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農業特性的社會學思考

來源:農業社會學
編輯:學長


摘要:從自然科學角度看,農業具有的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三個特點,決定了農戶經營是最適合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經濟學的外部性理論,指出農業具有產品貢獻、就業貢獻、社會安全保障和休閑等功能。農業的外部性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明僅僅從經濟學的角度認識農業已經受到限制。社會學從產業結構和農業功能的角度理解農業,認為其更多地體現為公共產品性。原因在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具有其它產業所不具備的四個特性:農業產品的提供具有社會性;農業具有多功能性;農業產品消費的必須性和非排他性。這就決定了國家對農業負有支持和保護的責任。

關鍵詞:農業;農業外部性;農業公共產品性;




研究農業的特性是農村社會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發展政策的重要依據。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農業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自然科學和農業經濟學層面,社會學對農業特性的研究基本上處在空白狀態。這就使得一系列農業以及農村發展政策的制定由于缺乏社會學的依據而出現了種種偏差甚至走入誤區。本文在農業學科以及農業經濟學對農業認識的基礎上,從社會學的視角重新審視農業、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產品的特點,揭示農業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功能,對科學認識農業提供新的思路。

一、農業的自然特性及農業經營方式的思考

自然科學對農業的定義被人們廣泛接受,“農業是人類通過社會生產勞動,利用自然環境提供的條件,促進和控制生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來取得人類社會所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這個定義告訴我們農業生產受兩個規律的制約,一是自然環境變化和分布規律,二是生物的生命規律。這兩個規律決定了農業生產具有四個特性:地域性、不穩定性、季節性和周期性。

首先,農業生產的勞動對象是生命有機體,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有自己的生活規律,如地理分布、生長、發育、繁殖、死亡等。生物的季節性、周期性現象與環境條件的季節性、周期性現象有著密切聯系。生物的空間分布受環境條件的控制,不同地理位置所處的環境條件不同,使農業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環境具有變動的特點,一些災害性環境變化(如冰雹、臺風、干旱、洪水等)使農業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和風險性。

其次,農業生產是在土地上進行的,土地是動植物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和基礎。由于土地是具有地域性的生產資料,特點是不能被移動,其使用價值同光、熱、水、氣和其它自然要素相互結合的形式有關。土地生產力在空間范圍內和時間過程中有很大的差異和變化。

其三,農業生產最主要的能源是太陽能。太陽輻射能的數量在空間范圍內和時間過程中均存在差異和變化。這種差異和變化,既影響生物生長狀況,也影響農業生產的時空分布。

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才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農業文明。土地不能被移動才有了村落和鄉村文化;農業的風險性是形成農民保守心理的主要原因,也是政府對農業負有支持和保護責任的原因之一;農業的季節性和周期性決定了農民勞作的節奏和勞作時間分布的不均衡。也正是這些原因才有了農民獨特的行為方式和農業的組織形式。其他內容暫且不論,這里只對農業生產特點與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做些論述。我們知道,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主要有農戶經營、集體統一經營、合作經營等三種形式。究竟哪一種組織形式最適合農業生產,不是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是由生產勞動特點所決定的?為什么人民公社集體經營最后導致失敗?而農戶經營獲得了巨大成功?這是我們社會學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近幾年農民增收出現困難,有人便懷疑農戶經營的適應性問題,主張農業的集體化經營或所謂規模經營。其實,我們從人民公社的失敗和農戶承包經營成功的事實中可以得到答案。


人民公社制度始于1958年,1984年徹底終結,歷時27年。它發生在世界上一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由一個最龐大的政黨所領導,其目標是將人類最美好的理想變為現實,但卻以失敗而告終。在總結人民公社失敗原因時人們列舉了一系列的理由,諸如分配方式、成員權利、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工業化和城鎮化背景等。其實人民公社制度的失敗主要在于它違背了以下規律:一是違背了農業生產規律。前面提到,農業生產是利用動植物的生命機能生產產品的過程,農業生產首先受地域,環境的影響,不同氣候、地形、土壤、水利等條件具有不同的生產內容和特點;其次,農業活動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決定了農業活動一年四季工作內容和緊張程度不同;其三,農業具有較長的生產周期和不可逆性。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農業勞動內容的靈活性和決策的隨機性,農業勞動時間與農業生產時間不是對應的,農業生產不需要農民時刻勞作。農民的勞動成果只有到收獲后才能體現,何況勞動成果的大小與農民在土地上付出的勞動量不一定成正比。人民公社工廠化的組織形式的失敗,是因為農業生產本質上就不具有類似工廠這種組織中作業的性質和可能。

