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毛菜 來自畸筆叟 00:00 05:52
如何是愛?雞毛菜呀!
寫文章起這樣一個怪題目,其實我也是生吞活剝而來的。
禪宗的《碧巖錄》第十二則就赫然寫著“洞山麻三斤”。
全文也只有十三個字,照錄如下:
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山云:“麻三斤。”
那我就改幾個字:如何是愛?雞毛菜呀。
話還要從現實生活中常常遇見的聚會講起。
21世紀的生態就是,網上認得了,先加個微信,再組個群,然后就是約飯約茶約咖啡,相見了。
十幾年前還有“見光死”的說法,現在大家都變得無知無畏了。有的人甚至大有不把想見的人見光死不瞑目之勢。
于另一些人而言,更多的是這樣的情形:
好不容易才“約”著或“撞”著見個面,獲知時欣喜,期待時興奮,及至見面,更是百般珍惜,可是一開口,竟往往不知所云!
平時想伊清純可愛,想伊聰穎過人,想伊善解人意,見后雖然真真切切,卻又覺得哪里不對。
好像有一股子氣在中間頂著,咫尺天涯,有“假作真時真亦假”之感。
突然覺得,這樣的見面,總歸有點“硬撬撬”,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軟篤篤”。
珍惜還是珍惜。
趕緊說話,說到密不透風,不浪費一分一秒。
話雖從來沒停過,卻總覺得詞不達意,說得散漫之極。
本來,好不容易面對這樣的可人兒,總要把心頭的話說一兩句出來吧。
比如你上次的留言怎么猜得我那么透啊,比如那曖昧的詞句太讓人浮想聯翩啊,比如一直想好要告訴你,好歡喜這樣和你在一起玩啊……
卻總是一下子說不出口,于是就開始先兜圈子:
從要進黃梅天說起啊,從渾身不搭界的毛衣戰說起啊,從桌上的清炒雞毛菜說起……
說時眼睛盡看著面前的伊,可是千言萬語都說不著伊。
眼看著時光在溜走,心里真真急煞啦!
回來以后想想,該說的一句沒說,不必說的說了一大通,總是若有所失,莫名的惆悵。
于是,汏好浴,隑在床上,順手抓過一本枕邊書來看。
《碧巖錄》第十二則赫然寫著“洞山麻三斤”。
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山云:“麻三斤。”
據說,這三斤麻是當時洞山守初禪師回答僧的提問時的眼前之物而已,他是見啥答啥,隨口答來。
狠對啊。
大地無一不是佛。
身旁無論何物皆是佛法。
而我們,說是要順其自然,可已經面對真人,還總是覺得要么不對,要么不夠。
覺得不對是癡,覺得不夠是貪。
反正貪嗔癡統統要不得。
也是,何必非要說什么貼己的話不可呢,大家心里都色色清爽的呀。就說說漁樵閑話也很好啊。
好吧,以后若有人問“如何是愛?”
老叟我便答之以:“雞毛菜呀”。
(完)
掃碼可以進群嘎訕無。若想購買我的書,也請掃描進群,按群主要求辦即可。除了《上海穿堂風》、《上海野狐禪》、《上海小日腳》、《上海壁角落》、《上海有聲色》、《上海名堂經》之外,還有我寫知青生涯的短篇小說集《紅土紀麗》,以及我的詩集《畸筆詩草》和《畸筆詩稿》。
我最近還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