。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引導農業結構合理調整,大力開展以坡改梯、基本農田建設為中心的土地整理和水利水電工程庫區移民安置土地整理,積極組織實施有色金屬基地、鋁工業基地等礦區廢棄地和交通沿線臨時用地土地復墾工程,有效增加耕地面積,為實現全區耕地占補平衡提供保障。積極開展石漠化治理工程,有計劃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移民,恢復森林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提高防災抗災能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定位
崇左市,是重要邊境口岸和邊關旅游城市。規劃期內,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做強糖業,做大錳業,加快發展國際貿易和旅游業。建設成為全區重要的邊境口岸以及出口加工、國際物流、蔗糖等基地,重要的邊關旅游文化城市和富有南國邊關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中心城市重點向城南區拓展,建設區域性新興城市。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達到20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22平方公里以內;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達到35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39平方公里以內。
百色市,是廣西重要的資源型城市。規劃期內,憑借能源優勢,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建設成為全區乃至全國新興的鋁工業基地和亞熱帶特色農業基地、商貿物流基地,具有革命紀念意義、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山水園林和旅游城市。拓展市區,重點開發龍景區、迎龍區和百色工業園區。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達到23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32平方公里以內;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達到43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50平方公里以內。
河池市,是廣西重要的資源型城市。規劃期內,應進一步發揮礦產資源優勢和水能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電力工業和有色金屬加工,建設成為全區重要的有色金屬生產基地、能源基地和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山水旅游城市。中心城市向東、西擴展。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達到30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27平方公里以內;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將達到45萬人,用地規模控制在43平方公里以內。
第七章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為了規劃的有效實施,要加強規劃對土地利用的整體控制,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管理制度,強化規劃實施的經濟調節手段,完善規劃實施的基礎建設,加強規劃的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確保規劃各項目標的實現。
第一節 加強規劃對土地利用的整體控制
一、落實上級規劃指標和重大用地布局
各市人民政府要嚴格落實土地利用調控責任,逐級分解落實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土地利用目標、任務和控制指標,明確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責任,建立和完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的考核體系。下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指導原則、重大政策、區域發展方向、跨區域基礎設施布局等方面必須與上級規劃銜接一致。約束性指標要嚴格落實;預期性指標要通過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引導,力爭實現。
二、完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并發揮其調控作用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的原則,組織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市級和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突出空間性和結構性,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重點明確中心城區和城鎮建設用地區的規模和范圍。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提高針對性和操作性,重點將土地用途落實到地塊,并對村莊土地利用的總體布局做出科學規劃和統籌安排。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控制和指導下,編制基本農田保護、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和農業、工業、城鎮、交通、水利、物流、農墾等行業土地利用規劃,形成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龍頭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確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各項目標順利實施。
三、做好相關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和銜接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經批準,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審批各類建設規劃和批準、核準各類建設用地,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批準設立的開發區必須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鎮總體規劃。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編制的城市、村鎮、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生態建設等相關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互銜接,必須符合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用地要求,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地規模和總體布局安排。應嚴格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嚴審查各類規劃的用地規模和標準,切實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凡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必須及時調整和修改,核準用地規模,調整用地布局。
第二節 健全規劃實施的管理制度
一、建立政府領導實施規劃目標責任制
必須按照本規劃的目標和任務,層層落實和明確各級政府關于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的共同責任和規劃實施責任制。把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標和任務的情況,特別是嚴格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用地的情況作為地方經濟發展評價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的重要因素。完善領導干部相關評價和考核辦法,明確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責任,將實際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補充耕地的面積和質量、新增建設用地面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作為耕地保護責任和節約集約用地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土地利用規劃實施問責制,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負總責,各級政府要定期向上級政府報告規劃執行情況。
二、強化近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的控制
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宏觀調控的要求,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五年近期規劃,明確各業、各類用地的規模、布局和時序安排。科學制定各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嚴格以實際用地考核計劃的執行,實際用地超過計劃的,扣減下一年度用地計劃指標,防止超計劃批地用地。加強計劃執行情況的評估和考核,不斷完善用地計劃的分類編制和實施管理。
三、加強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