二是割裂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法國社會學家孟德拉斯曾指出,“所有的農業文明都賦予土地一種崇高的價值,從不把土地視為一種類似其他物品的財產”。在長期的農耕文化影響下,中國農民形成了深厚的土地情結,他們認為自己絕對地擁有土地,否則,對不屬于自己的土地就不會投入情感。土地的集體化不僅剝奪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也剝奪了經營權,甚至沒有自主勞動的權利。這種制度的直接后果是農業經濟的長期發展停滯,農產品供應全面短缺,幾乎一切農產品都憑票證供應。這是對農業特性認識的錯誤導致的災難性后果。

人民公社制度的終結與包產到戶的成功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農戶經營是最適宜的農業經營方式之一,這是由農業生產特點和農戶特點共同決定的。由于家庭是以血緣為紐帶形成的長期共處、相互依賴的生產與生活單位,家庭成員間表現出的勞動的主動性、自覺性和有效的自然分工,使農業生產經營過程最大限度節約生產成本。這一特性,決定它是適合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形式。農戶經營以其靈活性和內部分工的協調性使其生產方式不僅適合傳統農業,也同樣適合現代農業,農戶有接納任何先進農業科技的潛力和機制。人們憑著良好愿望,簡單地認為集體化的大生產才能走向共同富裕,結果換來的是共同的貧窮。其實大生產與小生產的區別并不在于單位生產規模的大小,而在于社會化程度的高低。縱觀發達國家農業組織發展的成功歷程,我們可以清晰看到無一例外地遵循了家庭經營的原則,走了一條從農戶經營到家庭農場經營的發展軌跡。

二、農業的外部性與農民利益的思考


“外部性(externality)”最早由著名的經濟學家馬歇爾在1919年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后來由他的弟子英國經濟學家庇古在全面接受馬歇爾的經濟學概念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外部性”理論具體指的是一個經濟當事人的行為影響他人的福利,這種影響并沒有通過貨幣形式或市場機制表現出來,而在微觀經濟學的假設中,這種單個經濟單位從其經濟行為中產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被看成等于該行為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和社會利益,即是單個消費者或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對社會上其他人的福利沒有影響。在實際情況中,當私人的收益與社會收益、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不一致時,兩種成本之差即構成外部性。外部性分為“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農業的外部經濟性表現在多個方面,除提供食物與纖維以保障食物安全以外,還在促進經濟發展、保護環境、維持農村社區生存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因此農業是多元價值產業,而農村是多種功能發揮的空間。農業的外部性主要體現為農業的多功能性。


農業的多功能性問題首先在日本提出。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提出日本文化與水稻種植密切相關,保持日本水稻生產也就保護了日本的“稻米文化”。日本于1999年頒布《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提出了食品穩定供應、農業多功能、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振興的四個理念和農產品自給率目標。日本政府認為,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可以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農業的地位,有助于喚起國民對本國農業的熱情。對日本而言,如果僅僅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考慮問題,完全可以放棄農業,以換取經濟總量的增長。但如果從多功能性的角度來考慮,就應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因為農業不僅能確保糧食的穩定供應,而且能帶來社會、生態、文化等方面多種效用。

