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厭學是教師在教育和教學工作中經常遇到的而又感覺到較為棘手的難題之一,而這種情緒正日益在中學生中蔓延,不只表現在后進生的身上,一些所謂的優秀學生也懼怕或厭惡學校的學習生活,輕者造成學生學習成績下降,重者導致逃學。由此可見,如何解決中學生的厭學問題已成為中學教育不得不正視的一個嚴重問題。
要解決學生的厭學情緒問題,首先應了解學生厭學的原因。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環境的學生厭學原因也不同。
從學生角度來看,原因主要有兩個:動機和興趣。有些學生學習基礎差,努力之后成績仍然不能提高,導致學習缺乏信心,進而厭學。部分學生受家庭影響。有些學生家道比較殷實,生活條件比較優越,衣食無憂,因此缺乏一種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思想上奉行一種讀書無用論,在學習上就表現為缺乏學習動力,厭學情緒較重;有些學生由于父母關系不夠穩定或者是單親家庭,在生活上和學習上缺乏關愛與督促,因此叛逆心理嚴重,曠課、逃學現象屢有發生。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校和老師造成的:一是學生對某個老師所教的學科不感興趣,或者是不喜歡某個老師,而老師沒有及時做好心理輔導工作,進而導致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恐懼心理,無法實現正常的學習,完不成基本的學習任務,不久就被老師劃入差生的行列,于是就一直差了下去。在目前情況下,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是同步教學法—對學生的要求是“一刀切”、“同步走”,忽視了學生的個性、主動性和差異,導致“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情況。而學校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只強調總分,各科一擁而上,忽視了學生的單科興趣,而學生的單科興趣往往是全面發展的發動機。另外,學校的各類活動盡可能的圍繞教學質量進行,單調枯燥,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學生寧愿在校外混,也不愿跨進學校門。
另外,媒體的一些報導和宣傳的多是一些讀書時成績不好、但是仍能獲得成功的樣板,使學生覺得不學習也能成才,負面影響極大。
針對出現厭學問題的以上原因,我們是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首先,學校和老師要改變用學習成績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和對學生要求“一刀切”的教育思想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學,正確處理難與易、快與慢、多與少的關系,使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適合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在目標教學前提下,通過制定目標,課堂教學設置不同的目標:課堂提問、作業布置、考試都設置不同的級次。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注意觀察和了解他們是否聽得懂,學會適當指導、幫助,幫助他們克服理解接受上的困難,真正而不是形式上做到因材施教。要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開展學習方法指導活動,實施中學生導師制,這不僅是矯正厭學心理的要求,也是向素質教育轉化的需要。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全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只有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學生才能自覺地、主動地去探究知識、變苦學、厭學為樂學。
其次,注重樹立學生信心: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法寶。只要讓學生堅信“我能行”,那么所有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了。學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一般來說都是一次或幾次的失敗而喪失了自信心。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教師應站在對學生終身教育負責的高度,將學法指導與教法改革相結合,做到既教知識又教方法,不僅使學生學會,更使學生會學。同時用正確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學生的心理,解除學生心病,切忌諷刺挖苦、惡言侮辱、強迫威脅,以免造成學生自尊心的損傷。另外,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關心他的。
第三,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為了完成任務而做一件事和他滿懷興趣的去做一件事所達到的效果絕對是不同的。而對于十幾歲的中學生,興趣更為重要。因為他們是情緒化的,他們的理智還戰勝不了情感。因此,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科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我們的物理學科,它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并且與生活,科技聯系緊密的學科。利用物理知識能夠解釋許多的生活現象和問題。那么,我們就可以抓住這些特點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多做一些實驗,既將知識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又能滿足學生的愛動的心理。時刻關注生活中的物理知識容入到教學中,讓學生感覺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重視物理,學好物理。
第四,教學需要更多的智慧。
教學中要讓學生不厭學,我們應做到:不要讓學生學習太累;不要讓學生覺得題目太難做;不要讓學生覺得所學知識太高深、遠離現實生活。特別是理科,總有人認為題海戰術是提高成績的好方法。對于理科,做題固然重要,但要精。數量和質量不是等同的。當然所說的精,不是說要難,一定要抓住基礎。另外,課堂教學要善于變化。平淡的教學只能使學生陷入昏昏欲睡的狀態。課堂教學豐富多彩,教師的表情要隨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帶有感情色彩的講解會使課堂生動、感人、充滿吸引力。
第五,教師不能將任何不好的情緒帶入課堂。要使課堂氣氛寬松,和諧。實踐證明學生喜歡面帶微笑的老師。而學生喜歡這個老師才會學習這個老師所教的學科。
當然,要防止厭學情緒滋生,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改革應試教育方式,減輕學生的高考壓力,還給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培養健全人格的時間和機會,不要讓我們的學生成為精神畸形的高分低能者。不同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認知力和投入度,但不管怎么樣,以學生為朋友,知心交心談心,以心換心,只要做到了,我們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很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