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云 : 一包草藥一包糞,
不講引經不講熨。
若使元朝東垣在,
一頓拳頭一頓棍。
李杲身份證
姓名:李杲,字明之,號東垣
性別:男
出生日期:公元1180
民族:漢
籍貫:河北省正定縣
出身:富豪家庭
政治面貌:無黨派人士,但傾向宋朝
文化程度:博覽群書
愛好:廣泛
品行:端正
主要著作:《脾胃論》、《內外傷辯惑論》、《蘭室秘藏》、《珍珠囊補遺藥性賦》
主要社會經歷:師從于張元素,學習醫術,后收弟子羅天益,于公元1251因病逝世享年71歲。
中藥有好多神奇的東西,神奇到以至于現代高度發達的科學都難以非常清楚的研究明白,甚至有些最近正在形成的理論無形之間都于中醫中藥理論有神似之處,這些新的理論在臨床上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腫瘤內科學發展之分子靶向治療(Molecular targetedtherapy)就是其中之一。科學家們在不斷探索研制出直接作用于癌細胞,而對人體正常細胞無害的藥物,這將會大大改善治療效果,引發抗癌治療理念的變革。最近幾年,新型分子靶向藥物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實踐已表明了分子靶向治療理論的正確性與可行性。把癌癥的治療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
靶向治療就是直接作用于患病的器官,從而達到藥倒病除的神奇效果。這些靶向治療理論早在我國宋朝的時候就系統完整的形成了,這就是歸經,引經理論。
用藥有歸經、引經之說,起源較早,在宋代已有較多的臨床運用。金元時期的張元素及其弟子李東垣、王好古等人提出制方用藥必須引經報使。至此,歸經理論體系基本形成。
歸經與配伍理論是結合發展的。通過配伍,有些藥物可改變其他藥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側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和部位,甚至可直接影響和引導正氣以及病邪。
好多名家都談到了引經理論,焦樹德《用藥心得十講》云:“引經即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或引藥上升、下降、達表、入里。”尤在涇《讀書筆記》云:“兵無向導,則不達賊境;藥無佐使,則不同病所。”醫家沈石匏說:“引經之藥,劑中用為向導,則能接引眾藥,直入本經,用力寡而獲效捷也。”可見引經報使在中醫處方用藥中的重要性,該法為中醫臨床用藥常用的配伍方法之一。
引經藥有以下特點:
一、工作能力強,學有所長,
引經藥自身有較強的趨向性,能特異性作用于某些部位,如姜黃,桑枝橫行手臂。
二、領導能力強,善于團結
群眾,
引經藥能引導所配伍的其他藥物,選擇性地在某些部位發揮功效,如桔梗為諸藥舟楫,載藥上浮于胸肺。
三、攻關能力強,喜歡旅游,
引經藥走而不守,少有滋膩之弊,如牛膝,細辛,柴胡,羌活等,皆因其能走才能引藥歸入氣血,經絡。
中醫骨傷和運動醫學常用之部位引經藥。
頭
額骨及眉弓:升麻、白芷、羌活、防風
頭兩側顳窩:柴胡、川芎
頂骨;藁本,吳茱萸,細辛
枕骨:川芎、當歸
兩側顴骨:羌活,細辛
胸鎖乳頭肌肉及頸淺深肌群:白芷、葛根
咽喉:射干、銀翹、板藍根
鼻傷:鱉甲、谷精草、辛夷、蒼耳
眼傷:草決明、蔓荊子耳傷:磁石唇傷:秦艽、
四肢
上肢
手及前臂:桂枝、桑枝
肩關節及上臂:姜黃,威靈仙
左肩:青皮 右肩:升麻 、禹余糧
左右肩峰:菊花
下肢
髖關節:蛇床子、槐花
大腿:牛膝,五加皮
小腿:懷牛膝、薏苡仁、石楠藤、透骨草、海桐皮、桑寄生、尋骨風
距小腿關節:木瓜
足底:木瓜、牛膝
關節
天南星,松節、蘇木、茯神木
全身
苧麻、桃仁、紅花、血竭、乳香、沒藥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