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隆基這個系列的研究總結主要是為了階段性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希望和朋友們多多交流。這個系列大概斷斷續續寫了一個多月,行文過程中的艱難程度是超乎想象的,一個看似順理成章的觀點,為了成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查找資料尋找證據;但是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觀點陸續完善的同時生長了不少新的想法。以前聽前輩們說腦子里的邏輯和寫下了的邏輯完全是兩回事,等到我親身經歷,才深以為然。整個篇幅較長,一次發布的話極為影響閱讀,所以我分為三個部分發布。但是割裂的文字,邏輯并不完整,今天的這一篇,嘗試主講邏輯,很多細節可以參考以前的系列文章。
隆基股份研究總結之一:行業情況與隆基情況簡介
https://xueqiu.com/4792502561/97907490
隆基股份研究總結之二:隆基股份的五大優勢
https://xueqiu.com/4792502561/97910155
隆基股份研究總結之三:隆基股份17年總結18年四大看點
https://xueqiu.com/4792502561/97910155
欲談隆基,先談光伏行業
Tesla CEO伊隆-馬斯克曾說過:光伏加儲能可以滿足人類幾乎所有的能源需求。廉價的清潔能源是人類的夢想,光伏作為近年成本下降最快的清潔能源將改變人類的能源格局,霧霾將成為歷史,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會受到深刻影響;光伏將成為人類文明邁向新階段的重要基石。
早年的光伏,主要依賴補貼生存的時候,光伏周期明顯,但是,眼下的光伏行業,到了一個明顯的拐點:
首先,成本的下降速度和效率提升的速度相比學習曲線有明顯加速趨勢,光伏的度電成本在絕大多數地區達到用電側平價,正在加速到達發電側平價;赤道附近光照條件好的地區已經提前進入平價時代; 其次,光伏的新增裝機發展速度有持續超預期的趨勢。 最后,光伏發電占總發電量迅速提升,16年光伏發電占全社會總發電量的1%,今年約占2%,這個比例會迅速提升,而且短期之內沒有天花板,相關分析鏈接如下: https://xueqiu.com/4792502561/97210689
拐點之前,光伏不是一門好生意,但是,拐點之后,周期減弱,新增裝機量隨時爆發式增長。巨大的增量將改變這門生意的屬性,爆發式的增量是光伏行業投資的最基礎最本質邏輯。目前中國企業統治了整個產業鏈;中國企業中的佼佼者就是世界級的佼佼者。
隆基股份的基本情況和資產負債表
隆基股份的前身是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公司形成一定規模后,鐘寶申、李文學、李春安、張長江、陳紅、馬炳仁,這些曾在蘭大讀書的同門,畢業十余年后,均告別了各自不同的事業,重新匯聚在李振國一手打造的單晶帝國中;所以隆基的創始人,核心高管團隊都是蘭大同學。2012年隆基股份在A股上市,直到2014年,隆基股份專注于硅棒硅片(紅色框框內的部分),經過14年的努力后,隆基成為單晶硅片領域的第一名。然后順勢向產業鏈下游延伸,形成硅片事業部,電池片組件事業部,集中式電站事業部和分布式電站事業部共計四個事業部。
截止2017年中報,硅片+電池片+組件銷售占營收95%;這些業務的模式非常簡單,就是購入硅料等各種原材料,生產硅片,電池片,組件并銷售,屬于典型的制造業模式;
