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一起關于父親出資買房,寫父親和兒子的名字,現夫妻離婚,該房產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再審法院給出了判決。
1995年高先生與楊女士在贛州市章貢區民政婚姻登記處登記結婚,婚后生育一子小高。2004年高某在北京購買了一套商品房,登記在自己與兒子名下,產權證記載小高90%份額;高先生10%的份額。
2010年后,高先生起訴與楊女士離婚,但法院以雙方感情未破裂為由,駁回了原告訴訟請求。之后,高先生經常出差全國各地,也經常不回家,與妻子楊女士感情越來越淡薄。
2015年高先生又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請求受理后,經過調解,楊女士同意離婚,但是前提是要求分割登記在高先生與兒子名下的房產,但遭遇他們的反對。最后,法院根據高先生撤訴請求,裁定撤回了雙方離婚訴訟。
2019年,楊女士起訴離婚并要求分割夫妻共同房產。楊女士稱,北京這套房子雖然不在自己名下,但是屬于夫妻關系存續期間購買的,應該認定夫妻共同房產,而不是兒子與父親的財產,兒子那時不具備獨立財產能力,又沒有父母的贈與協議,不應該享有房產份額。
高先生答辯稱,婚后自己的錢購買了北京房產,由于當時與妻子關系不太好,擔心她隨便處置房產,就將房產落在了自己與兒子名下,兒子占有大份額,證明房產不是男方個人財產,屬于贈與給小高的財產。本房產不是夫妻共同財產,因為產權證只有兒子與父親名字,楊女士不能分割。
小高也答辯稱,自己那會才九歲,不太懂事,知道到父母說給自己買個房子留著,以后成家時居住。所以,小高也認為這套房屬于父母的贈與,母親無權分割該房產。他建議法院駁回母親的訴訟請求。
一審法院審理認為,楊女士與高先生多次提起離婚訴訟,證明感情確已破裂,可以準許離婚。但是婚后高先生購買的北京房產,是利用夫妻共同財產購買,雖然小高當年未成年,不能表達意志,但是夫妻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房產贈與兒子屬于雙方真實意思表示。
現在楊女士堅決要求分割該房產,高先生也沒有證據證明房產屬于二人共同贈與了孩子,所以該房產贈與關系不能成立,因為該贈與不能單看房產證記載,還要考慮監護人共同真實意思表示。高先生買房當初是為了防止妻子隨意處分房產,只是借兒子名義購買了房產,不是夫妻真實的贈與意思。
民法典物權編也規定,贈與關系成立必須是明確的接受贈與意思,小高當年未成年,父母是監護人,監護人自己承認自己的接受行為,不能成立。也就是說,產權證作為物權證明,有對外效力和對內效力之分。對外效力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對內效力完全取決于夫妻二人。
一審法院判決準許原被告離婚;登記在高先生與小高名下的房產屬于夫妻共同財產,房產歸高先生所有,高先生在判決生效后一個月內給原告支付差價款286萬元。高先生不服一審法院判決,向贛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二審經過開庭審理,認定事實與一審法院相同,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小高接到二審法院判決書后,認為母親不應該分割該房產,該房產屬于父母贈與自己的,自己至少應該得到90%的份額。于是,小高在六個月內向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再審申請,高級人民法院于近期發布判決。
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房產證只是物權證明,如果發生爭議,應該以登記簿為準。但是這種贈與關系不能只考慮登記簿的記載,應該根據內外效力認定贈與關系是否成立。從小高和父親的整個訴訟過程看,各方均未提出房產贈與有效證據,不能證明夫妻真實贈與意思表示。
小高與高先生及楊女士都是一家人關系,屬于內部利害關系人之間的處分行為,這種類似贈與關系,不能簡單以物權法規定執行,必須有證據證明兩個家長的真實意思是否為贈與。楊女士始終不認可是贈與關系,高先生也沒有提供證據證明屬于真實贈與。
所以,小高在一審法院執行完畢后,也未能提出任何有效贈與證據,再審人小高提出贈與行為不能成立,本院依法不予認可。高級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再審,維持二審法院判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