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浣熊檔案
編輯丨浣熊檔案
前言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更好地管理和改造那些被俘的敵軍將領,解放軍在北京、濟南、撫順等六個地方設置了多個戰犯管理所。
而在這些戰犯管理所中,又以北京功德林最為出名,因為這里關押著諸如杜聿明、黃維、宋希濂等,眾多出身于黃埔軍校的高級將領。
功德林也因戰犯規格極高,被里面的人戲稱“功德林這個地方,可不是什么阿貓阿狗都能進得來的”
其中以被捕的八位黃埔軍校一期生最為出名,而在這八人中最后有七人被特赦,唯有一人被執行槍決。
這個被槍決的人就是黃埔軍校一期生——鄧子超!
那為什么同期戰犯都被特赦,獨獨就他一人被槍決?
在功德林之中,又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呢?
功德林一角
一、槍決鄧子超
1951年年初,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的所長接到上級命令,要求處死戰俘鄧子超。
管理所的所長接到命令后,臉色平靜,看不出情感上的一絲波動,仿佛早就預料到了這一步。
鄧子超,出生于1899年的江西石城,年少時的他受到辛亥革命思潮的影響,便有了參軍立功、征戰沙場的志向。
于是在他24歲那一年,鄧子超獨自一人來到廣州,加入了當地軍政部開辦的陸軍講武學校,在這里學習專業的作戰策略以及軍隊陣法。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建立了黃埔軍校,本地的陸軍講武學校自然就并入了黃埔軍校之中,鄧子超也因此成為黃埔軍校一期生。
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的地位自然不用過多介紹,為上世紀我國的革命事業培養了一大批軍事家以及部隊將領,我國十大開國元帥中就有五位畢業于此。
而黃埔軍校的一期生更是歷代軍校生中的翹楚,其中名將輩出,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鄧子超作為一期生,能力出眾,畢業后,便參軍入伍,擔任第四期步兵隊長,隨孫中山先生一起參與北伐戰爭,初露才能。
北伐戰爭結束后,鄧子超跟隨蔣介石征戰四方,蔣介石因他是黃埔軍校出身,對他委以重任,受到賞識的鄧子超也自然對蔣介石更加衷心。
蔣介石
1935年,鄧子超被蔣介石任命為江西保安第十四團團長,奉命鎮守廬山陣地,當時的廬山可謂是中國的軍事中心之一,其意義可想而知。
之后抗日戰爭爆發,鄧子超奉命在廬山設伏,阻擊日軍的進攻步伐,從而掩護友方軍隊撤離。
在日軍一次又一次的猛烈進攻之下,鄧子超帶領的部隊損失慘重,但是他們仍舊堅守在陣地之中,甚至還在深夜向日軍回擊,擾亂敵方的部署。
只可惜當時的國軍在正面戰場上節節敗退,周邊要鎮接連淪陷,在日軍的重重圍困之下,鄧子超率領的部隊也彈盡糧絕。
此時的國軍統戰部認為,武漢戰局已經穩定,廬山保衛戰的任務也已完成,便下令鄧子超率部突圍下山。
自此廬山保衛戰結束,鄧子超憑借此戰聲名大噪,名揚四海,而后更是不斷在抗日戰場上屢建功勛,深受蔣介石器重。
之后參與解放戰爭,與華東野戰軍多次交手,成為我黨的敵對勢力,更是在蔣介石的安撫下,宣稱誓死追隨蔣介石。
1950年,鄧子超在贛州兵敗被捕,關押至功德林戰犯管理所。
功德林戰犯管理所
我黨念在他在抗日戰場上的功績,本希望他安心接受思想改造,從而緩和當時兩岸關系,但是鄧子超冥頑不靈,辜負了我黨領導人的一片苦心。
他不僅在戰犯管理所中反抗教育,甚至還與張國勛等人秘密謀劃越獄,在戰犯管理所中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我黨領導人在權衡利弊之后,認為他改造無望,并且會影響其他戰犯的改造,最終將其槍決。鄧子超也因此成為第一位被槍決的黃埔一期生。
那功德林中,其他七位出身黃埔軍校的一期生又都是誰呢?