截止2017Q3,總資產約295億,資產負債率67%,有息負債52億,有息負債率18%,負債率水平行業最優。 根據中報披露,地面電站并網405MW,分式電站并網564MW;今年因為這些電站的集中建設,造成了40-50億的經營性負債,根據公司的說法,未來不會再有大規模的電站建設,所以等到今年這些電站出售后,公司的資產負債水平會更加安全。 除掉電站,隆基的主要資產構成就是產線,以及圍繞產線形成各類經營性資產。權益類資產大約只有4億,占比很小,主要是非核心業務的聯營公司股權,比如電站建設相關的同心隆基,電池片生產的平煤隆基,硅料的四川永祥(通威股份旗下子公司)等。資產負債表比較簡單易懂。
近五年隆基的應收凈利潤ROE見下表:
幾乎全靠內生的增長,達到了驚人的業績增速;其中2015年,2016年非公開發行分別融資20億,30億;可以看到融資不僅沒有拖ROE的后腿,反而是業績突飛猛進的助力。 為什么隆基股份能有這么優秀的成長表現?在我看來隆基股份有以下5大優勢,在行業內高筑護城河。
五大優勢之首:管理層優勢
理層優秀之一:創始人和管理層的初心遠大,行業理解深刻,擴張節奏穩健
強烈推薦以下幾次訪談記錄,對隆基的發展歷程和發展思路有精彩解釋: http://solar.ofweek.com/2013-10/ART-260001-8500-28735296.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41020/013920580734.shtml
http://solar.ofweek.com/2016-03/ART-260009-8470-29074192.html
回頭看這些訪談,不僅對隆基的初心,發展歷程,發展思路形成深入理解,相信還會有一個感嘆:公司領導人實際做出的成績好于當初的說法,所謂做的比說的還好。 隆基歷年的財報對當年的業績規劃也有這個特點,每年的計劃不可謂不激進,但是基本都超額實現,從來不玩嘴炮。
擴張節奏方面,這兩年,公司產能擴張顯著,引發了關注;根據20170526的投資者電話會議董事長鐘寶申的說法:隆基在過去的擴張是比較謹慎的,近兩年擴張速度提升了,主要是由于我們現在投資的技術是能夠應對未來的平價上網的,未來幾年,根據我們的測算,我們單晶組件的成本相比相比今年年初任然有35-40%的下降空間,即公司目前投資的產能在未來具備大幅將本的能力。話里行間,透露出的意思就是我們可不是亂投資,我們是不見兔子不撒鷹!
管理層優秀之二:珍視股權,實控人和管理層的利益和上市公司深度綁定
公司實際控制人李振國夫婦,自上市以來,不僅沒有減持過1股,反而累計增持金額達到8000多萬;公司的總經理,董事長鐘寶申同樣沒有減持,反而增持2.5億多。
2016 年公司實施了第二期限制性股票的股權激勵計劃,目前已實施的兩期股權激勵計劃累計授予員工共計1,767 名,占公司 2016 年底員工總數的 15.44%。 除去大量的生產人員,1767名已經被股權激勵的員工,覆蓋了絕大多數的關鍵崗位,深度綁定了員工和公司利益。
近期,隆基實施了28億的可轉債融資,轉股價為32.35;1月22日,控制人公告減持10%,推測其減持價格為121元左右,相當于以32.35*1.21=39.1元減持部分股份。可轉債的減持,以及減持價位可以作為管理層對公司價值的判斷的參考依據,值得后續繼續跟蹤。
(這一點是公司后續發展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值得持續跟蹤研究,如果有調研機會,也應該當做重點,希望朋友們多多討論。)
管理層優秀之三:重視技術投入,成本控制優秀,引領行業發展
技術和成本后面有專門講述。這里主要看三費費率,從表中可以看到,總資產規模擴張了5.7倍,員工人數增長一倍有余,費用率幾乎沒有變化,基本保持穩定;費用控制能力在行業內無出其右。
結合自己的理解,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創始人和管理層甚深知行業的制造業屬性,經歷了光伏周期的起起落落,目睹了自己的重要客戶尚德的破產,時刻不忘節省成本; 2,隆基的擴張穩健堅實,資產負債率一直是行業最佳,總體財務費用較低,不像很多光伏企業都背負沉重的利息包袱,毛利幾乎都被利息吃掉; 3,隆基以自身的技術,規模,信譽等優勢,享受了通暢的融資渠道,較低的債券利率和充足銀行授信,進一步節省了相關費用; 4,隆基的產品品質過硬,口碑良好,銷售費用占比較低。