日本東京都、大阪府及農林水產省曾對此向民眾進行過大型問卷調查。東京都的調查結果顯示:除生產功能外,85.4%市民認為農業還具有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65.5%市民認為農業具有綠化城市空間的功能;65.1%的市民認為農業具有形成城市景觀的功能;50.8%市民認為農業具有防災抗災的功能;45.5%的市民認為農業具有休閑娛樂的功能。同樣的調查問卷,76.3%的大阪府市民認為都市農業既美化了環境,又凈化了空氣;53.0%的市民認為農業為市民提供了安全、新鮮、優質的鮮活農產品;29.7%的市民認為有了農業,才能實現人和自然和諧生存與發展;15.8%的市民則贊同農業具有防災抗災的功能。日本農林水產省的另一項調查數據進一步說明了農業的多功能性在日本已深入人心:75.2%市民認為只有有了農業,才能使人們深切地感受到四季的變換;68.5%的市民認為農業創造了綠色,農業已是城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農業多功能性”這一新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和認識農業這一古老產業,從而在新的理論基礎上制定農業發展戰略,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的外部經濟性和農業多功能性理論給我們社會學一個重要的啟示:研究提高農民收入和保護農民利益的措施不能局限在農業內部和靠市場機制來實現。為什么我們制定的諸多農民增收措施難以在實踐中奏效,原因在于農民的農業生產成果不能通過貨幣形式或市場機制來實現,而是外溢為社會效益。為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國家通過農業補貼來保護農民利益和促進農業的發展,尤其是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采取的旨在保護農民利益和發展農業的重要政策。一國對農業補貼的方式基本上分為三種:直接補貼、投入補貼以及產出補貼。

直接補貼,是政府直接將補貼款項支付給農民。直接補貼不通過市場傳遞,其效果是能夠直接增加農民的收入。當農業補貼政策的目標僅僅在于增加農民收入,或者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還要限制農產品生產時,這是一種有效的形式。在美國、法國、荷蘭等國家,為了穩定農業產量,保護環境,保證供應,還對休耕等方面給予補貼。

投入補貼可分為降低內部成本的直接投入補助和降低外部成本的間接投入支持。前者如農用生產資料價格補貼、貸款貼息補貼、小型農田水利以及水土保持補助等。這種補貼方式降低了農業投入物的成本,因而能鼓勵農民多購買和使用化肥等投入物,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后者包括政府強化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農業科技投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投入、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投入以及資助農村居民教育培訓的投入等。這些投入支持改善了農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交通、通信、水利、科教、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條件,降低了農業生產經營的外部成本,有利于農業的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產出補貼,即對農業產出的補貼。其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農產品價格補貼,即政府以高于市場水平的價格從農民手中采購農產品,政府的采購價格與市場均衡價格的差額,就構成了產出補貼。產出補貼兼有提高農民收入和增加農產品產量的雙重功效。

鑒于以上三個方面,發達國家依靠工業化進程所積累起來的雄厚財力,對本國農業實行了從農業基礎設施、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到出口的全面補貼。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對農業的補貼也大幅度地增加。通過補貼,一方面增強了農業的基礎地位,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和其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將農產品的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隔離,使國內農產品價格穩中有升,既解決了國內農產品過剩問題,又保障了農業生產者的利益。上個世紀的70年代末,日本針對農業基礎設施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以及建設的投資大、見效慢等特點,對農田基本建設項目實行補貼,補貼額占農田基本建設投資總量的90%;對農戶購買大型農業機械和設備的補貼占買價的50%。在國內農產品價格補貼方面,美國政府用于國內農產品價格補貼數額巨大,價格補貼占農場主純收入的10%~30%,最高年份達117.1%。發達國家為解決國內農產品生產過剩問題,對出口農產品給予大量的價格補貼以便順利出口。美國長期實施農產品出口補貼計劃,每年補貼額至少10億美元,多則達100多億美元,用于支持糧食、植物油、飼養動物等出口。此外,由于農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災害風險所造成的損失不僅范圍廣,而且難以挽回。為保障農業生產者的利益,當災害發生導致農業嚴重損失時,發達國家政府都要給予農民財政補貼。美國《特別災害援助法》規定,如果遇到大范圍的嚴重災害時,所有遭災農場主都可得到政府的緊急災害救助。因自然災害導致不能播種或播種后嚴重減產的生產者,可得到聯邦政府10萬美元內的災害補貼。

