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對咱北京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地界兒了,前門樓子、前門大街、街面兒上的老字號……都已深深植入了北京人的記憶。咱今天重點侃侃鮮魚口。
鮮魚口街形成于明朝,在《京城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的名字叫鮮魚巷,是因附近的漁民在前門東南的泄水河(三里河)打魚,到這里來賣,形成了專賣活魚的市場而得名。清朝和民國時把這里叫做鮮魚口。值得一提的還有兩個小胡同,一個叫小橋胡同,它的前身是一座泄水河上的過河橋,是漁民從河的北面到鮮魚口來的必經之路,清乾隆以后就不存在了,只留下了小橋胡同的名字。另一個小胡同叫梯子胡同,在小橋的東面,因這段路原來是河堤,由東向西逐漸增高,走在這里就像上梯子一樣,故得此名。在1965年北京市整頓街巷路名時,這兩小胡同加上梯子胡同東頭的新者柏胡同都并入鮮魚口,統稱為鮮魚口街。
關于這條街,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故事,大家都知道,以前串胡同叫賣的很多。清代的時候,有一個提著竹藍賣麻醬燒餅和咸魚的老頭在鮮魚口里邊走邊叫賣,“咸(鮮)魚大火燒”,結果,第二天鮮魚口就著了一把大火,燒了半條街。人們便說,這場火是那個賣咸魚火燒的老頭喊出來的。當然這只是調侃。
其實早年鮮魚口的名聲比對面的大柵欄要響。因為漕運的關系,這里曾是貨物往來的集散地。人們都說有水的地方就是興旺之地,所以鮮魚口街從明代開始到清中晚期,就已經發展成店鋪連著店鋪的繁華商業街了,而且形成了以鞋帽業為主的商業特色。據1949年前的統計,這條街上有九家鞋店,7家帽店,最著名的要數楊小泉創建的黑猴兒帽店。這“黑猴兒”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山西人楊小泉帶著一個黑猴兒來到京城,在鮮魚口內開了一家帽店。楊小泉將黑猴整理的干干凈凈,讓它在店內出入,迎接客人。忙的時候,楊小泉只要對黑猴喊一聲“去,把門打開。”黑猴便乖乖地走到店門口,拉開店門,然后等客人進門后,它才離開。這使京城的人感到驚奇,干脆就把楊小泉的帽店稱為黑猴兒帽店了。
除了鞋帽,鮮魚口里的吃也是出了名兒的,您要吃地道的北京風味炒肝,就一定得到這里的天興居來,那口感是別地兒沒法比的。您要吃大餐可以品嘗便宜坊的燜爐烤鴨。這種做法是由南方傳入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的“南爐鴨,燒小豬,掛爐肉”,其中的“南爐鴨”指的就是便宜坊的燜爐烤鴨。
鮮魚口里的藥店也是出了名兒的。1933年,一種中國人研制的聞藥取代了日貨寶丹而獨占鰲頭,它就是位于鮮魚口長巷頭條北口,坐西朝東的小藥鋪長春堂研制的避瘟散。當時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三伏熱,您別慌,快買聞藥長春堂,抹進鼻子里通肺腑,消暑祛火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