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留置導尿是我們經常遇見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關于留置導尿,護士和醫生總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們總結了十二個臨床常見的關于留置導尿的問題,今天先來說一下前六個問題。
1.尿潴留患者,第一次放尿 500 mL之后,過多久放第二次尿合適呢?
在教科書《基礎護理學》里有答案:膀胱高度充盈且體質虛弱的患者,首次放尿不得超過 1000 mL。
但是臨床上很多問題,不能去刻板的去和理論相套,需要護理人員動態觀察,用心揣摩,總結經驗。關于兩次放尿的時間間隔,可以靈活機動,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等。
像膀胱高度充盈后的患者,第一次放尿一般不超過 600 mL,通常放 400 mL。間隔時間并無具體規定,可根據患者一般情況,視人體正常排尿時間而定。清醒患者可聽取患者主訴,間隔 2~4 小時均可。
2.尿量的記錄怎樣才最最準確?
需要嚴格記錄尿量的患者,醫生會有醫囑需要留置導尿,以嚴格監測患者 24 小時尿量。
臨床上護理人員做過實驗,發現普通集尿袋上的刻度與實際尿量相差巨大,造成尿量統計失準,所以不建議使用普通集尿袋上的刻度。在尿液計量上,留取的患者尿液可用量杯或子母式集尿器等精準集尿袋進行測量,以供醫師用藥指導。
3.術前導尿,病人卻提前排尿,此時留置導尿不見尿液是否可以往氣囊里注水?
其實不單是術前導尿,有些門診患者,在導尿時也會發生尿液不流出的情況,讓一些臨床經驗不足的醫生護士心里沒底,不放心,小編已經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插了兩次尿管都沒見到尿液流出,但是尿管已經下到該進入膀胱的長度,不敢注水,只能求助于主任,主任說:首先要在操作時對插管長度有把握,男性患者導尿時應該將尿管插完,以確保進入膀胱,還有在注水時尤其注意患者的主訴。若患者無異常情況,可以放心注水。
4.尿管漏尿跟體位有關系嗎?
尿管漏尿雖然和體位無直接關系,但患者體位不當可導致尿管扭曲、受壓、折疊,導致尿管堵塞引流不暢而引起漏尿。
漏尿常見原因:膀胱痙攣;括約肌松弛;尿管過細或氣囊內液體過少;導尿管插入過深;導尿管堵塞;尿管夾閉時間過長致膀胱內壓力過高;尿路感染;便秘等,需要臨床人員結合患者一般情況、綜合判斷,以對癥處理。
5.尿管拔不出來,剪掉尿管后端是否合適?
留置尿管拔不出來,首選剪掉尿管后端的做法是千千萬萬使不得的。
對于這種情況,操作者首先應該想辦法抽出氣體或液體。如果確認是因為無法抽空氣囊,導致尿管無法拔出,可考慮是氣囊通道橡膠材質老化,管腔發生塌陷導致。 這種情況的阻塞多位于 Y 字形分叉處,在處理時可以在牢固近端尿管的基礎上,靠近尿道出口處,剪斷導尿管,這樣就剪掉了阻塞的部位,使氣囊內的液體能夠順利排出,再將導尿管輕輕拔除。
6.新留置的尿管出現漏尿,在不重新插管的情況下,如何處理?
首先要確認是否漏尿。留置尿管后,安靜狀態、膀胱充盈情況下,未夾畢尿管或夾畢尿管后,尿液仍從尿道口滲出,出現的滲漏,即可判斷為漏尿。
應該針對患者的臨床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確認患者漏尿原因,然后對癥處理。其中,導尿管引流不暢和膀胱痙攣是引起導尿管漏尿的兩大主要原因,可對癥施治。
(1).導尿管堵塞:立即檢查尿管有無扭曲受壓,引流袋位置必須低于膀胱。如無病情限制,鼓勵患者多飲水。留置尿管患者一旦發現有白色沉渣,及時進行膀胱沖洗;必要時口服碳酸氫鈉片堿化尿液,以保持尿管引流通暢,防止尿垢的形成。
(2).膀胱痙攣:評估患者尿管型號是否合適,尿管型號越小,管徑越細,對尿道黏膜和膀胱頸部的刺激也越小。必要時更換較小型號導尿管。遵醫囑應用酒石酸托特羅定等藥物,以有效抑制膀胱的不自主節律性收縮。
今天就先說這6條,余下六條會在明天更新,如果感覺這些對你的臨床有所幫助,歡迎持續關注哦,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