發達國家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和對農民利益的保護措施,從一個側面說明不能簡單地把農業推向市場,市場化只是農業運作的手段,要保證農業的健康發展,政府必須保護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農業的外部經濟性和農業的多功能性原理揭示了農業的弱質性和農民靠農業增收的困難性之所在,這也是為什么“規模經營”、“科技致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以成為農民致富普遍有效措施的原因所在。

三、農業的準公共產品性與政府責任的思考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農業的作用就是生產食品和工業原料,只著眼于以各種技術和手段實現農業的經濟功能。事實上,作為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的作用遠不止于此。對于農村社會及整個國家來說,農業還具有不可忽視的政治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農業的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產品特性,市場無法體現其完整價值。根據公共產品的定義,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分析農業及其產品表現出的準公共產品性特點。

(一)農業產品消費的必需性
飲食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吃飯,也不可能通過任何手段來獨占糧食,不讓別人消費它。如果這一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往往演變為社會的動蕩。歷次的改朝換代大多是因遇天災,農民顆粒無收,而官府依然橫征暴斂,民不聊生,最終導致農民揭竿而起。所以農業不能滿足人們基本需求是社會動亂的重要原因。在漫長的農業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是通過人口的高死亡率或戰爭來爭奪或占有食物。以致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公平現象。而在今天文明社會,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平等的。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為這種平等提供了生產力的保障,社會對農產品消費的干預機制為這種平等消費權利提供了制度保障。這是農業產品不同于其他任何產品的一個特性。

(二)農產品消費具有非競爭性
農產品消費具有非競爭性是指人們對農產品的獲得不需要通過競爭的方式,也就是說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在此不起作用,存在著市場失靈。一個人無法通過抬高價格而使另一個人的消費數量減少。農產品是人類生活的每日必需品,在一定時期內人們對于農產品的消費量基本上是穩定的,因此即使人們的收入增加或農產品價格降低,或者收入減少而農產品價格上漲,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量也基本保持一致,即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價格彈性及收入彈性)小。由于農產品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都很低,當農產品過剩時,通過農產品價格調整難以增加市場的消費量。同時,由于農產品的供給彈性小,要在短期內通過生產增加或減少農產品供應量也是難以實現的。因此,靠市場對農產品供需調節是不起作用的。

(三)農業產品的提供具有社會性
從歷史上看,發展農業是歷朝歷代的立國之本,甚至上升到無農不穩、壓倒一切的政治高度。積極興建倉儲設施,千方百計籌糧以應對災害甚至成為國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提供農產品的農業,就其生產單位來說屬于不同的利益主體,要參與市場競爭,具有明顯的排他性。但這只是問題的表象,就總體而言,農業的生產能力是一定的,農產品的供應深層次上表現為社會性而非個人性。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農產品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樣“物以稀為貴”,當食品供不應求時,國家會采取進口、調撥、限制消費、控制價格等措施,以此來保障人們的基本需求。二是當農業產品供過于求時,農業生產單位也不能像經營其他產品那樣靠薄利多銷獲得利潤。從某種意義上看,農業產品的價格并不反映其價值,這也是形成“剪刀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樣,為了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政府通常要對因生產過剩而導致損失的農業生產單位進行補貼。正是這樣的原因,農業產品的提供本質上是政府行為,因此具有社會性。

(四)農業具有明顯的社會效應
農業不只是“作為產業的農業,作為商品的農產品”,而是具有經濟功能、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等有機結合的綜合多功能性的人類活動。農業的經濟功能體現在為人們提供質優、廉價、多樣的食品保障以及為其他部門提供原材料。農業的生態功能是指對國土和生活環境的保護,如水資源涵養、土壤保護、凈化水質和空氣質量、提供自然景觀和避難場所、循環利用能源和資源等。農業的社會功能是指農業的生活或社會文化功能,如增加就業,減輕社會就業壓力;消除社會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保持社會的創造性、多樣性、穩定性和永續性;提供社會交流和身心娛樂的休閑空間,感受勞動的創造性,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以及人性回歸的體驗。正是基于農業價值的綜合多元性,日本學者祖田修將農業定義為:“通過保護和活用地域資源,管理和培育有利于人類的生物來實現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生活價值的均衡與和諧的人類的目的性社會活動。”人類對農業價值的多元化和綜合性的認識成為農業的公共產品性質理論的重要基礎。


