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5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青田縣稻田養魚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青田縣志》曾記載:“田魚,有紅、黑、駁數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養之”。金秋八月,家家“嘗新飯”(風俗活動):一碗新飯,一盤田魚,祭祀天地,慶賀豐收,祝愿年年有余(魚)。

  
  悠久的田魚養殖史還孕育了燦爛的田魚文化,青田田魚與青田民間藝術結合,派生出了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青田魚燈。青田魚燈曾參加首都建國50周年慶典、第五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和第十三屆“群星獎”、中西建交30周年慶典”、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第八屆全國殘運會、中意建交40周年慶典等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被譽為“天下第一魚”。

  
  稻田養魚產業是我縣農業主導產業,面積8萬畝,標準化稻田養魚基地3.5萬畝,是我縣東部地區農民主要收入來源,種養模式生態高效,魚為水稻除草、除蟲、耘田松土,水稻為魚提供小氣候、飼料,減少化肥、農藥、飼料的投入,魚和水稻形成和諧共生系統,青田田魚品種優良特質,有紅、黑、駁數色,肉質細嫩,鱗軟可食,是觀賞、鮮食、加工的優良彩鯉品種。
  

  縣委、縣府高度重視稻魚共生產業發展和文化挖掘工作,成立了縣“稻魚共生系統”項目保護和開發領導小組,由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成立了稻魚共生農業文化遺產研究推廣中心,制定了稻魚共生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了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快發展高效生態稻魚共生產業。
在青田縣方山鄉境內,有一個風景秀麗,清靜怡人的村莊——龍現村,相傳千年前有真龍在此顯現過,因此被稱為“龍現”。這是一個人口僅1500余人的小鄉村,2005年6月11日,這個小鄉村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聯合國糧農組織首批全球四個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之一——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在這里揭幕。

  “我們這里的稻田養魚歷史可以追溯到1200年前。”方山鄉黨委書記王俊介紹道,稻田養魚是當地農民祖輩相傳的種養習慣,村民的房前屋后、田間地頭,凡是有水的地方,不論水深水淺,都養殖田魚。“有塘就有水,有水則有魚,田魚當家禽”,走進龍現村就如走進了田魚的世界。

  那時雖然每家農戶都會在田里養幾條魚,但都是人放天養,田里放什么魚,放多少,全憑心情,魚兒能活下來幾條,能長多大,全看老天爺的臉色。為了讓稻田養魚真正帶動農民增收,1999年開始,當地在龍現村建起了“稻田養魚高產示范園區”,通過改造養殖實施、控制放養密度等措施,大力發展精細化稻田養魚,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現在,方山鄉稻田養魚面積已有3000多畝,田魚畝產量從原來的30公斤增加到50公斤,田魚單價漲到每公斤70元,比其他地方高出10元,稻米每公斤也能賣到8塊多。

  精細化稻田養魚模式不但讓稻米和田魚產量提高了,更帶動了當地休閑觀光漁業的發展。如今走進龍現村,隨處可見一幢幢由石頭壘成的古宅和深藏在綠樹翠竹中現代別墅,這就是獨具農家特色的“漁家樂”。游客到此仿佛進入了綠色世界,漫步在蒼松翠竹下、綠谷田園間,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呷著沁人心脾的泉水,坐聽松濤竹浪,還可以在“漁家樂”中品嘗獨具特色的田魚宴,別有一番風味。

  村民楊民康兩年前開辦了一家“漁家樂”,每到旅游旺季生意火紅得不得了,“還有不少人是慕名來買田魚干的,一天能賺好幾百元,家里人手不夠,還要雇工幫忙,毛估估一年能有10多萬元的收入。”楊民康說。

這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省,人均耕地僅有0.4畝,被稱為“七山二水一分田”,但在這里你卻能真正領略什么叫“魚米之鄉”。

2005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浙江省青田縣“稻魚共生系統”列為首批全球四個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日前,記者在這里看到,無論是平地還是梯田,有水之處皆有稻田養魚,壟溝邊清流淙淙,魚躍稻香,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致。