引領行業發展方面,金剛線革命是公司對行業最大的貢獻,引領了全行業的金剛線改造;perc高效電池,無論是實驗室效率的提升還是量產規模都是行業領先,有望引領行業的高效化。
管理層優秀之四:組織架構調整迅速,管理水平能夠匹配業務高速成長
公司自2014收購樂葉,擴展業務范圍后,組織架構,管理方式都相應進行了較大調整;15年四個事業部的雛形形成,16年按照事業部的業務屬性,重新定義了硅材料、電池組件、地面電站和分布式電站四個事業部,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從經營結果來看,這些調整適應了各項業務的爆發式增長。
個人淺見,公司從單一業務向多元業務擴展后,獨立核算的事業部制是較好的管理方法。每個事業部的負責人相當于是去中心化的前線決策節點,具有高效率,快速響應等優點,非常適合業務迅速擴張,市場環境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 (這一點我的理解有限,談的比較粗淺;隆基的組織架構和管理細節,希望有內部熟悉的朋友和我多交流)
五大優勢之二:技術優勢
2014年以前,隆基專注于單晶硅棒和單晶硅片。拉棒環節,獨有單晶爐控制模塊,切片環節,革命性的引入金剛線工藝,以一己之力把單晶硅片的成本降到了可以和多晶媲美的程度。
硅棒環節,單晶爐與供應商聯合開發,爐子的控制模塊是自己獨有的;說白了,就是讓供應商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改爐子的設計,就買一個爐子外殼,核心的控制模塊自己獨有;這樣做的好處非常多:不僅可以降低單位投資的購買價格,還可以掌控爐子的優化路徑,保證按照自己的技術積累方向繼續優化效率,保證設備的可升級性,提高爐子的使用生命周期(2006年的爐子還能用),節省設備更新換代的費用,根據公司20171116調研的說法,這塊領先對手二三年。
切片環節,革命性的引入金剛石切割硅片,2015年,全面推廣金剛線,此后,隆基硅片端的毛利一路上揚,遠超同行。2017年,其他多晶硅片廠商才開始陸續進行金剛石改造,那些來不及改造的落后產能將推出歷史舞臺。當多晶廠商陸續金剛石改造的時候,隆基早就開始了細線化的嘗試和改造。值得一提的是,隆基股份董事長很早就看到了金剛線切割的趨勢,其控股的西安魔力石金剛石是隆基金剛線最大供應商楊凌美暢的上游供應商,供應鏈的控制力上,比同行有顯著優勢。
硅片環節是否還能保持優勢?行業的多個環節,從上游的多晶硅到下游的電池與組件,都出現了后發優勢的現象。目前硅棒硅片端沒有發生這一現象。李振國說過:“我一直要努力的方向,就是讓有硅片環節的光伏企業覺得這個環節已經成為他們的負擔而不是優勢。”從隆基的發展歷程來看,其優勢的確立不是偶然的結果,而是數十年如一日的日積月累形成的,后來的企業沿著隆基發展道路,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縮小一些差距,但是短時間內完全趕上也是不可能的。
2014年收購樂葉,進軍電池片和組件領域,2-3年時間,無論是出貨量還是影響力,都進入一線陣營。根據20170526的投資者電話會議,隆基在研發投入上電池組件已經占到6成,成為公司主攻的方向。電池片環節,公司判斷未來3-5年,最具性價比的技術是P型perc電池片技術,其轉換效率極限大概為24%左右;受益于巨大的投入,公司在P型perc電池領域行業領先,今年以來,經過認證的perc電池效率不斷刷新行業記錄,幾乎達到極限效率。
組件方面,2017下半年,隆基提出了分布式3.0時代,意味著組件量產功率達到了300W以上,2018年300W將或將成為組件的入門標準,引領著整個行業的發展;
