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雯1李步雙2*
《黃帝內經》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的醫學典籍, 奠定了人體生理、 病理、 疾病診斷以及診療的基礎。 通過其中的相關理論, 以及長期實踐中所得出的經驗, 來指導我們的生活。 在我國, 隨著近年社會結構變化以及經濟的發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健康的宣教, 女性對健康意識的重視程度提高。 且大部分女性一生中總要經歷生長發育、 胎產、 更年期這三個重要的人生節點。《靈樞· 壽夭剛柔篇》:“余聞人之生也, 有剛有柔, 有弱有強, 有短有長, 有陰有陽。” 指出機體的個體差異性, 女性生理同男性有別。 隨著年齡演變, 伴著經、 胎、產的生理活動, 氣血陰陽的演變導致這三個節點女性多虛、多瘀、 多寒的生理特點[1] 。 通過中醫特色外治療法如針、 灸、穴位貼敷等科學的方式進行預防和調理, 達到治病、 防病的目 的。 減輕女性因生理劇變而導致的身心不適, 對今天的女性養生保健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1 青春發育期
1.1 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常態
《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 女子七歲, 腎氣盛, 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沖脈盛, 月 事以時下, 故有子……” 揭示了女性生長發育、 月 經與天癸、 腎氣、 沖任相關。 月 經的初潮是以腎氣盛為前提, 以天癸至為標志, 繼而沖任二脈通盛, 胞宮藏瀉有度。 易黎[2]
提到女性的月 事周期活動規律被天癸、 腎氣所主導, 腎精的功能較之天癸, 更易受經、 胎產、 哺乳的影響, 而天癸作為“腎中癸水” 是為更穩定的物質。 此階段經天癸的調控, 腎精、 沖任氣血的不斷充足, 青春期女性的生長發育迅速, 女性月 經能定時來潮,同時也具備了生殖的能力[3] 。
1.2 女性生長發育期常見病及調治方法
《黃帝內經》 根據長期的醫療實踐將“七” 作為女性的生命節律, 月經的產生與調節是女性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標志[4] 。《黃帝內經》 精辟得概括了女性生長壯老的生理節律特點, 為我們臨床診病提供理論依據。 而在臨床中, 疼痛是臨床中最常見的病癥之一, 面對生長發育期的女性, 原發性痛經是此階段女性最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 “不通則痛” 和“不榮則痛” 是其總綱。 此階段女性大多貪喜冷飲, 久居空調室內, 平常愛美穿著露膝露臍裝, 寒邪入侵, 寒凝血瘀, 以寒象痛經最為多見[5] 。 正如《素問· 痹論篇》:“痛者, 寒氣多也, 有寒故痛也。” 寒象痛經只是原發性痛經證型中的一種, 在治療方法上經方應用于臨床皆取得良效, 而中醫外治手段取效亦是卓越[6] 。
針對寒象痛經一般采用溫針、 灸法以達到溫經散寒、 祛瘀通絡止痛之目 的。 取穴方面多采用以任脈(關元穴、 氣海) 及足太陰脾經(三陰交) 以及經驗有效穴(子宮) 等穴[7] , 介入周期為月 經來前的 5 ~ 7 天, 并連續調理 3 個月 經周期以上[8] 。 臨床上根據女性月 經周期的差異性, 治療女性痛經的方法多樣, 需專人專辨, 量身體裁。
2生育胎產期
2.1 生育胎產期生理特點
《黃帝內經》:“三七, 腎氣平均, 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 發長極, 身體盛壯。”《靈樞· 五音五味篇》:“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出頏顙, 滲灌諸陽, 下入于足, 注諸絡, 為十二經脈之海。”《素問· 骨空論篇》:“任脈者……循腹里, 上關元循面入目。” 是指任脈循行于腹部中線, 調節陰經。 言明了任沖二脈與胞宮的關系。 褚澄說:“合男女必當其年。 男雖十六而精通, 必三十而娶; 女雖十四而天癸至, 必二十而嫁。 皆欲陰陽完實, 然后交而孕, 孕而育, 育而為子,堅壯強壽。” 因此在三七至四七之期乃身體盛壯, 孕育之最佳時期。 在腎氣、 天癸的作用下, 任通沖盛, 作用于胞宮, 胞宮封藏與泄得宜, 則經調而有胎孕[9] 。
2.2 胎孕產后期病理特點及調護
2.2.1 胎孕期
