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宋朝:原諒我有米有酒還老被胖揍,所以子民寫詩詞都是愁啊愁……

與我一起做一個愛學習、愿成長的人


閱讀全文約需7分鐘

宋朝老被胖揍,

所以連詩詞里都是愁啊愁……


文/晏凌羊

1

某天跟一個朋友掰扯起唐詩宋詞的區別,發覺這話題還蠻有意思的。

在我的印象里,唐詩整體是比較“直白”的。

比如說,賀知章寫柳樹,直接就四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他就是單純地寫景,其他啥也不寫,特別適合小孩子品讀。

孟浩然寫《過故人莊》,就是一篇成功的游記。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短短四句詩,把前因后果、現狀未來都寫了,讀來還非常有畫面感。

唐朝詩人胡令能寫的《小兒垂釣》,也僅僅就是描繪一幅場景: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唐詩非常適合“配畫”,因為每一首詩都像是一幅畫。

我小時候背誦唐詩,有一個訣竅:先牢記那首唐詩旁邊的配圖,待背誦時再回想那幅畫里有什么元素,基本上一首唐詩也就背出來了。

像李白隨手寫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以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是畫面感很強,讀來朗朗上口,三歲小孩都聽得懂。

唐詩真是非常適合小孩閱讀的。它寫景就是寫景,記事就是記事,淺顯易懂,夠直白,不繞彎兒,很像是小學生(當然是水平極高的小學生)寫的記敘文、說明文。

到了宋代,就不一樣了。宋朝人寫的詩詞就有點議論文的味道了,詩詞里會夾帶一些私貨,會傳輸某種價值觀。

想想也是啊,唐詩已經是一座很難逾越的高峰,宋人若是還是遵循唐詩那種文學創作的“老路子”,可能就玩不出新意來了。

“喜歡講點道理”,就是宋朝詩詞的特點。

比如說,蘇軾寫個《題西林壁》,也是這樣寫: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看,它就不是單純就寫景而寫景,而是開始講道理了。

這首詩的言下之意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還有,很多事情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再比如秦觀寫個《鵲橋仙》,也要來一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蘇軾送別錢穆父,寫了一首“臨江仙”(詞牌名)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看,他自始至終不提離別的場景,而是一直在抒情、在感慨,最后還不忘感慨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相比李白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蘇軾這首詞的“逼格”確實夠高。

李白那是信手寫一首熱烈的詩贈送給汪倫,而蘇軾則是借送別之名思考人生了。

宋代詩人喜歡在詩詞里描寫情緒、講點道理,唐朝詩人其實也有(像李商隱的詩就寫得非常朦朧),但整體不那么明顯。

2

唐詩宋詞還有什么不同呢?

這種不同可以體現在風格上。

唐詩偏樂觀,而宋詞偏悲觀。

唐詩,大多給人以氣象萬千、磅礴靈動之感。

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讀起來有點蒼涼,但用詞依然非常霸氣,前后、古今、天地、悠悠等等詞語都用上了。

李白就更不必說了,動不動就把“天”“萬”“日”“月”等字抬將出來。形容瀑布,他“疑是銀河落九天”:形容大鵬展翅,他用“扶搖直上九萬里”;形容三峽風景,他用“孤帆一片日邊來”;形容黃河,他說“黃河之水天上來”;形容蜀道,他說“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還動不動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篷篙人”或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你看,這些詩歌霸氣得很,狂傲得很。

岑參在邊寨當兵(或是軍官,條件夠艱苦的了,可寫一場雪,用的也是“千樹萬樹梨花開”。去到涼州,他說“涼州七里十萬家”;去到玉門關,他說“黃沙萬里白草枯”

杜甫出生比較晚,中年以后唐朝都走下坡路了。他寫詩比較內斂,但用詞依然大氣,一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還有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形容的也是一番大氣的頹敗。

 

杜牧寫景,也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還是大氣,盛大。

盛唐的經濟、政治地位,在當時的全世界來說都是首屈一指的。盛唐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雖然也有吃敗仗的時候,但整體國威猶在,唐朝人也顯得比較自信、有安全感。

詩歌里的唐朝詩人,就是一副沒被欺負過的樣子,哪怕自己混得窮途末路,哪怕看到“路有凍死骨”,哪怕感知到賣炭翁“心憂炭賤愿天寒”,落筆時也不會給人以畏畏縮縮之感。

到了宋朝,就不一樣了。

按理來說,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都是一步步從低級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宋朝人在物質上比唐朝人要豐盛多了,宋朝的農工商業也能秒殺唐朝。但是,宋詞里,卻很難再見唐詩里那樣的宏大氣象。

