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機關特殊公共服務成效系列報道
“微”你尋親 利通警方為民辦實事 “小”微信發揮“大”作用
“大數據信息比對、綜治力量、民政部門......多部門聯動參與,打造出包含微信群、抖音、微博、警務端APP四個平臺的'微服務+尋人尋親’特殊服務品牌,已成功救助走失人員1000余次,發送尋親信息3000多條,為200余名走失人員建檔立卡。”面對“微”你尋親成果,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公安局利通區分局民生街派出所36歲的輔警馬剛感懷不已,“群建立之初我自己根本沒敢想會有這么多人響應、這么多人受益。”馬剛救助走失老人
2018年以來,民生街派出所以提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能力為抓手,針對轄區“病老孤殘幼”人員走失、救助難的治安問題,將治安管理與大數據警務有機結合,率先發起打造“微服務+尋人尋親”服務品牌,有效解決人員走失等治安管理難題,織密轄區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網。
初心,緣起一次尋人的值班夜晚
5月31日21時許,馬剛和同事正在派出所里值班,特警大隊移交了一起警情:一位臉上有擦傷、言語含糊的老人被攙扶進來,老人是在吳忠開源廣場走失的。“奶奶,您家住哪?”“奶奶,您孩子叫什么?”......馬剛和值班民警多次詢問老人信息無果,無奈便將老人的照片發布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一條尋人的微信瞬間在群里傳開。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尋找、等待,終于有人認出了劉奶奶,原來,她就住在民生派出所轄區里的小區,馬剛和同事連忙將劉奶奶送回家中。當天晚上,馬剛和同事剛回到派出所,又接到了一起老人走丟的警情。一位60多歲的老爺子在吳忠新區醫院附近走丟,同樣拍照、轉發朋友圈,直到第二天凌晨1點,才幫這位爺爺找到了家。第二天一大早,當看到“熟人”老馬時,馬剛心里苦笑了一下,原來這個“老熟人”老馬,也總是“習慣性”地走失,因為知道老馬的住址,馬剛和值班民警一起將老人送回了家中。這次值班,一連為3位老人尋找家人讓馬剛心力憔悴,在交接班后,他便萌生了一個想法,每一次在和走失老人溝通無果后,都是利用微信群和朋友圈傳播信息幫助其尋找家人,為何不建立這樣一個信息群,將走失人員的信息“建檔立卡”呢?當老人再次走失時,馬上就可以將人員信息調取出來,幫助走失老人盡快回家。心動不如行動,在確定了建群思路和工作方法后,馬剛將自己的想法積極向所領導匯報,在得到所領導的大力支持后,馬剛迅速投入到微信群的創建工作中。馬剛整理微你尋親信息庫
責任,一個多月幫助21名老人回家
馬剛將微信群取名為“孤老病走失人員信息群”,信息群建立后,迅速得到基層民警的熱烈響應,現在群里有177人,包括利通區分局各科所隊負責人、派出所社區民警、輔警、出警民警,以及部分社區(村)書記、綜治干部和社會公益組織(團體)負責人。在尋人過程中,有許多走失老人患有老年癡呆癥、小腦萎縮和抑郁癥等疾病,一些老人則是因為年齡較大,記憶力減退,辨識能力差,獨自外出后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馬剛每一次都會將走失老人的照片編輯成類似證件照的形式,排版成名片,注明老人姓名、家人聯系方式、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信息。“群里禁止發無關信息,每一個進群的人我都要仔細審核身份,以確保老人的身份信息不被泄露,保護好他人的隱私。”馬剛說。在處理完警情,忙完手頭的工作后,馬剛的大部分業余時間和精力幾乎都放在了維護和管理微信群上,他不僅制作自己轄區易走失老人的名片,還會將其他派出所轄區易走失老人的信息也存儲進信息庫,使數據庫信息越來越全面。以前遇到老人走失的警情,民警都頭疼不已,往往要花大量時間精力和老人溝通、尋找線索,不僅效率低下、耗時長,老人還得不到及時的妥善安置。自從建立了數據庫,60多起尋人警情中,最快的時候只用了10分鐘就將老人找到。宣傳微你尋親 獲得社會群眾支持
擔當,“N”效應激發群內化學反應
