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驗法進行實驗時,又有3種具體的組織形式,即單組實驗形式、等組實驗形式、輪組實驗形式。或分別講述如下。
1.單組實驗形式
單組實驗的形式是被實驗者僅有一組,只能前后比較,就叫作單組實驗形式。
單組實驗的形式,是比較簡單的一種實驗形式,是以一人或一班學生為實驗對象的,控制一種或幾種實驗因素,然后測量這些實驗因素所產生的結果,以求出結論。例如,我們實驗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方法與默讀方法哪一個比較好些。用一班學生為對象,每一次以半年為期,先實驗朗讀方法,后實驗默讀方法,然后比較兩個實驗的因素所產生的結果,以求出哪一個方法比較好一些。這就是運用單組實驗的形式,求出來的結論。
2.等組實驗形式
等組實驗的形式,是常用的一種教育實驗形式。其形式是把被實驗者,分為人數相等,能力相等的兩組或三組。其他條件如教師能力、教材內容、教學時間、教室環境等,也都應當相同。各種條件相等后,再給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因素,分別應用于這兩組以上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再測量這兩個實驗因素所產生的結果,以求得結論。例如進行語文教學中的背誦練習與閱讀訓練的比較實驗,選定甲乙兩組各方面相等的學生為實驗的對象,將甲乙兩組進行同一的測驗,以測定其學力,作為“初試”。初試后甲組進行閱讀訓練,乙組進行背誦練習,經過一段時間,再以同一的測驗,各測定其學力,作為“復試”。甲乙兩組各求其“初試”與“復試”的差數,定甲線為“差1”,求“差1”與“差2”的相比較數,就是這個實驗的結果。也就知道背誦練習和閱讀訓練誰為最好。如“差1”的數比“差2”的數大,那就是背誦練習比閱讀訓練好;反之,“差2”的數比“差1”的數大,那就是閱讀訓練比背誦練習好。
再如選定甲乙兩班各方面相等的學生,作為實驗的對象,實驗教材或教法的改進。設置甲班為實驗班;乙班為控制班。控制班在實驗過程中,不進行任何改變,完全與平時一樣。在實驗班中,只改變教材的內容,而教學方法和其他有關條件不改變;或者進行教學方法的實驗,只改變教學方法,而教材及其他條件不改變。進行教材或教學的實驗,以比較兩班學生在實驗期所產生的差異,就是這個實驗的結果。
還可選定甲乙丙3組學生,進行“兩種滋補品對于學生體重的影響”的實驗,可以采用等組實驗形式的。這3組學生的年齡、性別、原來的體重,以及其他條件都是相等的。甲組為控制組,不用任何滋補品;乙丙兩組都是實驗組。乙組用一等滋補品;丙組用二等滋補品。經過半年后,測量3組學生的體重,以計算其增加量,差1、差2,差3。差1代表自然發育的影響;差2代表乙組用一等滋補品的影響;差3代表丙組用二等滋補品的影響。從差2減去差1,求得一等滋補品對于體重的影響。從差3減去差1,求得二等滋補品對于體重的影響。這個影響的數字大小,就是實驗的結果。數字大者為最好的滋補品。
3.輪組實驗形式
輪組實驗的形式,是被實驗者有兩組,而兩組的人數和能力是相等的,也可以不是相等的。將兩個實驗的因素,輪流在兩組實驗,然后比較其結果,就叫作輪組實驗形式。輪組實驗的形式,是以兩個實驗的因素,分別用在甲乙兩組內。甲組進行第一個因素的實驗;乙組進行第二個因素的實驗,經過一段時間,測量其結果。再將兩個實驗因素,輪換用在甲乙兩組內,就是甲組進行第二個因素的實驗;乙組進行第一個因素的實驗。經過一段時間,則測量其結果。然后匯集兩次的結果,加以比較,就得到這次實驗的結果。假如有3個實驗的因素,則應當有3組學生為實驗研究的對象。
我們現在舉上面朗讀與默讀的比較研究的例子,來說明輪組實驗形式。選定甲乙兩組學生為實驗對象。實驗開始時,對兩組學生測驗其學力,作為“初試”。然后甲組進行朗讀訓練;乙組進行默讀訓練。經過“初試”和“復試”的差數,作為“差2”。得這個結果后,再進行“初試”,或以上次的“復試”成作為“初試”。然后再作輪換實驗,甲組進行默讀訓練;乙組進行朗讀訓練。經過一學期后,再測量兩組學生的學力,作為“復試”。求兩組“初試”和“復試”的差數,得“差3”和“差4”。最后把朗讀訓練所得到的效果“差1”和“差4”相加。把默讀訓練所得到的效果,差2和差3相加,然后把兩個加數之和相比較,就得出實驗結果,也就可以知道哪一種閱讀方法好些。
以上教育實驗法的組織形式是我們在教育科學研究實驗法中經常采用的組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