現如今在浙江,通過技術創新和生產方式的變革,農耕社會傳承下來的稻田養魚不再是小農經濟,而是這樣人多地少的經濟發達地區走出了一條“養魚、穩糧、提質、增效、生態”的現代農業新路。

稻田養魚實現了穩糧和增收的雙贏

在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山石村,自強稻田鯉魚養殖專業合作社230畝核心基地就坐落在村里的山坡梯田上。

麗水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姚子亮告訴記者:“麗水山區稻田養魚深度挖掘了水稻和魚的價值,充分發揮出優質大米的生態價值。大米從起初的3元一斤賣到28元一斤,山區稻田成了搶手貨,有的地方連池塘里都種上了水稻。”

記者看到,一層層梯田猶如一條條腰帶,即使細窄之處也搞起了稻田養魚,農民精耕細作的積極性可見一斑。

稻田養魚增產增效,事半功倍,這正是吸引農民的原因所在。“稻田養魚,可使水稻增產10%,達到1000斤/畝,而且品質好,米的產值大于魚的產值!”自強稻田鯉魚養殖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劉園英說,“我們注冊了‘三哈牌商標,在230畝核心基地,實現了畝產稻谷1028斤,田魚204斤,畝產值11728元,每畝純利潤超9000元。”

正所謂山區小稻田,作出了增收大文章。據了解,自強稻田鯉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目前有社員103人,1320畝稻田養魚生產基地,輻射帶動農戶達3563戶,帶動養殖面積6800余畝,年產值近千萬元。

“今年有23個村的村主任和書記主動來幫我們插秧,主要為了學習稻田養魚技術回去推廣。這幾年,在外打工的人也逐漸返鄉種田養魚了,今年就有上百人與我聯系。”劉園英不無自豪地對記者說。

記者看到,稻田養魚的田里,水稻密度確實有所下降,但為什么稻米產量不降反升呢?

農業部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李可心每到一處都會在稻田邊仔細數穗數、查苗情,他告訴記者:“雖然水稻穴株數減少了,但通過開溝充分利用了邊際效應,充分發揮雜交稻的優勢,株數和有效穗數都增加了,因此產量會有所增加。”

據了解,浙江現有基本農田面積2400萬畝,糧食生產能力160億斤左右,然而全省人口近7000萬,糧食自給率不足40%,需求缺口較大。如何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種糧效益,是擺在省委省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

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葛慧君在2012年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穩定水稻生產,關鍵是要提高其綜合效益,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水稻田的功能,大力推廣以水稻為載體的水旱輪作、糧經輪作、稻田養魚等新型種養模式,實現畝產“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以提高效益來穩定水稻播種面積。

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趙利民告訴記者:“近年來,我省新一輪稻田養魚實現了穩糧與增收的雙贏。稻田養魚關鍵在于促進了水稻生長,改善了稻米品質,這為稻米實施品牌銷售提供了條件。各地歷年來的實踐表明,發展稻田養魚,不僅不會減少糧食產量,還會起到穩定水稻生產的作用,實現了以漁促糧,因此地方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2011年,我縣實行了稻田養魚新模式,糧食播種面積20.4萬畝,比2003年增加30.2%,糧食總產量回升到9.7萬噸,比2003年增長了31.4%。”德清縣農業局副局長張水龍對記者說。

2010年以來,浙江省開展的以穩定糧食生產為主要目的的養魚穩糧增收工程,以建設“養魚穩糧增收基地示范縣”為抓手,大力推進新型稻田養魚模式,既在傳統地區做強做大稻田養魚產業,同時又把這種模式推向平原等糧食主產區。2012年,省財政和省長基金投入600萬元專款,目前全省共有稻田養魚面積32萬畝,主要集中浙西南山區的溫州、麗水,實現了水稻畝產450~500公斤,畝產魚22公斤左右。