“照片上的老人是我們金塔社區的,老人平時健忘,一出去轉就找不到家,我現在就把家屬聯系方式發給你們。”在“微”你尋親微信群內,金塔社區工作人員小張看到馬剛發布的走失人員照片后,第一時間將老人的相關信息發到群內,特警大隊出警民警迅速將老人送回家中。2010年從部隊退伍后進入公安隊伍的馬剛,性格剛毅開朗,心思細膩,對待群眾的家長里短耐心細致,而且做事有耐心有恒心。在微信群建立初期,馬剛發現走失人員無法找到具體住所及監護人的情況時有發生。和分局治安大隊溝通后,治安大隊給馬剛支了個招:充分依托“1+X+N”城鄉社區警務工作模式,對數據庫無法查找到的走失人員,積極發動“N”效應。工作遇到瓶頸的馬剛眼前一亮,和其他社區民警聯合起來將社區網格員、禁毒專干、治保人員、人民調解員、公益性崗位等社會綜治力量也發展成了群成員。目前群成員共有177人,已擴充至轄區部分鄉鎮、社區(村)綜治干部,以及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社會慈善團體工作人員和負責人,輻射范圍涉及周邊青銅峽市、紅寺堡區、靈武市等多個地區,許多走失人員能夠順利找到家屬都是在綜治力量的支持下完成的。通過前期的尋找工作足以證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綜治力量的加入,為尋親工作安上了助推器。走訪群眾 詢問走失人員身份信息
使命,不斷延伸為民服務觸角 讓“三無”人員感到溫暖
“每次有走失老人的警情發生時,最高興看到的就是群里有人發'已安全送回家中’。但并不是每一次尋親都能十全十美。”馬剛感慨地說。在走失人員的警情中,無身份信息、無監護人、無具體住所的“三無走失人員”一直困擾著馬剛。分局領導了解到馬剛遇到的難題后,主動對接相關責任單位,建立幫扶救助聯動協作機制。“無法尋親,改為救助。”再次遇到“三無走失人員”警情時,基層民警有了明確的目標。對流浪乞討人員,由社區民警核查信息后,及時送至收容所進行救助;對家庭困難、監護人無法履行監護職責的有精神問題的人員,由民政部門牽頭,轄區派出所配合進行送醫救治;對家庭出現變故、無撫養人的兒童,聯動兒童福利院送院生活并接受教育;對走失、無法聯系到家人的老年人,協調對接敬老院暫時居住。多項舉措的落實使“病老孤殘幼”人員真切感受到了黨委、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馬剛幫助孩童回家
因為“微”你尋親的建立,馬剛也成了當地的“紅”人,他先后榮立榮獲個人二等功、“寧夏回族自治區優秀退役軍人”、“吳忠市文明市民”稱號,“微”你尋親榮獲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身邊的感動”殊榮。
記者手記
曾經在基層一線工作過,我深知基層派出所最怕遇到哪些棘手的警情,為走失人員尋找家人絕對是其中之一。每一個離散走失人員,都深深地影響著整個家庭。2018年6月,得知馬剛針對轄區“病老孤殘幼”人員走失難救助的問題,創新組建“微”你尋親微信群,利用網絡傳播快的特點為走失人員快速找到家庭這一做法,我替他捏了一把汗,走失警情24小時都會發生,說明尋親工作24小時都得堅守。從“微”你尋親創建至今,我采寫相關稿件14篇,親身經歷著它的成長,見證了它的成績,我明白,1000多名走失人員的救助,飽含著馬剛為民服務的拳拳之心,更體現了“微”你尋親的成員們用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責任和擔當凝聚成向善的正能量,詮釋大愛,溫暖人心。對于群眾來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僅體現在招商引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大事上,更體現在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如果輕視這些小事,碰到困難、問題,一味地拖延、推諉、敷衍,必將集聚矛盾,拉大黨群干群距離,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沒有真心實意為百姓排憂解難的想法,馬剛是不會“自找麻煩”去創新“微”你尋親的,更不會以那么多的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堅守近三年。很多時候,新科技是塊試金石,它能試出我們是否有顆“為人民服務”的真心。公安機關與新科技息息相關,如果不能讓新科技方便老百姓,就不是真正的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沿著馬剛的思路繼續向前,還將有更大的作為,用新科技方便百姓永無止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