《素問· 調經論篇》:“人之所有者, 血與氣耳。” 胎孕期及產后的婦女孕期及生產過程中氣、 血、 陰液耗傷, 造成百脈空虛, 易感風邪的生理性病變[10] 。 而當今快節奏的生活、 生活及工作的壓力致使很多女性在胎孕階段沒辦法兼顧飲食有節、 起居調攝, 情志調暢[11] 。 久而久之導致五臟虛衰, 諸癥發生, 嚴重者可導致心神不守, 難以入眠, 進而可導致情緒低落、 精神抑郁。 故婦女在懷孕前期則應探查“有無勞傷痼疾之屬, 依方調治, 使內外和平”, 婦人因其經、 孕、 產等以血為用的特殊生理特點, 氣血常處于不足之態, 故懷孕養胎期注意防治妊娠病, 從飲食、 起居、 情志等方面調護[12] 。 如若妊娠期間感受病邪, 出現疾病, 切不可忌諱就醫, 《黃帝內經》 里亦有提到此階段用藥原則為“衰其大半而止”, 從而達到治病與安胎并舉的目的[9] 。
2.2.2 產后期
婦女產后多虛、 多瘀且百脈虛空易感風邪, 民間多數人認為產后婦女在坐月 子期間需大量進補, 不可洗浴, 完全避風。 這與現代中醫認為的產后調攝有所出入。 產后需顧護脾胃, 但新產后忌過量大補, 新產后飲食上既要顧護脾胃, 又宜服用羹湯、 宜溫等食物助于惡露的排除[13] 。 而起居避風問題上, 應該保證產后婦女居住環境的通風換氣, 排出室內濁氣而產婦不直接吹風, 營造良好衛生的居住環境, 衛生方面如若聽到產婦需要洗浴就如臨大敵, 但恰恰產褥期的婦女因為汗液、 惡露的排出和乳汁滲出, 這些液體混合如若沒有及時清理更換反而會導致細菌感染, 故產褥期的婦女更應該注意衛生, 勤擦洗, 保持會陰部的清潔[12,14] 。 情志方面: 產婦常在情志方面因精神緊張、 夜間哺乳等原因導致出現睡眠障礙出現煩躁, 若加之缺乏親屬關懷和家庭支持等, 產婦容易情緒低落、 產后抑郁[13-14] 。 故婦女產后重中之重為“以養補虛”。 在中醫藥方面, 通過針灸推拿、 穴位點按或者配合藥浴、 足浴等養護治療手段對防治產后疾病及其康復, 提高產后女性生活質量大有裨益[15] 。
3更年期
3.1 更年期生理特點
《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五七, 陽明脈衰, 面始焦, 發始墮; 六七, 三陽脈衰于上, 面皆焦, 發始白; 七七, 任脈虛,太沖脈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壞而無子也。”《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篇》:“年四十, 而陰氣自半也, 起居衰矣”,“陰氣自半” 即是指生長發育過程過半, 即女子五七之時, 陰氣( 司 人體生長發育的腎精、 腎氣) 開始衰退, 從五七至七七, 此階段女性天癸將竭, 腎氣漸衰, 沖任二脈虛衰, 月經將失調而至絕經, 生殖能力降低而至消失。《上古天真論篇》 里詳細且完備得論述了女性生長發育、 胎產再至衰老的這一由盛而衰的生理變化[16] 。
3.2 更年期病理特點及調護
從五七至七七, 為生殖能力減退、 衰退乃至衰竭的下降階段。 在此生理轉折時期, 部分女性由于體質、 產育、 疾病、營養、 勞逸、 社會環境、 心理、 精神等方面的因素, 不能協調此生理變化[17] 。 六七至七七前后出現月 經紊亂、 烘熱汗出、 煩躁易怒、 心悸失眠、 頭暈耳鳴等這些較典型的絕經前后不適癥狀。《靈樞· 天年篇》:“五十歲, 肝氣始衰, 肝葉始薄, 膽汁始滅, 目 始不明。” 說明年近五十以腎氣衰為先, 肝氣次之。 因其個體差異性, 六七至七七時段, 天癸將竭, 腎氣漸衰, 臟腑功能減退, 氣血虧虛不能充養, 故還會出現五臟痹, 常涉及心、 肝、 脾等臟腑, 但歸根結底該階段的女性病機還是以腎虛為主[18] 。 從五七至七七, 女性生理機能開始走下坡路, 女性的衰老從陽明脈衰開始[19] 。 先天之精(腎精)是“以母為基, 以父為楯”“先天責在父母”, 人的先天認為是父母遺傳, 從五七之后腎氣開始衰減, 至七七之后, 則歸于后天之本[17] 。 女性衰老從陽明脈衰開始, 脾胃的強弱決定陽明脈的盛衰, 故通過補后天以充養先天來延緩女性的衰老[19] 。
所以此階段的調理養護應該根據絕經前后的生理病理特點來進行防治。 從中醫藥調理養護的角度, 多從腎、 肝、 心、 脾出發, 配合湯藥及針灸(取穴: 足三里、 三陰交、 神門、 五臟俞等穴) 多方面改善調理此階段女性的機能[20] 。 從女性自身角度, 首先從心態上接受此階段的一些變化, 用良好理智的態度面對絕經前后可能出現皮膚的老化松弛, 體型的走樣,或者是上述的一些典型癥狀。 自 我上做到心態樂觀積極, 飲食上注意營養合理膳食, 生活中做到加強體育鍛煉[21] 。
4
小 結
綜上所述, 體質調理、 養生調護觀念是《黃帝內經》 中的重要部分, 女性分年齡階段進行辨證亦是內經的思想。 對生長發育期的女性而言, “二七而天癸至……月 事以時下” 通過天癸、 腎精對生長、 發育的認識[22]在此階段進行調理可以促進發育生長; 生育胎產期, 通過“百脈空虛, 易感風邪”“以養補虛”, 做到正確預防外邪侵襲以及通過科學健康的理念調護孕產婦身心健康;“七七, 任脈虛, 太沖脈衰……地道不通”此階段的女性快速衰老, 此時調理不僅能夠延緩衰老還能延年益壽。 將人的一生比作爬山、 停留和下山階段, 青春發育期要注意調理增加上山的動力, 更年期好比下山階段, 延緩下山的速度, 延緩衰老。 根據女性生理病理、 周期節律陰陽氣血的變化規律特點, 因勢利導, 周期調節, 分期用藥, 分期調理, 以平衡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