原因何在?下面這張圖或許能解釋,有興趣可以摘錄對比一下同行其他公司的數據。
在對手看來,就是技術比你強,研發投入還比你高,就是這么任性。在巨額的研發投入之下,未來的2-3年,有理由相信隆基在電池片組件領域保持相當的優勢。未來,電池片技術可能繼續向N型發展,組件也有半片,疊瓦等技術方向,隆基能不能保持電池片組件的技術優勢呢? 帶著上述問題,我在查了一下隆基樂葉的2015年至今的專利申請記錄:
電池片方面:鈣鈦礦1件;P型電池片 4件;N型電池片16件;IBC電池 7件;電極,電池結構,柵線等 28件;電池工藝 2件;其他電池相關 5件。 組件方面:疊片 7件;半片 3件;雙玻 4件;組件輔材生產相關 18件;支架 1件;組件測試相關 8件;安裝相關 8件;組件應用場景 11件;另有其他我也不知道怎么分類的專利19件。總結起來,樂葉在電池片方面的專利圖譜覆蓋了最新的N型,IBC電池,多柵線,鈣鈦礦電池等未來的技術路線,組件方面覆蓋了半片,疊片,雙玻等主流組件技術;有望在未來的技術競爭中繼續保持優勢。
五大優勢之三:成本優勢
選取阿特斯,晶科,晶澳,協鑫集成,中環,保利協鑫等有影響力且有公開財務資料的公司,橫向比較綜合毛利率,凈利率如下:
每個廠商的情況都有區別,側重點也不同,隆基的硅片優勢太大,綜合毛利率的比較對其他家可能不太“公平”;刨去硅片,取隆基第二大盈利來源組件為對象,橫向比較同樣以組件為主的阿特斯,晶科,晶澳,協鑫集成等公司:
除隆基以外的其他組件廠商,毛利率有明顯的下滑趨勢,只有阿特斯在金剛線改造之后在,2017Q3有些提升(或許在美上市的一些公司因為私有化有故意做低嫌疑);含硅片毛利指的是硅片電池片組件整條鏈條的綜合毛利,即使去掉有巨大優勢的硅片環節,單單“不賺錢”的電池片組件環節,隆基的毛利率也是穩步提高,截止2017中報也形成了明顯的優勢。
隆基巨大的成本優勢,原因是什么? 總結起來,專注,降本,創新,高研發投入。硅片端,14年的專注;拉棒環節,獨有單晶爐控制模塊;切片環節,革命性的引入金剛線工藝。 電池片和組件端:研發投入方面,目前組件端的投入已經超過硅片端;新建產能單位投資較低,自動化水平更高,后發優勢明顯。硅片端的成本控制和精細化管理在組件領域的復制。
成本優勢能不能保持?
硅片端,根據20170526的投資者電話會議董事長鐘寶申的說法:過去幾年,行業的多個環節,從上游的多晶硅到下游的電池與組件,都出現了后發優勢的現象。目前硅棒硅片端沒有發生這一現象。我們在定制設備時,已經考慮如何延長自己設備的生命周期,以使投資更有效率,且繼續維持自身的領先優勢,以防被后進入者在裝備方面超越。未來幾年都不會出現硅棒硅片端后發優勢的特點,隆基的工藝積累有助于自身優勢的保持。新進入者主要通過市場成熟的裝備與過去的廠商競爭,而裝備廠非常依賴于制造商的經驗,很難獨立提供完整的設備方案,所以無法幫助客戶去超越過去的從業者。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裝備、供應鏈及工藝,公司對這三部分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深入研究并做了布局,而后進入者要在這三部分形成積累需要時間。因此,硅棒硅片端不存在后發優勢的情況。 20171117方正調研記錄提到:未來硅片的成本肯定還可以下降,途徑保密。目標是非硅成本從1.5到1.6元每片降低到1元每片,這個是肯定能做到的。做到之后,多晶的非硅成本除非降到0,都沒有優勢了。 隆基實際控制人李振國曾經說過:“我一直要努力的方向,就是讓有硅片環節的光伏企業覺得這個環節已經成為他們的負擔而不是優勢。”綜合上面的調研,我相信李振國是有這個底氣的。
