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當一個孩子遭到父母虐待,他們不會停止愛父母,他們會停止愛自己。在孩子無條件愛著你的年紀,請善待他。
作者:薇薇安 ,來源:心理壹點靈(ID:yidianling0),經授權發布
4.11號,杭州3歲童模妞妞被自己的親媽狠踹的新聞上了熱搜。
視頻中,因為妞妞不配合拍攝,媽媽便上前狠狠踹了她一腳,妞妞當場一個趔趄,差點摔倒在地。
視頻爆出來后,妞妞媽受到眾網友指責,有律師說,這可能涉嫌虐童。
大前天晚上,又爆出妞妞媽拿著衣架打孩子,逼著妞妞拍攝的視頻。
這一行為讓網友們大為憤怒,指責妞妞媽“不顧孩子死活,把孩子當搖錢樹”。
先不說讓年幼的女兒賺錢這個事,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媽媽打妞妞的行為,會不會給妞妞今后的人生造成不可磨滅的創傷?
很多家長會用暴力方式來讓孩子聽話。
而被暴力對待的孩子,一旦沒有達到預期的完美,就會像犯了天大的錯,惶惶不可終日。
一位網友說起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騎自行車去玩,中途車子被同村的一個叔叔借走了。
爺爺回到家發現自行車不見了,便追問他,他說借給別人了,卻說不出借給誰了。
爺爺一怒之下便扒光他的衣服,把他吊在樹上打,直到他哭不出聲才把他放下來。
后來,那個叔叔把自行車還回來了,爺爺卻沒有給他道歉,反而指責他傻,連個人都記不住。
那次之后,只要爺爺說話語氣稍微重一些,他就緊張。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父母的暴力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是孩子自卑、安全感缺失的罪魁禍首。
被暴力對待的孩子,心里可能有過無數次絕望的瞬間。
父母的拳頭,
給孩子帶來了什么?
馬伊琍曾在節目中表示,自己以前對大女兒愛馬非常嚴厲,只要犯了錯,就會挨打。
愛馬1歲時把飯碗扣在頭上玩,馬伊琍看見了,立刻呵斥女兒把飯粒都撿起來,還生氣地打了女兒的手掌心。
這種嚴厲的管教看起來非常有效,只要馬伊琍聲音稍微大一點,愛馬就會嚇得立刻認錯:媽媽我知道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乖巧聽話的愛馬經常受到別人的表揚,馬伊琍也以為這是好事。
直到有一次,有小朋友來家里和愛馬玩,兩人在玩過家家,小朋友要求愛馬演寶寶,愛馬不樂意,卻不拒絕。
事后,馬伊琍問她為什么不說自己不想演,愛馬回答:我不敢。
馬伊琍這才明白,自己的教育方式錯了,看起來乖巧的愛馬,只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罷了。
經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會受到嚴重的創傷,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自我貶低自己,變得自卑、不自信。
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別人對待她們的態度稍微有些變化,就很容易變得敏感,胡思亂想。
美國心理作家Shahida Arabi說:“當一個孩子遭到父母虐待,他們不會停止愛父母,他們會停止愛自己。”
孩子的問題,
其實都是家長的問題
杭州童模妞妞的媽媽在接受采訪時說,踹女兒是因為她不聽話,愛亂跑,按照她的說法,她是為了孩子好。
但實際上是因為妞妞不配合,不肯靜下心來多拍幾套,掙多點錢,以滿足自己掙錢的需求。
媽媽把自己欲望不能滿足的問題推諉到孩子不聽話上,實則是在為自己愚昧的教育方式開脫。
某一期的《少年說》中,四年級女孩張冰玥,說媽媽對她有 “五不準”的要求。
只要違反了“五不準”,媽媽就會用尺子或鞋子打她。
以至于她一寫作業就緊張害怕,擔心受到懲罰,作業寫得更不好了。
最后,小女孩緊張地對媽媽說:媽媽,能不能取消“五不準”。
媽媽卻回答:在媽媽眼里,你始終都是最優秀的那一個。但若是這些東西改不掉的話,這個孩子就太可惜了。
你是一塊美玉,但你的毛病呢,就是美玉上的瑕疵。
是孩子都會有小毛病,作業偶爾寫錯了,就會影響未來的人生大事,甚至用石頭和美玉來形容,這就太夸張了。
說到底,這位媽媽對孩子吹毛求疵,也是為了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女兒,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孩子那些所謂的“錯誤行為”,不過是沒有迎合家長的愿望而已。
靠打罵解決孩子的問題,無異于緣木求魚,本末倒置。
我們該如何教育不聽話的孩子?
在2001年University of Alberta的Judy Cameron發表的文章中,得出了一個結論:
適當的物質獎勵有助于提高人們在不喜歡做的事情上花的時間,拿到獎勵的人會展現出更高的動機。
孩子不聽話時,適當采用獎勵“收買”的方式會有顯著的效果。
在《爸爸回來了》中,吳尊帶著孩子們吃早餐,吳尊全程都是用中文,孩子們卻用英文。
當Neinei問幾點了時,吳尊讓Neinei自己看墻上的掛表。
Neinei用英文說“九點零二”,吳尊則強調“說中文”。
Neinei抗拒地搖了搖頭,表示不要說中文。
吳尊并沒有生氣,而是耐心地問道:”Nine是什么,等下我給你糖果。“
Neinei一聽“糖果”兩字瞬間清醒,“九”字便脫口而出。
認真對待孩子每一次的成長進步、每一次的成功和收獲,贊美他、獎勵他、認可他,培養他的榮譽感、成就感和成長意識,孩子會變得更積極向上、優秀出色。
當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心智也會逐漸成熟,他們開始懂得和父母談條件,提自己需求,靠小獎勵已經不能讓他們聽話了。
面對微懂事點的孩子,睿智的父母,會采用“談判”的方式。
心理學上提到“陽性懲罰”和“陰性懲罰”概念。
陽性懲罰是指:如果你做了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負面的東西。
陰性懲罰是指:如果你做了什么,你就會失去什么正面的東西。
孩子要使壞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陰性懲罰的辦法,讓他們聽話。
在一個育兒群,有位媽媽分享了自己兒子的事。
他們家的大兒子很調皮,老是欺負弟弟。
一開始她會罵大兒子說:你要是再敢打你弟,我就打死你。
說的次數多了,大兒子越來越調皮,還開始疏遠媽媽,而且在暗地里會更兇地欺負弟弟。
后來,這位媽媽換了種說法。
當大兒子再打弟弟時,她會說:你要是再打你弟,這個月都沒有零花錢了。
結果兒子乖乖聽話了,而且對弟弟也越來越好。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
每次犯錯,孩子都會覺得挫敗自責沮喪,可是還要面對嚴厲的懲罰,這無疑就像把一個摔了一跤的孩子繼續推向一個孤立無援的深淵。
反之,當孩子犯錯之后,有人愿意陪著他,幫助他去采取一些有建設性的行為來彌補過失,孩子就能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力量,重獲自信。
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而父母卻是孩子的全部。
你再怎么兇孩子吼孩子,Ta都愛著你。
在孩子無條件愛著你的年紀,請善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