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CC Vancouver 培訓講師 - Steven Yan
從2015年開始到2016年,可以說是移動醫療的一場寒冬,無數公司倒在了從A輪融資走向B輪的路上。甚至在今日,創業者生怕自己與移動醫療這一曾經紅極一時的熱點詞扯上關系,更多的,他們選擇以“數字醫療”作為自己的標簽。
技術含量不高導致創業同質化,對醫療工作流程特殊性的錯誤理解以及來自監管層面的約束,是這場移動醫療戰役以失敗告終的主要原因。
如何在移動醫療的下半場“AI+醫療”中走出一條血路是越來越多創業者心中的難題,有技術,有對醫療很熟悉的人,但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商業模式的殘酷性。
應用為主,醫療為輔
懂技術的不懂醫療,懂醫療的忽視技術,是眾多移動醫療公司失敗的主要原因。原本以為移動醫療會隨著這次資本寒冬來臨轉入緩速發展期。不曾想,在2017年,幾乎像是一場足球比賽上下場的轉換,AI+醫療強勢崛起。這個男的讓BAT與資本們共同找到興奮點的新賽道,截至目前,孕育出超過100家以醫療為重點的AI創業公司。
以技術為主輔助醫療診斷是“AI+醫療”的主要模式,相較于過去移動醫療所側重的為醫生量身打造所需要的技術,“AI+醫療”顯然更加接地氣,不在一味的吹噓技術的先進性,轉而認清現實,以現在的技術和硬件并不天然滿足醫療應用級產品的研發,而只能作為一個輔助性產品,以一定的算法構筑產品讓醫生和患者達到查漏補缺的效果。
“借助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系統在短時間內處理海量數據,并對病人做出愈加準確的診斷。”這是IBM旗下的AI診療系統,人工智能Watson曾經做出的承諾。
然而在過去的這些年里,這個AI醫療界曾經的希望之星,卻遭到了無數醫生、患者的質疑和嘲諷。
在實驗室環境中完美無缺的產品,到了落地與醫院合作的時候,卻錯誤百出,甚至鬧出笑話是Watson所面對的殘酷現實。有合作醫院的醫生坦言:“過于依賴數據,并且檢測結果偏向美國患者和美國醫院的治療方案。”也許可以用三個字可以來形容Watson——“不親民”。
造成AI醫療落地困難的不僅僅是應用技術的問題,更多是大部分醫生及普通人對人工智能醫療應用的誤解:機器診斷報告一定需要與某個醫生的主觀印象高度匹配。
不能把人工智能完全當做一個電子腦醫生,其對疾病所作出的判斷應該僅作為在一定容差率范圍內的參考標準。
數據的處理能力和量級與AI醫療的關系
很多人抱怨、嘲諷Watson時的主要原因是因為IBM坐擁龐大的病患及疾病數據庫,但卻并沒有好好運用其作為判斷疾病的標準。
做醫療準端一開始遇到的挑戰是如何搜集足夠多的數據,接下去是如何在足夠多的數據的基礎上構建有效的疾病診斷模型。但單純的以上兩點就可以實現AI醫療嗎?
很顯然,醫療數據于醫療診斷的重要性,就像無人駕駛汽車在道路上的測試。你只有不斷的讓汽車去實地訓練,不斷搜集和判斷道路數據,才能讓無人駕駛汽車越來越聰明,真正做到“無人駕駛”。
同理,人體的復雜性相較于汽車道路測試無異于復雜的多,這也是為什么IBM的數據工程師與醫生們耗費了6年卻僅僅讓Watson學習了7種癌癥。在6年學習了7種癌癥,但在實際落地時,Watson還是錯誤百出,這真的是因為IBM的不作為嗎?其實不然,IBM所推出的Watson在實驗室環境中對于相關癌癥的檢測準確度十分高。但到了實際合作醫院現實測試,卻準確率大大降低。
這是因為即使數據足夠龐大,數據處理能力足夠多,但是AI系統基于數據的調整參數卻不能隨著疾病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而改變,簡單來說,就是還不夠像人。打個比方來說,Watson在實驗室環境中單一檢測惡性腫瘤X涉嫌,效果十分好。但當Watson來到醫院,由于癌癥容易引發許多并發癥,多了無數的干擾因素,而Watson對于這些數據之間的聯系卻并無了解,這也就是為什么Watson的準確率在落地實驗時并不理想的原因。
當滿足一切,卻困在了商業模式的門外
對AI醫療創業公司來說,當有了技術,有了一定量級的數據,但真的到應用落地時卻發現,其自身的應用耗費昂貴,其價格壓根沒有落地的可能,更何論一個商業模式。
換句話說,在進入AI醫療這個巨大的市場前,所有創業者都應該意識到,這個行業在目前并無商業模式,只是一個“資本的無底洞”。
以IBM為例,在2015年,IBM為了使Watson積累更多的疾病數據,其花費了10億美元收購了醫學成像及供應商 Merge Healthcare。
簡單的來說,IBM都還在燒錢,普通創業者還想什么盈利不盈利。現在的AI醫療創業者都處于早期,研發與搜集更多的數據是最重要的事情,對于這個行業,所有的人應該懷著謹慎和敬畏的心,持續往前推進。
每一個新行業的發展都有不同的商業模式產生,作為一個創業者,現在的主要矛盾不應該是賺錢,而是把賺錢的前一步走好,把這個事做成了再說,換句話說,先活下去是目前所有創業者的主要目標。
根據《中國科技報》的一份報道,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Bio-X中心主任賀林在解讀國務院在今年8月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時層直擊當前國內AI醫療項目的監管痛點:“目前,國內還木有一款醫療領域的AI產品得到CFDA的批準,相關收費也沒有進入醫保目錄,AI對于國內醫療行業來說仍然是新興事物,需要與現有醫療模式一起經歷磨合期”
雖然關注眾多,BAT與眾多資本也相繼進入,但同樣有著商業模式缺乏,資本過度投入等問題的AI醫療是否會和之前的移動醫療一樣無疾而終?這也許是目前所有關注這一領域的人士心中的最大疑問。
然而,不管有再多疑問和質疑,不過分承諾,懷著敬畏和謹慎的心朝著目標匍匐前進也許是現在眾多AI醫療創業者唯一該做,也是唯一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