完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制度。加強對項目選址、占地規模、補充耕地、占用基本農田等內容的可行性論證,強化建設項目批準、核準前的土地規劃審查和許可,凡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不得通過建設用地預審。建立部門間的協調聯動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項目建設單位申報審批或者核準需要申請用地的建設項目時,必須附具土地預審意見,沒有預審意見或者預審未通過的,不得審批或者核準建設項目。
四、完善規劃修改調整機制
嚴格依據法律法規和規范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必須依法組織聽證,組織專家對規劃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進行評估論證,并向社會公示。凡涉及改變土地利用方向、規模、重大布局等原則性修改,必須報原批準機關批準。嚴禁擅自通過修改下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擴大建設用地規模和改變建設用地布局,降低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符合法定條件的,確需改變和占用基本農田的,必須報國務院批準。
第三節 強化規劃實施的經濟調節手段
一、完善土地出讓收入等資金管理制度
加強對土地出讓金的管理,嚴把使用關。及時調整土地收益分配機制。建立國有土地收益基金,用于收購儲備閑置、利用率低下的建設用地,提高已有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土地出讓收入統籌安排用于農村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向新農村建設傾斜。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現有農村居民點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為我區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進一步加強土地稅費征收管理,加大對用地取得、閑置土地和低效土地的稅收調節力度,提高耕地占用稅稅率,建立有利于耕地保護、節約和集約利用的土地稅收調節機制,充分發揮土地稅費調節作用。
二、建立有利于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的激勵機制
加大對耕地和基本農田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以建設促保護。堅持政府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部門管理、項目運作的原則,使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資金和項目向耕地保護任務重的地區和基本農田保護區傾斜。完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使用和管理。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金,向糧食主產區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點區域傾斜,支持土地整理和復墾、宜農未利用地的開發、基本農田建設以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開發。建立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的補貼機制和基本農田建設集中投入制度,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作為財政轉移支付的重要依據。實行保護責任與財政補貼相掛鉤,落實對農民保護耕地的直接補貼,充分發揮農戶和地方政府在保護耕地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積極拓寬資金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用于補充耕地。
三、充分發揮公共投資的引導作用
根據公共財政服從和服務于公共政策的原則,加強財政政策與土地政策的協調,公共投資要與本規劃確定的禁止、限制與鼓勵措施相配合。重大基礎設施或者公共服務設施的安排,要充分考慮對土地利用的影響,促進規劃的實施。
第四節 加強規劃實施的基礎建設
一、推進規劃立法工作
積極推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地方立法工作,規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審批、實施管理,鞏固和提高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按照公正、公開和便民原則,完善土地規劃管理聽證制度,明確違反規劃處罰辦法。
二、加強土地基礎調查和評價工作
嚴格按照國家統一的土地分類標準和技術規范,認真做好我區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變更調查工作,建立土地調查成果及時更新和應用機制。全面完成農用地分等定級,深化農用地綜合生產能力調查評價。開展全區土地適宜性評價,為用地結構調整和土地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推進城鎮土地集約利用調查和評價,強化各級開發區(工業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調查和評價考核。
三、推進規劃管理信息化建設
建立自治區、市、縣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土地利用規劃數據采集、處理、分析、存儲、查詢、輸出和傳輸的信息化,為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四、建立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制度
各級政府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將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作為土地管理的重點工作。建立健全監督檢查制度,實行專項檢查與經常性的監督檢查相結合。有條件的市、縣要充分利用衛星遙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等現代技術手段,重點開展各市(縣)城鄉結合部、交通干道沿線、大型工礦、大型建設項目或者建設工程及基本農田保護區等重點區域土地利用動態監測,逐步擴大遙感監測范圍,并與變更調查、動態巡查、案件查處等措施相結合,形成覆蓋全區的土地資源監管體系。
五、加大規劃執法檢查力度
加大規劃執法力度,對違規批準規劃、擅自修改調整規劃、擅自調整基本農田的,要嚴肅查處,限期改正,并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行政責任。對違反規劃批地的行為,要堅決依法查處,責令限期拆除違法占地新建建筑物,拒不執行的,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節 加強規劃的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
一、建立規劃編制的公眾參與制度
地方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要按照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工作方針,采取多種方式多渠道,擴大公眾參與度,增強規劃的公開性和透明度。要建立和完善規劃修編的專家咨詢制度和部門協調機制,成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規劃專家委員會,加強規劃的咨詢、論證和協調等工作。編制縣級和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在建設用地布局、基本農田安排、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等方面應當廣泛聽取公眾意見。
二、加大規劃的宣傳力度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經批準,必須依法公告。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規劃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基本農田保護區及有關土地用途管制要求,提高社會各界、各部門和廣大公眾依法依規用地意識,增強對科學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資源重要性的認識,使依法、依規利用土地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三、完善規劃的社會監督制度
實行規劃可查詢制度。建立規劃查詢窗口或者平臺,應當向社會公開規劃方案、管理制度、實施措施、年度計劃、項目安排等信息,并接受公眾查詢和公眾、社會輿論對規劃實施的監督。設立違反規劃用地舉報制度,接受群眾對違反規劃用地的舉報,對舉報重大違法案件的可給予獎勵,使違反規劃用地行為受到強有力的監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哈爾濱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
歡迎訪問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江陰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陽朔國土網
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規程
土地整治規劃名詞解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闸北区| 洛浦县| 吉林省| 平湖市| 霍山县| 大城县| 凭祥市| 奉新县| 临高县| 昭苏县| 新野县| 芦山县| 政和县| 荆州市| 德江县| 墨玉县| 西乌| 沈阳市| 无为县| 兴国县| 湖北省| 望城县| 广东省| 张家界市| 遵义市| 大竹县| 奉节县| 资源县| 朝阳县| 清徐县| 宣化县| 拜城县| 阳春市| 通山县| 莱阳市| 玉田县| 阜康市| 南部县| 资溪县| 丰宁|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