二、黃埔一期生特赦人員
第一個就是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杜聿明,人稱“救火隊長”,先后參加了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國民黨軍隊中擁有極高的聲望。
抗日戰爭期間參加了昆侖關大捷,而后遠赴緬甸等東南亞地區進行實地考察,與英軍聯手,帶領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作戰。
在此期間,杜聿明帶領的新二十二師巧妙地利用戰術,與日軍激戰半月之久而不退,成為抗日戰爭中罕見地以少勝多的一次成功戰例。
1949年1月10日凌晨,杜聿明在淮海戰爭中被俘,被我軍送往功德林戰犯管理所。后因表現良好,于1959年成為第一批特赦戰犯。
杜聿明
第二個則是宋希濂,在黃埔一期的畢業生中,被譽為黃埔之光,才能出眾,畢業后在國民黨中任職,有著“鷹犬將軍”的名號。
在南京保衛戰中,隨唐生智一起抵御日軍進攻,但因國民黨軍紀渙散最終被迫兵敗撤退。之后在大別山區重創日軍,傷敵兩萬余人,一戰成名。
1949年12月19日,在大渡河沙坪被我軍圍困,因此被俘。后因表現良好,成為第一批特赦戰犯。
宋希濂
第三個則是周振強,國民黨中將軍銜,曾在淞滬會戰中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將日軍的進攻節奏死死的扼住,給日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1949年5月,周振強被我軍俘虜,在獄中接受改造,后因態度良好,思想積極向上,被首批特赦釋放。
第四個則是曾擴情,1924年經李大釗先生舉薦進入黃埔軍校,為人豪爽,在學校中人緣頗佳。
畢業后相繼擔任政治部秘書、陸軍中將等職位,是同期生中進入國民黨中委第一人。
1949年12月在重慶被俘,后在戰犯管理所中表現優異,被首批特赦。
曾擴情
第五個則是李仙洲,此人曾任國民黨第28集團軍總司令,后擔任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官,參加過抗日戰爭。
1947年在萊蕪戰役中受傷被俘,他也因此成為了被俘虜的第一個黃埔一期生。
后在1960年11月,成為第二批特赦戰犯。
第六個則是范漢杰,曾任國民黨第27軍軍長、第38集團軍總司令,軍銜上與李仙洲相比也是不遑多讓。
先后參加淞滬會戰與中條山戰役,立下了不小的功勛,是當時國民黨軍隊中的抗日名將。
范漢杰
1948年10月14日,在遼沈戰役中的錦州攻堅戰中被俘,在戰犯管理所中變現良好,本來應該第一批特赦,用來瓦解頑固派的意志。
但因當時情勢復雜,范漢杰并沒有在第一批特赦名單中,后在周恩來總理的安排下,于1960年成為第二批特赦成員。
第七個則是黃維,外號“書呆子”,他是思想最頑固的,也因而是同期生中特赦最晚的。
他出身江西,又就讀于黃埔軍校,深受蔣介石的器重,先后參加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而后任軍事委員會中將高參。
解放軍戰爭期間,被蔣介石委任第三十一軍軍長,后在淮海戰役中打算以主力部隊擊潰我軍,但是沒料到主力部隊被我軍策反,最終兵敗被俘。
黃維
在功德林改造期間,思想頑固,但并沒有像鄧子超一般密謀越獄,而是在功德林中搞起了“永動機”的研究,被世人戲稱“永動機狂魔”。
最終在老友李仙洲的勸說下,黃維放下思想上的倔強,于1975年12月,同管理所中的好友文強、劉鎮湘一起成為最后一批特赦人員。
這些國軍將領或早或,最終都被國家特赦釋放了出去,重獲自由,但在功德林中的改造生活,卻成了他們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
那他們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中,又發生了哪些趣事呢?
三、功德林趣事
說起功德林趣事,那就不得不提到功德林三大戰役之一的“小煤山大捷”,這也被戲稱為抗日戰爭的最后一場戰役。
其中參與沖鋒的,軍銜最低也是個少將,將級以下根本就沒有上去參戰的資格,事后更是被笑稱為國軍支援最快的一次。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小煤山大捷”影視演繹
這就要從功德林新來的三個日本戰犯說起,這三個日本戰犯以北平憲兵司令上村為首,是之前抗日戰爭時遺留下來的。
本來也算是相安無事,但是這三個日本戰俘來到功德林后,有些水土不服,本著人道主義原則,管理所也就免除了他們一段時間的勞動。
