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經濟區,顧名思義就是我國西南地區以成都和重慶兩個大城市為核心,覆蓋整個四川盆地的經濟區,該經濟區目前是我國西部人口最為稠密、產業最為集中、城鎮密度最高,經濟最發達的區域。近些年來成渝經濟區的發展速度也是非常迅速的,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的經濟體量都位居全國前十,然而在成渝經濟圈內,除了成都和重慶,再也拿不出一個第三城了,畢竟整個經濟區內,除了成都和重慶之外,其他城市都是四川的地級市為主,所以未來未來促進整個成渝經濟區的全面發展,未來勢必需要發展一個第三城起來。
成渝經濟區示意圖
如果說以后要發展一個成渝經濟圈內的第三城起來,這個城市必須得遵循以下條件:
1,有一定經濟體量,GDP至少能夠在未來一段時間達到成都或重慶的五分之一。
2,地理位置居中,能夠和成都重慶在將來形成三角之勢。
3,二三產業相對發展相對出色,有自己的支柱性產業,不能除了體制內工作和第一產業就沒有多余崗位提供給年輕人了。
4,交通便利,有高鐵有機場,最好有水運,交通運輸方式能夠多元化,最好能夠在經濟區內和成都重慶形成掎角之勢。
5,人口相對較多,至少能保證區域內常住人口500萬以上,而且區域人口外流現象不是特別嚴重。
瀘州
綜合以上五個條件,來對成渝經濟圈內的幾個四川主要地級市進行篩選,發現能夠有潛力發展成為成渝地區第三城的城市只有兩個:
1,瀘州
2,宜賓
除了宜賓和瀘州這兩個城市,其余的四川省內陸級市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缺陷,比如綿陽德陽,雖然經濟不錯產業發達,但無奈離成都太近,不能有效輻射其他地區,南充雖然位置居中,無奈經濟產業基礎太薄弱,只有瀘州和宜賓相對符合第三城發展的潛質。
但是這個兩個城市目前要實現大力發展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制約,主要的制約因素有:
1,經濟體量過低,兩個城市不出意外今年GDP剛剛突破2000億,和成都重慶差距太大。
2,產業規模未形成,雖然有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地方支柱性產業,但仍然沒有形成規模產業,尤其缺乏規模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撐。
3,城鎮化水平較低,兩個城市的廣大農村地區比較落后,亟待發展。
4,人口外流嚴重,很多瀘州和宜賓人口都外流到成都重慶或者省外了,吸引力不足。
5,缺乏政策支撐,目前來看瀘州自貿區的劃分和宜賓大學城的建設相對緩解了下這種情況,但這些政策的支撐力度仍然不夠。
宜賓
所以這兩個城市要想單獨發展起來成為成渝第三城難度仍然很大,而且兩個城市任中發展一個,另外一個必然會成為被虹吸的“犧牲品”,所以筆者個人認為最現實的辦法就是行政區域重新洗牌:
相信川南地區如果有一個這樣的城市誕生,對于促進成渝經濟區全面發展乃至盤活整個西南地區的經濟都是有大大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