組件端: 隆基不斷提高量產效率,現在有PERC電池產能1.5GW,明年上半年計劃全部切換為PERC。從明年開始,增產的電池、組件,功率都會在300W以上。根據隆基的判斷,perc電池相比普通電池成本增加較少,但是效率大有提升,未來量產可以逐漸達到23%的極限水平,未來2-3年會是最具性價比的方案,隆基在這個方面已經走在了最前面。 技術投入和技術優勢都可望繼續保持,驅使成本繼續保持優勢; 目前公司的組件產能還在持續擴張之中,后發優勢有望進一步延續; 未來,高效電池向N型發展,公司的研發也早已覆蓋,以隆基對性價比執著的追求,相信N型時代隆基也完全可能做到后發制人。 綜合來看,隆基還是有望繼續保持成本優勢。
五大優勢之四:路線和全產業鏈優勢
要理解路線之爭,首先要理解合理價差。 合理價差的邏輯表明,提高效率非常重要,提高效率會帶來乘數效應。而提高效率正是單晶的優勢,隆基樂葉和晶科都在不斷刷新單晶電池片的效率記錄,perc量產效率達到305w;單多晶的效率差有拉大趨勢。在剩余不多的時間內,如果多晶不能快速提升效率,那么我認為單晶的替代會加速。在路線上,隆基站在了優勢方。
產業鏈的延伸,是一把雙刃劍,很多企業就是死在擴張的路上。在我看來合理的擴張要有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原有業務在行業中處于優勢地位,能夠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否則就是盲目擴張或者是不得已的擴張。
2014年,隆基收購了名不見經傳的浙江樂葉,開始切入電池片組件領域;這個時間點,隆基的單晶硅片已經具有了相當的優勢,產生了穩定的盈利,向產業鏈下游延伸屬于水到聚成,順理成章。短短3年時間,隆基樂葉已經躋身組件一線廠商,出貨量達到行業前5,盈利能力也相關可觀,截止2017年中報,組件端的利潤已經占到30%以上。可以說隆基的擴張是相當的成功。
截止16年年報,隆基對產業鏈上各個業務的定位為:(1)硅片業務:持續強化全球單晶硅片龍頭地位 (2)電池組件業務:成為全球高效單晶組件領導品牌 (3)電站業務:成為區域市場有競爭力的高效單晶電站解決方案提供商。從這個描述可以知道公司認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硅片組件環節,電站業務是僅限于國內的重要補充。
全產業鏈,提高了隆基的知名度,提升了公司了總體價值,提升了隆基的品牌價值,提升了隆基的社會價值。在接下來幾年,單晶對多晶的替代過程中,在先進產能對落后產能的替代過程中,大概率會有刺刀見紅的商場拼殺,個人認為隆基樂葉樹立起來的單晶組件的口碑和品牌價值將在短兵相接中貢獻巨大的力量,同時EPC電站建設也會助力這場戰爭。硅片環節的神話可能還會在組件端復制,硅片組件電站各個環節的相互協同將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相當的先機。
截止目前,個人認為隆基各個業務的戰略定位明確,能力邊界清晰,擴張節制有序;各個業務的相互協同性在將來激烈的競爭中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觀察。
五大優勢之五:融資優勢
光伏行業,對資本的需求深度饑渴,研發投入,產業投入巨大,僅僅依靠內生成長幾乎沒有可能,隆基生在A股,在這里也成為了一大優勢。15,16年兩次定向增發,分別融資20,30億,16年發行公司債券10億,17年發行可轉債又融資28億;幾年時間累積融資近90億;截止2017中報,凈資產才111.5億。 隆基也在這幾年實現了跨越式增長;雖然跨越式增長主要依賴于公司內在的優秀,但是資本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 目前,在美上市的幾大太陽能企業,天合,韓華已經退市,晶澳,阿斯特都在謀劃私有化,晶科也分拆電力部分計劃在國內上市;在港上市的保利協鑫也計劃分拆硅料硅片業務到國內上市;這其中雖然有各式各樣的利益訴求,但是A股的融資優勢肯定是相關公司非常羨慕的重要一環。
