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學研習會第44期
共同分享,共同進步
作者/湯春燕;編輯/高佳華
導讀:湯春燕在北中醫科實習多年,收獲了許多糖尿病相關的知識,在此她把北中醫科治療糖尿病的經驗介紹給大家。本文多數摘抄自《李文瑞名老中醫治療糖尿病的臨證經驗》,并按其自己的思路把獲益最多的部分整理成文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從中獲益。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生活方式改變,肥胖率上升,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逐漸上升。為此不管西醫還是中醫都在探索控制血糖、減少或延緩并發癥的治療方案。降糖西藥目前主要有磺脲類、雙胍類、格列奈類、糖苷酶抑制劑、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DPP-4及GLP-1抑制劑等,在控制血糖確有其獨特之處。中醫藥方面經歷代醫家探索研究,亦取得豐碩的成果。但是不管西藥或中藥治療糖尿病皆有其局限性,故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治療糖尿病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西醫治療糖尿病的優劣勢
西藥降糖藥物:效果好,起效快。但是作用靶點單一,多以降糖為唯一目的,繼發失效率高,低血糖、體重增加、急性并發癥、水鈉潴留、骨折風險、胃腸道不適等副作用,均成為限制其發展的瓶頸。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特點:具有整體、全面、綜合的特點,作用溫和持久,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生活質量方面療效顯著。調節血糖及改善胰島素抵抗,抗氧化,改善微循環障礙及防治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方面療效確切。中醫藥降糖不足之處:降糖幅度小,療效欠確切,重復性差,缺少大樣本循證醫學證據支持等。
二、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
輕中度血糖升高的患者:起始治療往往是在飲食、運動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以期血糖達標,待血糖控制平穩后,改湯劑為丸散劑,長期服用,主要著重于控制臨床癥狀,調節血糖及控制并發癥。
重度血糖升高的患者:多建議在嚴格控制飲食,積極加強運動的基礎上使用胰島素,盡快盡早地解除葡萄糖毒性,以達到血糖平穩下降,平穩達標,同時辨證施治,加用中藥湯劑,主要改善證候及臨床癥狀;此后根據患者具體胰島素的用量,再考慮是否有可能加用調節血糖中藥湯劑,以減少胰島素用量,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穩,待血糖控制平穩后,調整劑型為丸散,以整體調理,調節血糖,防治并發癥為主。
使用西藥或胰島素血糖控制穩定達標的患者:中藥治療的主要目的為改善臨床癥狀、調節血糖,以期減少口服藥或者胰島素的用量。
使用西藥或胰島素血糖控制不達標的患者:中藥多著重考慮在整體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促進尿糖排泄類方藥,以期更快、平穩地使血糖達標,血糖達標基礎上,考慮減少口服降糖藥或者胰島素用量,改善臨床癥狀,防治并發癥等。
四、中西醫宏觀與微觀辨證相結合指導治療
氣虛:神疲乏力,口不渴,納食正常或不香,小便清長或正常,不消瘦,大便正常或便溏,寢寧或嗜睡,舌質淡,苔白薄,脈細乏力。血糖水平輕度偏高,胰島分泌功能:胰島素、C‐肽水平正常或顯著升高。表現出胰島素抵抗所引起的高胰島素血癥,可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補氣之品,有研究證實補氣方藥可通過提高胰島素的生物效應,起到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而起到降低血糖作用的同時,降低血漿胰島素水平。擬益氣為法,方以保元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或金匱腎氣丸等化裁治療,藥物以生黃芪、人參、茯苓、何首烏、黨參、葛根、白術等甘溫益氣之平治之。
陰虛:口渴引飲,善肌消食,小便色黃,量多而頻,消瘦,大便秘結或不爽,無心煩熱,寢多不寧,舌質紅或微紅,苔薄黃少津或黃燥,脈細數。血糖水平較高,胰島素、C‐肽分泌水平明顯降低。其可通過刺激胰島素分泌,改善胰島細胞分泌功能,降低血糖。擬滋陰為法,方以百合固金丸、七味白術散及六味地黃丸等化裁治療。以黃連、天花粉、玄參、知母、麥冬、生地、五倍子、五味子等苦寒清熱,酸甘化陰之品治之。
氣陰兩虛:神疲乏力,口渴欲飲,納食正常或略多,小便略多或正常,形體消瘦或正常,大便順或偏干,或有五心發熱,夜寢多夢,舌質淡紅或微紅,苔薄少津,脈細弱。胰島功細胞能:胰島素、C‐肽分泌水平,多呈下降趨勢,水平介于上述兩型之間,血糖水平輕度偏高。擬益氣養陰為法,氣虛較重者方以生脈散加減,陰虛較重者以六味地黃丸加減治療,以生黃芪、太子參、西洋參等甘溫之平益氣,知母、烏梅、生地、天花粉、黃連等苦寒酸甘之品滋陰清熱。
此外血液黏稠度、血脂水平等亦可謂中醫辨證論治提供直觀的參考依據,如糖尿病血液黏稠度高,血脂水平高者,中醫辨證多表現為痰濕壅盛,痹阻經絡;又如血管內皮功能差,血管內斑塊較多者,多表現為夾痰夾瘀,痰瘀互結,經脈痹阻不通。
在糖尿病的中晚期,往往并發癥嚴重,同時合并癥多,病情較重,病機復雜,病勢兇險,臨床多表現為乏力氣短、胸痹心痛、雀目失明、頭暈目眩、少尿浮腫、肢體麻木及脫疽等。臨床多為陰陽兩虛型。方以左歸、右歸丸或地黃飲子加減化裁治療,藥物以干地黃、附子、肉桂、肉蓯蓉、仙茅、仙靈脾、菟絲子、枸杞子、懷牛膝、桑寄生、山萸肉等治之。
瘀血貫穿糖尿病病程終始,故在各個階段治療中均可輔用活血化瘀法,以丹參、葛根、木香、莪術、水蛭、桃仁及酒大黃等治之。痰濁內盛,中阻經絡,是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重要因素。治療并發癥時,以辨證論治為基礎,除需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同時應給予清利痰濁,芳香辟穢,祛濕通絡。常見藥物有蒼術、石菖蒲、厚樸、黃連、豬苓、大黃等。
總結中醫辨證分型為氣虛型、陰虛燥熱型和氣陰兩虛三型,痰濁兼見各型之中,瘀血貫穿病程終始。故治以滋陰潤燥、養陰清熱為其大法,益氣為根本,養陰為主導,活血化瘀貫穿始終,清利痰濁為輔助,四者合用,相輔相成,標本同治,攻補兼施。
湯春燕,北中醫醫藥大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