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中國茶學專業的高材生大多學的是茶的前端栽培與制作技術,他們對市場上談的茶文化基本沒有什么概念認識,我與幾個茶學系的學生交流過次,包括茶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們,在他們看來,中國茶文化是屬于歷史文明學科,他們認為茶的種、培、制是真正的茶科學。
也就是說,茶文化更多的存在于整個茶產業鏈的末端——消費市場,現在,只要一談到茶,十之八九抬出"茶文化"這一名詞,特別是近年來社會上對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概念認知,老茶是古董,具有保值增殖功能等等宣傳,已成為茶行業的毒瘤,科學常識告訴我們,任何食品都有保質期,由于茶葉的內含物隨著時間的加長而逐漸消減,藏了幾十上百年的老茶內含物已基本消失,品飲這樣的茶對人們來說己沒有任何價值,相反會產生很多健康風險。可是,一大批沒有考上大學的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一直在向人們推薦老茶,他們在城市里每個與茶相關的角落,穿起茶袍,端起茶蠱,來一些程式化的泡茶用茶姿勢,并配一些古典民樂,煞是一種高雅茶文化的再現,其實,我到認為這與真實的茶文化關系不大,這些老茶也沖不出什么文化來。倒是有一種被神化的味道。
對于這些茶藝師的培養,我們大多數人認為,茶文化屬于歷史學范疇,歷史學算不算文化呢?也許不能完全算。那么,動不動采用"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來忽悠一些茶客,實際上且且是文化的缺失,誰都講不清楚,倒是現階段我們勞動部門,每年成批成量地制式化量產出一批批"茶藝師",于是,就有很多人以為這個茶藝師代表了當今茶文化主體,可這幾年人們慢慢發現,這個茶藝師就是針對沒有多少文化的失業人員所做的再就業培訓,或是那些繼續教育學院為了讓他們的畢業學生能找到一個不是很累的飯碗,而開辦的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專業。
我一直認為,茶不具有任何文化基礎,它就是一種植物,一片樹葉,與蔬菜、大米一樣的尋常,不是中國書畫、藝術陶瓷、玉器那么深不可測。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茶從種到喝,還都處于技術粗放型的加工領域,非要談文化,那也就是一系列的加工技術文化,包括茶具文化,紫砂文化等。
這幾年茶界的炒作可謂層出不窮,光從價格上就讓人瞠目,一提七餅茶拍賣幾百萬上千萬元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今年的春茶開采在即,很可能會出現名山古樹的天價茶,茶價高就一定好嗎?那些花天價競買的人,也許有其他目的,這個才叫文化----一種炒作文化。實際上這與真正的中華茶文化相距十萬八千里。
現在附庸風雅的人太多,他們認為茶是一種非常高雅的文化,只有所謂文化人才能表達出飲茶的雅趣,于是,一大批先富起來的人為了裝出自已有文化,就會花重金買茶,買紫砂壺,他們在品飲時卻難有文化的表現,對每種茶或每泡茶的個中滋味,也是人云而云,甚至以訛傳訛,其實,飲茶是否高雅完全看個人,而不是茶能表達出來什么高深的文化。茶的厚、濃、醇、甘、香??是一種因人而異的舌尖感覺而已,真的與文化沒有太大的關系。但不可否認,自從神農本草發現茶以來的幾千年間,確實也積累了一系列厚實的中華茶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進一步發掘發展,絕非那種一個月就培訓出的茶藝師膚淺的表現與天價的炒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