從“放水養魚”到“放魚養水”,稻魚相得益彰,互促共生

浙江大學教授陳欣將稻田中的魚稱為“動物工程師”。她告訴記者:“經過對20多個縣的調研顯示:通過稻田養魚,水稻農藥使用量降低了46%,化肥使用量降低了26%,餌料投喂減少了25%。通過對魚的行為進行監控研究,我們發現魚在稻田中做的一系列動作減少了人的很多勞動,比如除草和殺蟲,魚在稻田中來回游動使得雜草無法生長,同時它們撞擊水稻,使得生長在水稻底部的稻飛虱掉到水里被其吃掉,因此稻飛虱的發生大幅減少。”

從“放水養魚”到“放魚養水”,可以說,稻田養魚這種農作制度構建了一個生態、安全的生物環境,使得稻魚相得益彰,互促共生。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完善這個系統,選擇好的品種,建立現代化的種養技術,比如要選擇適合耐低氧、耐淺水的魚類品種,修建田間設施(溝、坑)等。”陳欣說。

“一畝田勝過一畝塘。”姚子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麗水,稻田養魚雖然每畝只有200斤左右,但因其品質好,每斤可賣到20元,池塘養魚每畝可產上千斤,但只能賣到八九元一斤,算下來一畝田的利潤高于一畝池塘。

在德清縣,浙江清溪鱉業有限公司在全縣6個鄉鎮建立了3680畝甲魚養殖基地。

董事長王根連向記者介紹道:“水稻畝產1000斤,不施肥不打藥,不僅產量增加了10%,品質也提高了,每斤可賣到18元;每畝可產甲魚500斤,批發每斤可賣到60元,畝純收益在1萬元以上。”

王根連最早從事水稻育種工作,1992年起開始養甲魚,2008年近千畝的池塘養殖甲魚爆發了毀滅性的疾病,造成千萬元的經濟損失。通過查找原因,王根連發現,多年甲魚養殖后,池塘積累了大量有機質和病菌引發了爆發性病害。于是,“開展稻鱉輪作和稻鱉共生,利用農作物吸收甲魚殘餌和糞便,轉化成優質農產品”的念頭油然而生。2009年開始,他就從鱉-稻、鱉-麥、鱉-油菜輪作起步,開展甲魚塘的種養結合,取得了很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2011年開展了稻鱉共生等“一地多用”試驗,也取得很好的效果。2012年,公司1400畝面積都進行稻鱉共生規模化生產,計劃明年繼續擴大。

在稻鱉共生田的淺水處,記者可以看到甲魚爬過的痕跡,而這樣的稻田幾乎看不見雜草,相當于有專門的人耘田,大大降低了勞動力。

“稻鱉共生在促進水稻生產的同時,很好地解決了水產養殖發展空間問題。”德清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李建應說,“通過種養結合,甲魚和水稻的品質得到大幅提升不說,稻鱉共生區域幾乎沒有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在清溪鱉業,不種水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為種養結合模式已經把水產養殖和水稻種植緊緊捆綁在一起了,而且水稻的投入產出比已經遠遠高于甲魚養殖。”

青田縣龍現村是著名的“中國田魚村”,也是華僑村,該村1500人,在國外的就有800多人。村里500多畝耕地,全部都是稻田養魚,田魚干常常作為禮品被華僑帶到國外。

村民楊民康有稻田養魚20余畝,日子過得很滋潤,他告訴記者:“家里世世代代養魚,以前都是人放天養,現在科學養魚不一樣了,每畝能產魚300多斤,水稻1000斤,田魚干每斤150元,還開辦了農家樂,年收入上百萬。”

“養魚是配角,增收是手段,穩糧是目標。”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俞永躍認為,“傳統稻田養魚解決吃魚難問題,而此次稻田綜合種養目的在于解決增收和穩糧問題。傳統稻田養魚重點在魚的增產增收上做文章,而現在重點在米上做文章,立足米質提升、米價提高,因此糧食是主角,魚是配角。”

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運作成為稻田養魚發展新契機

記者在清溪鱉業稻鱉共生基地采訪時,正趕上導游帶著一撥來自杭州的市民前來參觀,一位市民告訴記者,“聽說這兒的米好,特意過來看看,品嘗一下,再買點回去。”像這樣沖著“清溪”大米和甲魚組團來參觀的游客每天都有。

