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年底期末考試時間,不管孩子還是大人,內心都充滿了緊張感。
分數、排名一出來,牽動著無數家長的心弦。
雖然很多人都在呼吁:“別太在意孩子的成績。”
但回到現實,看到孩子成績單上的那串數字,誰又能做到真正的淡定呢?
尤其過年,親朋好友相聚的場合又多,免不了聊起孩子的成績,更是加重了父母的憂慮。
孩子考得好,父母還能略帶自豪地說:
“還不錯,每科都能在95分以上。”
考得不好,就變成了一種隱痛,聊著聊著有的父母便如坐針氈,連連擺手:
“別提了!我家這個小孩不行!”
孩子的成績單,成為了家長的社交名片,這也讓我們越來越不能平和地面對孩子的考試成績。
今天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成績這個話題,在期末考試來臨之前,先給家長朋友們“降降火”。
成績最大的意義是“診斷”
而非對孩子的否定
孩子上了小學后,我們總是習慣用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與壞。學得好的就是“學霸”、“牛娃”,學得不好的就是“學渣”、“差生”,幾次考試成績就能將孩子“蓋棺定論”。很多孩子的價值感來源于成績,學習剛剛開始幾年,就被定義成“不是讀書的料”。事實上,日常考試對孩子最重要的意義,不是用來做篩選,而是“診斷”,它是前一階段學習成果的測驗和總結,而從中發現的問題就是下一階段學習的指導。診斷的內容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對知識的把握程度,這才是家長真正應該關注的焦點,找到原因,對癥下藥即可,過多的批評打擊沒有必要。而且,某次考試的分數體現出來的東西有其局限性,它只是孩子學習面貌的冰山一角,畢竟分數受多重原因影響,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也就是說,孩子這學期到底學的怎么樣,一場考試不能完全體現出來的。
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習,一次兩次成績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并沒有父母想象中那么大。
所以我們不應該用一次的成績當做對孩子的衡量標準,考得不好就對孩子全盤否定,讓孩子帶著自卑學習。
期末再重要,也只是一場考試。
所以,當得知孩子成績的那一刻,第一件事是看到并肯定孩子背后付出的努力,鼓勵他一點一滴的進步;接著,再來幫助孩子提高,尤其是學習習慣上的反思,堅持抓習慣,孩子的學習才能保持長久的勢頭。
越是不漂亮的成績
越是反映出孩子的無助
前段時間,在同一天聽到不同家長朋友說起這樣兩則故事。
她的女兒在讀四年級,作業很多,經常寫到半夜,但是成績一直平平,家里人特別著急。有一天放學,孩子把67分的考試試卷拿給她簽名,她深深地嘆了口氣,也許是感受到媽媽的心情,孩子跑到房間默默哭泣。看到孩子在書桌前失落的背影,這位媽媽恍然意識到:孩子比父母更有壓力。畢竟孩子面臨的不僅有考試的失敗,還有最親的人的失望。有個11歲的男孩,學東西比較慢,平時又貪玩,漸漸變成了老師眼中“吊車尾”。這對媽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她全職在家帶孩子,在孩子的學習上付出了很多心血,面對這樣的結果,她根本無法接受。前段時間孩子數學考試又沒及格,她怒不可遏,歇斯底里地吼道:這句話正好被孩子外公聽到,他過來摸了摸孩子的頭,語重心長地說了句:外公一句“慢慢學”,讓倔強地站在一旁的孩子淚如雨下。這個平時打罵都不吭聲的孩子,竟然會因為一句“慢慢學”而崩潰。我們總是認為只有自覺的學生才會在意自己的成績,那些越是學不好的孩子,對成績越是無所謂的態度。其實真相并不是這樣,所謂“差生”表現出無可救藥只是一種假象,他們內心的不安和無助一直被大人忽視了。他們失去了父母的愛與支持,又不善語言表達,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也不知道從哪里開始改變,最后表現出來的就是自暴自棄。如果你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你就會發現他的心已經脆弱不堪,那個看到媽媽失望而默默在房間落淚的女孩,那個因為外公一句“慢慢學”而崩潰的男孩,都是如此。換句話說,成績越不漂亮,越能反映出孩子在學習上的無助。臺大教授周志文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我們的教育,讓“正常的”、成績好的學生得到鼓舞,使他們自信飽滿,卻使一些被視為“不正常的”、成績差的學生受到屈辱,讓他們的自信蕩然。
憑良心講,那些被輕視的“不正常的”、成績差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是更需要教導,更需要關心的,然而我們的教育,卻往往把這群更需要教育的孩子狠心地拋棄、不加任何眷顧。
沒有一個孩子是可以被放棄的,這一點家長和孩子都要記得,在教育的歷程中,沒有一個受教育的人是該被放棄的。”
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想要變好,只不過有時候他管不住自己,以前的習慣沒養好,能力沒有跟上來。作為父母,我們要從成績單上看到孩子學習上的無助,并且為孩子提供具體的幫助。這也是告訴孩子,我們雖然在意分數,但我們也懂你的痛苦,理解就是所有改變的開始。不管孩子考多少分
接納是第一位的
天下的父母,從把孩子送到學校的第一天起,就抱著巨大的期待。
這種期待無可厚非,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做好孩子學習之路沒有那么順利的心理準備。
畢竟普通班級里40個孩子,成績優秀的也就前10名,剩下的30個孩子在中游、在下游,而且年級越往上,差距也越來越大,這注定了幾家歡喜幾家憂。
即使不愿相信,但憂愁可能是我們的常態。
我們能做什么呢?
試著接受孩子現階段的水平,學得好,我們繼續鼓勵支持;學得不好,不要急,不要放棄,孩子需要的是具體的指導和關心,一切也才剛剛開始。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成績沒有達到期望,不僅會攻擊孩子,而且會否定自己,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家長。
孩子某次沒考好就陷入焦慮:這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嗎?明年的小升初考試怎么辦?以后上不了好大學,這輩子不就完了嗎?很多讀小學的孩子,明明學習生涯才剛剛開始,學習就已經帶給他極其糟糕的感受。我始終相信,如果父母能有平和的心態以及懷有對孩子的信心,更能幫助孩子從容地面對學習上的種種問題。雖然這不一定能培養出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但是至少能養出一個快樂、自信的孩子。未來某一天,當孩子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學習之路,他會感激你,因為你給了他尊嚴。父母的心態是影響孩子學習動力的關鍵因素,積極的父母傳遞積極,悲觀的父母傳遞悲觀。“我一直相信孩子,不忍心過多責備他。因為當孩子落后時,他會感到疲倦、被攻擊,這時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被愛的,家是安全的。”有父母“兜底”的孩子,孩子對學習越是有信心。
所以,不管期末成績怎么樣,也要給孩子一個擁抱,學習是場馬拉松,跌倒再爬起來,來得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