五大優勢總結
隆基股份今天的巨大優勢并不是偶然形成的。 管理層的優勢是隆基股份最大的護城河,管理層數十年如一日專注,降本,創新,研發投入,造就了今天的路線,技術,成本等全面的優勢;可見的將來,只要管理層沒有大的動蕩,隆基股份的優勢還將繼續保持,其他公司作為后發者,或許有縮小差距的可能。太陽能行業,最大的魅力是超預期的新增裝機量,隆基股份作為行業翹楚,一定可以獲得超越行業平均增速的發展,取得超越行業平均水平的利潤,是太陽能領域最值得期待的公司之一。
17年總結
今年前3個季度,用一句話來說,隆基賺了22億+,新借了25億,凈占上下游資金40億;投資了66億的電站和產線,現金多了5億,存貨多了8億,其他流動資產主要是待抵扣增值稅多了7億(等于是未來的現錢)。
稍微解讀一下:前面三個數字是錢的來源,后面4個數字是錢的去處;來源上,受益于產銷兩旺,毛利凈利維持高位,大賺特賺22+億;占用上下游資金(主要是經營性應付增加)40億,和借債25億,投資了1G左右的電站和新建的部分產線;其他剩余的錢在報表中體現為現金,存貨,和待抵扣增值稅。 66億中,電站占大頭(毛估估40+億),這些自建電站,耗費自家的組件,減少了當期的營收和利潤,按照互動平臺公司的說法,這些電站將來都是要出售的,根據國金證券Q3研報中的分析:電站資產包含了硅片組件,項目開發,EPC工程三部分利潤,1Gw預計可以釋放10-15億的凈利潤。
展望4季度,由于產能的釋放,硅片出貨可能會達到7.5-8億片,外銷5-5.5億片,自用2.5億,組件出貨大概1.25G左右,預計大部分會外銷;凈利潤方面,硅片大概有5億左右,組件大概有6億左右,電力應該不到0.5億,總計在10-12億之間。 預計全年報表凈利潤在32-35億,加上電站沉淀的10-15億利潤,全年實際利潤應該為42-50億之間。沒有任何異議,今年是隆基的業績大年。 對于長線投資而言,預測利潤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如果把利潤拆解到各個事業部,便能形成對隆基未來的一些圖景。
18年看點
17年,單晶持續火爆,供不應求,隆基在硅片,組件端的毛利都處于大幅領先的有利地位;在單多晶的競爭中,隆基采取的策略是,保持略有優勢的性價比,保證滿產滿銷,實現利潤最大化。18年這一策略大概率將繼續執行;由于有巨大的毛利潤優勢,這一策略可謂舉重若輕,游刃有余;
由于近兩年單晶硅片環節巨量擴產,以及以保利協鑫為首的多晶陣營紛紛完成金剛線改造,致使多晶硅片成本大幅下降,市場上對明年硅片環節慘烈價格戰相當的擔憂甚至是恐慌;此外,對明年裝機量的主流預測也都不太看好。兩項疊加,2018年隆基的前途似乎是一片陰霾,加上近期股價約30%的調整,隆基的唱衰更是甚囂塵上。
不過,我對新增裝機量比較樂觀,由此對價格戰的程度也不太擔憂,即使需求不及預期,硅片有較大的跌幅,隆基的硅片依然是所有硅片中最能盈利的,而且明年硅片產量將翻番,至少也可以彌補毛利下降帶來的影響; 隆基股份硅片組件環節的擴產與毛利下降,都被市場有充分解讀;除此之外,2018年隆基依然還有以下不被市場發掘的四大看點:
18年四大看點之一:行業需求爆發
開篇對光伏行業的介紹中,我就提到爆發式的增量是光伏行業投資的最基礎最本質邏輯。
之所以認為新增裝機量有爆發的可能,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開篇提到光伏的新增裝機發展速度有持續超預期的趨勢,而且暫時沒有天花板; 2,剛剛發布的2018補貼下調幅度好于預期,中國光伏新增裝機有望繼續高成長; 3,以印度為首的新興市場紛紛發布激進的光伏投資計劃; 4,GTM Research預測2018年新增裝機量超過1GW的國家從8個增加到13個;