蘇東坡的詩詞,的確大氣、豪邁,吟誦幾句你就想給他跪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就不說了,“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光聽聽就覺得豪邁。

還有辛棄疾,寫“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還寫“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氣勢恢宏。岳飛寫“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很磅礴。

 

但是,這種豪邁,這種氣勢,這種磅礴,似乎只是專屬于蘇東坡、辛棄疾、岳飛個人的磅礴。

整體而言,宋詞婉約清麗,絕無唐詩里那種普遍性的“老子天下第一”的狂傲氣息。

到了南宋時期,陸游、李清照寫詞,經常會用到愁、悲、苦、錯、離、散等字眼,讀著都讓人覺得很“喪”。

像柳永,更是“喪”得不行,一首《雨霖鈴》,道盡離別意。

 

宋朝一會兒被遼國打,一會兒被大金打,后來又被蒙古軍打,一路抵抗得好生辛苦。

我總感覺,宋朝像是一個老被人惦記的富二代,隔三差五就得掏槍自衛。政治地位上這種岌岌可危引發的不安感,也反應到了詩詞作者的創作中,因此宋詞就顯得有點束手束腳了起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宋朝是“經濟強國,軍事弱雞”

宋朝當時的GDP占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今天的美國跟它根本沒法比。《清明上河圖》里那種一片繁榮的商業圖景,根本不是吹的。

大家真的別小看宋朝。當時的汴京開封居住著100多萬人口,而同時代的俄羅斯最大的城市不過數萬人,五百年后的倫敦也只擁有4萬人口。

悲哀的事情就在于:宋朝重文輕武,武將更換得很頻繁這個大概跟趙匡胤本就是兵變上位有關,他很懼怕武將勢力過大因此軍事實力比較弱。

縱然如此,宋朝依然能跟遼國、大金、蒙古對抗,被北方民族吊打了三百年才滅亡。

蒙古鐵騎所向無敵,幾乎把全亞洲都要占完了。敵人那么能打,南宋滅亡幾乎是必然。

宋朝在軍事上面會那么軟蛋,也跟他們在經濟地位上強勢有關。既得利益集團都不希望國家破釜沉舟、與北方民族拼個魚死網破,大家都只希望自己能少量出點血(給錢求和)就能換來暫時的安寧和大部分財產的安全。

宋朝老是被胖揍,這種狀況其實也會影響到民眾的心理。

文學創作領域,詩人詞人的創作筆調也不自覺地跟著變得有點哀傷。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宋詞,總是覺得它不如唐詩那么明快、有氣勢的原因。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一個民族的自信心,有時候跟國有多富、民有多強關系不大。

自信都是比較出來的,你只要鶴立雞群,就可以睥睨天下,營造百鳥朝鳳之盛況。

若你是一只丹頂鶴,卻老被蒼鷹搶食、啄頭,雖然你依然是只鶴,但自信心也逐漸被磨滅了,最后只能成為一只愁鶴。

自信也是安全感營造出來的,盛唐打戰就像是跑到家里十里開外的地方放鞭炮,而宋朝打戰則是別人把炸藥扔到了你家門口。

哪怕你錦衣玉食,一念及此,就更愁了。

真是要愁死了。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一點碎碎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華之美——唐音宋調
李白、蘇軾文采斐然,不過論武功,李白可以碾壓蘇軾
唐詩宋詞/國學經典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從唐詩到宋詞,歌而詩,詩而詞,詞而曲
中華詩歌三千年(極簡,9000字,必收藏)
厲害了,用詩詞聊天:最近過得咋樣?也無風雨也無晴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台县| 循化| 永吉县| 连云港市| 盐亭县| 敖汉旗| 南通市| 德惠市| 仙游县| 綦江县| 芒康县| 三都| 周口市| 彝良县| 英吉沙县| 道真| 泸定县| 蒲江县| 宜宾市| 江门市| 浠水县| 永修县| 明水县| 寿阳县| 东乌| 德令哈市| 聂拉木县| 札达县| 儋州市| 门源| 长沙县| 桐庐县| 武功县| 永丰县| 平乡县| 榆林市| 周宁县| 定兴县| 昌都县| 台安县| 墨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