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這樣解釋文化: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束縛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孔V是靠譜,但似乎和文化沾不上邊,那么文化究竟是啥呢?
文化兩個字看似溫文爾雅,其實骨子里充滿了侵略性。文化是可以同化人的,是可以影響人的,在文化面前,人不由自主的會產生景仰,會閉上喋喋不休的嘴。如果這樣去理解,那就對了;倘若把文化用一種意向化的場景來表述,它本質上就是一個會讓人被同化、產生景仰并閉上嘴的場景。
漢字“文”最初的本意和文字、文學、文藝都沒有關系,文的本意其實是紋,就是紋飾,紋絡的意思。什么樣的情況下回產生紋絡呢,只有兩種不同的物質產生交錯排列,才能產生紋飾、紋絡。中國人的祖先總是從自然中尋找生活的依據,探求生命的本源,所謂天人合一。而在自然中,物質之間的相互影響是最為常見的現象,這些現象構成了中國知識分子解釋自然,解釋社會的本源。
中國最古老、最為經典的典籍是《易經》。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不管什么事,幾乎都可以用《易經》進行解釋,并說出一番道理。自古至今,研究《易經》的人難以計數,我們熟悉的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劉伯溫、曾國藩都是熟讀《易經》的高手,但從古至今,沒有人敢自認為讀懂了《易經》,包括這些最牛逼的人物。那么,《易經》是什么呢?盡管它浩繁復雜,但它也有源。它的源就是我們漢字的文。
在甲骨文中,“文”字像是一個烏龜殼。不用奇怪,作為象形字,“文”原意就是一個烏龜殼,指的是烏龜殼在火中燒烤后所產生的裂紋。別小看這個裂紋,它構成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文化的根源。古代但凡有大事發生,都會占上一卦,烏龜殼上的裂紋往往成為決斷的依據。
《易經》分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八卦相互疊加排列組合而成。而八卦的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風,震代表雷,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這些組成自然的常見形態相互間交錯,發生關系,開花結果,《易經》解釋的就是這種交錯、關系和結果,并用各種各樣的交錯、關系和結果解釋人類社會之間,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各種現象。說完了本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文反映的是一個交集,是一個動態的組合現象。
說完文,我們再說化?;@個字的古意和現代漢語的意思并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變化的意思。在文化的一詞中,前面的文可以看做是一種現象,后面的化可以看做變化,意思是參照自然界兩種物質的交錯形態,從中得到啟發,并產生變化。好吧!你能感覺到文化有多么牛逼,它時時刻刻都要要求你變化,要求你適應。
文化一詞最初的完整表述也是來自易經。孔子在概括《易經》賁卦的意思中這樣說道: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以“小利有攸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賁卦的上艮下離形象,可以理解成山火正在燃燒,也可以理解成太陽落山。《易經》可以解釋自然和人類的所有現象,這個賁卦自然可以解釋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在中國古代禮制規定的結婚禮儀中,婚禮必須要在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舉行,否則就是越禮。其來源的就是賁卦。因為在賁卦中,山代表至剛,火代表至柔,剛柔相濟,才能產生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源。事實上,賁卦形象雖然是火燒山或者是太陽落山,但《易經》在解釋中,幾乎全部用人類之間的結婚來舉例子、作說明。顯然,以結婚為載體解釋的文化,本源就是用柔來襯托剛。沒有水的魚會死亡,沒有柔的剛會折斷,剛柔相濟,方能和諧。
讓我們用用白話來翻譯一下孔子的話?!白邮沁@樣說的:賁,通達。此卦下卦為離,義為陰柔,上卦為艮,義為陽剛,所以說陰柔文飾陽剛,因此“通達”。柔、剛分布,剛為主而柔為襯,所以說“有所往則有小利”。剛柔交錯成文,這是天象。社會制度、風俗教化是人們生活的基礎,是社會人文現象。觀察天象,就可以察覺到時序的變化。觀察社會人文現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天下的人?!?/p>
說到底,文化具有強烈的攻擊性、侵略性,因為它代表了自然規律。在符合自然發展的規律面前,人們必須要遵守,必須要進行修正、改變,才能使社會和諧,家庭和諧,人與自然和諧。
孔 子
那么,現在我們來給文化下個定義,靠不靠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文化,指的是掌握了客觀變化規律,并自覺的依據規律行事后,形成對周圍事物變化影響的一種以人和人的思維感知為載體的自然能力。
也許,你沒有讀過多少書,也沒有上過名牌的大學,沒有各種各樣的頭銜,但你有一顆敬畏自然的心,你從來不愿意去損害他人、社會,那么你就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反之,即使你學富五車、家財萬貫、權傾天下,倘若你的存在是危害天下、危害他人,那么你也是一個沒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