說實話這幾點都是邏輯推斷,沒有落到實處的實際數據,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十分看好接下來幾年平均的裝機量;2018年,大概率是光伏行業的喜大普奔的一年,無論單晶還是多晶,在需求的刺激下,都能獲得相當的收益,充分享受行業紅利。
18年四大看點之二:電池片組件的毛利穩中有升趨勢
根據報表,摘錄數據得到組件銷售價格和組件成本變化,及毛利變化趨勢如下:
其中去硅片毛利是用全鏈毛利減去硅片部分的毛利后得到的;它反映了電池片和組件端的盈利能力。計算方法,有心人可以和我探討計算方法是否合理: 以17年中報為例:1-(22.46億/1259Mw+(23.2-14.97)/4.49億片/4.83w)/(34.5億/1259Mw)=0.211
按照單獨看電池片和組件端的思路,2017中報,電池片和組件端的毛利為: 34.53*21.1%=7.3億,占總毛利22億的約33%; 而去年同期,組件端毛利占比為: 29.72*15%/(64.24-47.61)=27%。由此可以看到,不僅組件端的毛利有上升的趨勢,而且組件占總毛利的比值也在增加。組件的利潤已經成為公司利潤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最重要的是續分析去硅片毛利的趨勢是延續向上還是拐頭向下? 首先,2017下半年,受益于強勁的需求,組件價格基本保持平穩; 其次,根據20170526的投資者電話會議,隆基在研發投入上電池組件已經占到6成。瘋狂的研發投入驅動下,一方面我們看到,隆基perc電池片的轉換效率不斷刷新紀錄,達到23.26%;另一方面,電池片和組件的非硅成本下降明顯,17年中報中披露組件端非硅成本同比下降23%,超過了硅片端的同比下降速度。因此有理由期待,最少17年下半年組件成本的繼續降低。 再次,17年新增約2Gw的電池和組件產能,新增產線,自動化水平更高,單位投資更低,折舊成本也更低;而且總計7Gw的帶來的規模效應也有助于供應鏈成本的進一步降低; 綜上,我認為組件不賺錢是別家不賺錢,隆基的電池片組件端的毛利率至少在2017下半年仍然會繼續上揚,而且電池組件端的毛利占總毛利的比例有擴大的趨勢,組件逐漸成為隆基盈利的重要來源之一。 隆基在硅片端取得的超額毛利,還會在組件端再次重演嗎?留待報表驗證
18年四大看點之三:海外市場的發力
2016年報隆基定下了國際化戰略: 加速推進國際化,依托單晶技術,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單晶解決方案 (1)硅片業務:持續強化全球單晶硅片龍頭地位 (2)電池組件業務:成為全球高效單晶組件領導品牌 (3)電站業務:成為區域市場有競爭力的高效單晶電站解決方案提供商。
與此配套,隆基在馬來西亞古晉規劃了年產 300MW 單晶硅棒、1GW 切片項目,已經與17年中量產。 但是17年,國內的需求大爆發,年初估計30G,實際達到50G以上,導致根本沒有足夠的產能開創海外市場。按照20170526的投資者電話會議總裁李振國的說法,隆基海外定位高端,計劃18年海外銷售2-3G的組件,19年5G以上; 對比目前國際化比較領先的幾大組件廠商,隆基的產品有效率的優勢,競爭情況下毛利的優勢也相當明顯,因此,除了產能受限,沒有什么可以阻礙上述目標。國際化超預期的可能性相當大。值得重點跟蹤關注
18年四大看點之四:電站業務有望貢獻較多報表盈利
2014收購樂葉擴展業務范圍后,組織架構,管理方式都相應進行了較大調整;2016年,按照事業部的業務屬性,定義了硅材料、電池組件、地面電站和分布式電站四個事業部,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從經營結果來看,這些調整是適應了各項業務的爆發式增長。
對比2016年年報和2017年中報:
可以看到電站事業部尤其是分布式事業部成長迅速,而且這還是今年都是自建電站的情況下的報表數據,如果電站今年就出售,實際成長應該更加巨大。有理由相信明年體現在報表中的數字會非常驚人。