后來日本戰俘希望可以在所里打網球,借此娛樂運動一下。所里請示上級后,在以德報怨的理念下,也就滿足了他們這一要求。
某天,原國民黨第六十四軍軍長劉鎮湘,以及國民黨中將鄭庭笈剛剛勞作完,在一旁的煤堆休息時,就正巧碰到了打球的日本人。
劉鎮湘
劉鎮湘看見日本戰俘在這里待遇這么好,心中難免有些生氣,加上心中本就對日本人異常痛恨,那自然是氣血上涌,恨得牙癢癢。
而一旁的鄭庭笈則是瞇眼瞧了瞧那三個日本人,也沒多說什么,還沒待一會就肚子疼痛難忍,急忙跑去了廁所。
劉鎮湘則是一臉的怒氣地站在原地,死死地盯著那三個日本戰俘。碰巧這時日本戰俘的網球落到了劉鎮湘的腳邊,被劉鎮湘撿了起來。
日本戰俘上村見狀趕忙跑到劉鎮湘面前,想要討要網球。只見劉鎮湘大手一揮,就將網球丟到了煤堆上面。
上村見狀便用球拍與劉鎮湘爭執起來,劉鎮湘也是身經百戰,戎馬半生,反手就將上村打倒在地。
電影“決戰之后”演繹
上村眼看自己不敵,便招呼兩名同伴幫助自己,三人一起圍毆劉鎮湘,劉鎮湘左右騰挪之間又放倒一人,以一敵三竟是絲毫不落下風。
可是畢竟劉鎮湘此時已是四五十歲,體力不濟被上村抓住破綻按倒在地,被三人圍毆。就在劉鎮湘要支撐不住的時候,鄭庭笈恰好從廁所出來。
鄭庭笈見此一幕,褲子都沒來得及提,趕忙大呼“日本鬼子打人了!”,一邊喊一邊往回跑找人,喊聲很快就吸引了楊伯濤等人的注意。
楊伯濤
他們趕到現場后,看見劉鎮湘被日本人如此欺壓,這些昔日的國軍將領當即氣血上涌,抄起一旁的扁擔和籮筐就沖了上去。
小煤山一處頓時煙塵大起,占據人數優勢的國軍將日本人團團圍困,雙方混戰一處,從煤山腳下一路打上了煤山之巔。
旁觀者更是戲稱此戰我軍展現了高超的武功,籮筐套腦袋、猛虎摔豬,甚至還有人從煤山之巔一躍而下,使出一招鷂子翻身追擊敵軍。
三名日本戰犯被打得哭天喊地,國軍取得大勝,此役也因此被稱為“功德林小煤山抗日大捷”。
“小煤山大捷”影視演繹
事后一國軍將領還煞有其事向杜聿明進行匯報,“此次戰役,我軍粵軍一部,川軍一部,配合中央軍大部,分進合擊,大獲全勝!”
杜聿明聽后極其正經地說了一聲“好!”
這一刻,仿佛他們不是被關押的戰俘,更像是昔日馳騁沙場,英勇抗日的熱血名將。
尾聲
這些接受政府教育改造的昔日國軍高級將領,歸根結底也都是中國人,只是因為立場不同才會走進歧途。
抗美援朝期間,功德林的這些將領也沒閑著,他們常常聚在一起探討局勢,雖然對于戰況并不看好,但打心底里還是希望中國人能贏!
這些昔日與美軍有過接觸的國軍高官們,根據自己對美軍的了解,將美軍的戰術與裝備情況匯編成冊,上交給了毛主席。
毛主席查閱過后認為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下令傳閱各部,這本小冊子中的很多信息都被我軍采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當我國志愿軍深入朝鮮之后,因為物資短缺,戰士們面臨吃不飽的問題,于是全國各地都掀起了“炒面運動”。
功德林里的國民黨戰俘得知這一消息后,熱情高漲,自發地組織炒面,因為他們都是上過戰場的人,知道挨餓是多么痛苦的事。
此時的他們摒棄前嫌,一心只為了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就連思想倔強的黃維也參與了進來,有板有眼地組織起炒面工作。
他們這些戰俘每月都有相應的伙食補貼,即使是國家最困難的時候,他們的條件也是相當好的。
于是他們把平日里省下來的花生仁、瓜子仁等零食,全數加到了制作的炒面里,因此他們的炒面在當時是出了名的質量好。
而后抗美援朝勝利,這些戰俘們在功德林中喜極而泣,每每想到這里面有自己的一份功勞,心中就按捺不住激動。
毛主席也把他們的功勞看在眼里,于是在國家穩定后,派專人將他們這些功德林里的著名戰俘帶了出去。
這些戰俘先后參觀了新建的跨江大橋、長春汽車制造廠、鞍山鋼鐵廠等地區。
經過一段時間的四處游覽,這些戰俘見識到了新中國的變化與強大,又體會到了百姓生活的安穩祥和,內心的觸動很大。
他們戎馬半生,馳騁沙場,不就是為了中國可以站起來,讓中國呈現如今的祥和盛世嗎,現在的他們又有何遺憾呢。
于是他們中的很大一批人都轉變了思想,相繼接受改造,最終得到特赦。
國家也是十分看重這些人才,在他們得到特赦后,政府為他們安排了工作,待遇相當優厚。
他們本以為進入功德林后,會迎來地獄一般的生活,但是國家的仁慈讓他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跨出功德林后,他們也沒有受到歧視,反而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將自己的價值回報給社會建設,如此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