“稻田養魚靠一家一戶很難推廣,必須要通過龍頭企業、種糧大戶、合作社的帶動,整合起來打品牌,要變生態效益為經濟效益。”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何中央告訴記者。

據何中央介紹,傳統稻田養魚的主體對象是山區的農民和漁民,而新一輪稻田養魚的主體對象已發展到平原地區的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等。現在稻田綜合種養的組織化程度高,連片作業,規模經營,實現了合作化、企業化,產銷一體化。

景寧畬族自治縣副縣長鄭建強告訴記者:“麗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如何做好半水半分田的文章,主要靠創新。要改變以往簡單理念,轉變經營思路,打造品牌,實現‘田米魚的共贏,通過高端生態農產品的品牌經營,實現稻魚價格的大幅提升。”

記者看到,景寧畬族自治縣是純山區,連片集中、超過100畝的水稻田幾乎沒有,也沒有省級糧食功能區,然而就是在這里,農民種稻無需政府動員,依靠自強稻田養魚專業合作社的苗種供應、技術服務、產品回購和二次分配,農民把自家的水稻田維護得很精致,對發家致富充滿了信心。

在紹興縣富盛鎮采訪時,記者看到早稻即將收獲,預計產量可達450公斤以上。當地通過實行“蝦-稻(泥鰍)-蝦”輪作,一作變三作,一畝土地產生了數倍效益。

富盛青蝦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現有社員53戶,覆蓋面積1500余畝。合作社在技術、飼料、采購、苗種上實行“四統一”管理,水稻從育秧到收獲全部交給社會化服務組織。

社長許國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蝦畝產100斤,按均價50元每斤,產值5000元,效益在3500元左右;泥鰍畝產200斤,按均價17.5元每斤,產值3500元,效益2000元左右;早稻畝產900斤,產值1242元,效益800元左右,合計畝效益6300元左右。

“以合作社為基礎的產業化經營方式將是新一輪稻田養魚發展的新契機,特別是龍頭企業通過創建品牌的帶動,社員的共同參加,使山區小塊塊的梯田成為了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大增加了效益,真正實現了漁農結合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李可心認為。

浙江的做法也許給我們以啟示,以發展產業的思路和模式來探索實現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雙豐收的路徑,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通過稻田綜合種養,煥發出水稻的最大價值,讓農民重新審視種糧效益,實現穩糧、增效的“雙贏”。


相關信息
“4:空”種玉米 畝產2200斤

盛夏時節,依安縣依龍鎮德玉村農民張樹林采取“4:空”模式種植的110畝玉米顯得格外乍眼,苗全、苗齊、苗壯、苗大,一個金燦燦的秋天已經展示在人們眼前。歷史上,德玉村農民就以科技意識強、種田水平高而遠近聞名,上個世紀90年代,曾經首創大壟雙行覆膜玉米栽培技術,在全省推廣開來,有5位農民因種植玉米產量高榮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獎、全省玉米種植能手和省勞動模范稱號。今年46歲的張樹林,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玉米高產攻關。去年,因65畝玉米獲得平均畝產1050公斤的好收成,榮獲黑龍江省某種子有限公司科技骨干獎。經過8年探索,反復對比,張樹林于2011年成功地創造了“4:空”玉米通透栽培模式,即:種4壟空1壟,

雷德軍:大棚里面種出“致富菜”

“澆這一遍水,再過十天左右菜就能出棚了!”日前,雷德軍站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看著長勢喜人的芹菜,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雷德軍是定陶縣孟海鎮雷樓村人,今年49歲,已種了七八年的大棚蔬菜。“第一年,因為經驗不足,辛辛苦苦一年下來,一算賬反倒賠了!”不過雷德軍沒有氣餒,而是越挫越勇,“我當時就想,別人搞大棚掙錢,我咋就賠錢呢?思來想去,還是技術不過關啊!”痛定思痛,他系統地學習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后,第二年又搭起了新棚。“第二年,趕上一個好年景,一棚菜就掙了5000多塊錢。”嘗到了甜頭的雷德軍干勁更大了。兩年之后,雷德軍擴大了種植規模,在一個中型棚的基礎上又搭建了一個大型棚。慢慢地,雷德軍發現種植大棚