18年四大看點總結
開宗明義,光伏最大的投資邏輯是成本下降的過程中新增裝機量爆發式增長;從17年開始,每一年都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具體到隆基的情況,組件業務經過3年的發展,到18年,毛利率和總利潤占比都有望繼續提高,成為隆基的重要利潤來源之一;組件的國際化也值得期待; 電站業務規模化始于2016年,當年組件自用281M,集中式分布式兩個事業部基本達到盈虧平衡;雖然2017年兩個電站事業部不會有太多的利潤體現在報表業績上,但是今年組件自用達到1G以上,實際創造了大量價值(固化在固定資產中),隨著將來電站出售,這些價值才會逐漸兌現;年化來看,兩個電站事業部的增長是相當驚人的;18年可能不會再大量建設自有電站,電站事業部貢獻的報表利潤值得期待,增速也值得期待。
展望18年,硅片產量同比提升近一倍,即使毛利有所下降,也能穩定貢獻利潤,同時組件和電站事業部貢獻的利潤也值得期待,公司隱約形成3極鼎力之勢,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都有顯著加強。全產業鏈各個環節都有望達成較大規模,形成較強競爭力,各個環節之間的有機互補形成強有力的整體競爭力。
估值與投資建議
時間稍微往回倒退,光伏行業主要依賴補貼生存,呈現顯著的周期性,個人認為這個時期的光伏企業基本不具備長期持有的投資價值;Sean1208 有一篇文章寫道,這個時期的光伏企業的合理估值只配7倍市盈率。 回到今天,個人淺見,光伏行業到達了一個拐點,行業的優秀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逐漸具備了長期持有的投資價值,估值也應該得到相應的提升。
但是具體到今天這個時間節點的隆基,歷史估值,行業相對估值,基本不太靠譜;自由現金流估值也面臨既不能準確估計未來現金流又不能準確估計資本支出的尷尬境地。
歷史估值雖然不靠譜,但是隆基股份的歷史估值很有意思,我為了方便,直接取九斗的數據如下:
可以看到,雖然隆基股份近半年經歷了200%左右的大幅上漲,但是PE并沒有明顯上升;考慮到自建電站隱藏的利潤,根據我的測算,即使按照近期股價最高點42.95對應的857億市值計算,PE也只有約19倍,幾乎處于歷史最低點。如果今天的估值是合理的,只能說明歷史估值太高,這反過來證明了歷史估值并不靠譜。同樣的,如果比較同屬單晶陣營的中環股份和隆基股份,得到隆基股份非常低估的結論也是很荒唐的。 那究竟如何給隆基估值呢?其實我也沒招,不過我可以給隆基大概畫個相:超級大行業中處于高速增長階段的世界級行業龍頭。
從市場先生的角度來看,目前至少有兩大偏見: 第一,單晶硅片巨量擴產,多晶完成金剛線改造成本大幅下降,市場上對明年硅片環節慘烈價格戰相當的擔憂甚至是恐慌;隆基股份2017的超額收益不能持續; 第二,主流預測對明年的新增裝機量都不太看好; 兩個因素相互疊加,相互影響,導致目前的PE幾乎是歷史最低。
那么這個幾乎是最低的PE究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還是一個陷阱呢?恐怕只有讀者自己才能判斷?
風險提示:
2018年國家補貼方案的出臺,碳交易啟動,分布式隔墻售電等政策,在我眼中,國家對光伏行業的實在是極盡呵護,把光伏行業扶持為中國有主導的優勢產業的目的溢于言表。雖然光伏行業在逐漸擺脫補貼的影響,但是還是具有相當大的補貼政策敏感性。
2018年政策已經落地,但是后續年份以及其他國家的相關政策等因素引起的行業需求波動依然是行業最大的風險,如果需求意外萎縮,價格戰不可避免,隆基股份的高速增長勢頭會有減緩,估值水平可能會有影響,導致股價大幅波動;
企業風險主要是企業的管理水平能否適應持續的高增長;管理層是否穩定,控制權是否有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