觀賞魚帶動河北省永年縣農民巧致富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東大慈是一個傳統的水產養殖專業村,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發鹽堿地發展水產養殖以來,該村水產養殖幾經曲折,幾度輝煌,池塘精養曾創畝產2噸草魚的高產紀錄。近年來,由于集約化精養高產需大量投餌、頻繁用藥、使水域生態環境惡化,致使常規魚養殖風險加大;而且魚種、飼料、等價格上漲,致使養殖成本增加,加上大眾化水產品市場價格長期處于低位,造成大眾商品魚養殖增產不增收,養殖效益低下。為改變這種養殖窘境,該村養殖戶暴成會、弓兆鋒、宋社旗等3戶漁民經多方考察,認定觀賞魚是一個省水、省料、投資少、管理簡單、市場前景好的養殖品種,于2003年南下安陽、北上天津等地,引進金魚、錦鯉、紅鯽等10萬尾魚

廣西“蛇老大”:養蛇其實很容易

“滑鼠蛇是無毒蛇,母蛇每公斤可以賣到800-1000塊,這么一條蛇,市場價要近4000塊呢!”羅立協從蛇窩里抓出一條長2米多的滑鼠蛇,向來學藝的徒弟們展示著他的蛇寶貝。羅立協是廣西南寧市江南區同樂村里的“蛇老大”,徒弟們都親切的稱呼他為“羅師傅”。羅師傅從2000年起經朋友介紹開始養蛇,到現在已經12年了。如今,羅師傅在同樂村里有4棟“蛇舍”,一共養了近20000條蛇。“以前在家種地,掙不了幾個錢。現在一年掙個百八十萬都不是問題。”羅師傅現在養了滑鼠蛇、大王蛇、眼鏡蛇3個品種的蛇。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般一條蛇長到2公斤左右即可上市,成熟期約1年,現在公滑鼠蛇的單價是每公斤320到340元

高長河:魚蝦蟹混養致富養殖經驗

江蘇寶應縣廣洋湖鎮橋頭村養殖戶高長河2011年實行魚蝦蟹混養,養殖面積12畝。今年春季共放養了120只/公斤的扣蟹6000只,幼蝦苗140公斤,鰱鳙魚苗150公斤,投喂顆粒飼料、雜魚、小麥、玉米、螺螄等3萬元,合計總投入4萬元,年底產成蟹475公斤,青蝦560公斤,實現產值8萬元,純利4萬元,畝效益3333元,現將其養殖經驗介紹如下。一、清塘消毒1月份池塘水位控制在10厘米左右,每畝用100公斤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消毒。1周后抽干池水,曝曬池底15天左右,待池底略干時及時整修池塘、池埂等,填平坑洼處,修補池埂。二、苗種放養清塘后放養扣蟹、魚苗,扣蟹、魚苗入池前先用3%~5%的食鹽水浸泡消毒,



  
  “稻魚共生”不單是我們祖輩創造出來的生產模式,更是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農耕文化。“稻魚共生系統”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對傳統農業文化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我們利用這次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契機,站在新的起點,邁向新的征程,舉全縣之力,開拓創新、攻堅克難,進一步促進稻田養魚產業全面提升、稻魚文化的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進一步促進休閑觀光農業產業的發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時事地理 稻田養魚,稻魚共生
【農業模式】綠色農業新模式—— 稻魚共生
田魚是什么魚?和鯉魚的區別是什么?
農業遺產的啟示(3)青田稻魚共生的科技秘密(上)
稻田養魚模式應用特點及思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古田县| 卢氏县| 绥德县| 玉山县| 保德县| 易门县| 巨野县| 望都县| 扬中市| 甘肃省| 邵东县| 临洮县| 电白县| 新绛县| 柘城县| 蓝山县| 且末县| 永康市| 安阳县| 盐源县| 九寨沟县| 乌什县| 长武县| 体育| 通许县| 南阳市| 宁安市| 大竹县| 同江市| 垫江县| 天等县| 泉州市| 内丘县| 呼和浩特市| 石家庄市| 九龙县| 贡山| 内江市| 博客|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