因為農業產業的公共產品屬性,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就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問題,也就是說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并不總是呈正相關關系。“增產不增收”,“谷賤傷農”是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要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使農民的收益也得到提高,政府的責任一方面在于減少農民,另一方面在于支持農業。就目前我國農業的經營體制而言,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政府支持農業的重要職責。所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主要是指與農業相關的經濟、社會組織為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給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提供各種服務所構成的組織體系。世界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都有著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撐著這些國家的高效率、高檔次、商品化大農業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在推動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尤為重要,這是由我國農業特點所決定的。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現代農業的實現依賴于農業人口的減少,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產業化。但中國的現實是不可能在短期內通過簡單的土地歸并來實現規模經營的。即使轉移出去的人口也不會輕易放棄土地。由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婦女和老人成為農村勞動力主體。據在河北的一項調查,在農村中婦女和60歲以上的老年勞動力數占了農業勞動力的53%,他們不僅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質也較低。這種情況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就成為中國農業專業化、產業化的唯一選擇。

建立和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是克服農戶分散經營局限性的重要措施。傳統的自給型農業是封閉的,產前所需的生產資料,產后的農產品銷售以及產中的生產過程,基本上依賴農業生產者個人完成。而現代農業是開放的,專業化、標準化、技術和設施的現代化,都依靠越來越細的社會分工提供服務才能得以進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可以替代農戶的部分生產經營活動,使農戶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經營管理或轉移就業方面,具體說迫切需要政府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包括品種鑒定與推廣、植物病蟲與動物病害的預測與防治、新技術的示范與推廣、農業生態保護等。據2000年統計,全國種植業、畜牧獸醫、水產、農機化、經營管理五個系統,共有推廣機構21.3萬個,其中縣級2.2萬個,鄉級約18萬個;有農技推廣人員127萬人,鄉鎮農業五站國家在編人員61.8萬人。但這個體系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推廣人員數量多,但專業素質較差;經費嚴重不足,開展工作困難;管理體制不順,職能難以發揮。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復雜,但是對農業性質認識不清是其重要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認為科技可以使農民增收,由農民購買農業科技成果和服務理所當然,也成為把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推向市場的理由。盡管后來有了《農業法》和《農業技術推廣法》,由于沒有把農業放在公共產品的地位,農業推廣人員往往成為機構減員、經費短缺的受害者,導致基層推廣體系“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許多地區農技推廣組織已名存實亡,個別地區甚至名已不存。由政府投入,把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作為公益事業來建設,形成高效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保障。

第二,扶持農業生產服務組織建設。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社會勞動的分工與協作,農業內部勞動分工越來越細,從而形成一個包括從農用物資的生產和供應到農產品銷售各個環節的有機服務體系。完善發達的社會化農業生產服務組織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之一。生產領域的農業服務包括農業生產資料的供給;農業機械化耕種、收割;病蟲的防治;水利與灌溉服務;收購、運輸、加工、包裝、銷售服務;也包括農業生產所需要的金融服務。

在發達國家,農業生產服務體系主要是由農民合作組織完成,合作組織有專業化的,也有綜合的;有社區性的,也有跨地區的。他們作為農民自己的組織為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提供服務。近些年,我國農民合作組織獲得了較快發展,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僅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就達15萬多個,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成員2363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9.8%;帶動非成員農戶3245萬戶,占農戶總數的13.5%;兩類農戶合計占農戶總數的23.3%。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10月31日審議通過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賦予了15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法人地位。但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存在四個方面問題迫切需要解決。首先,運行不規范,缺乏規范的章程和運作機制,彼此之間的合作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其次,社會支持不夠,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給予金融、財政扶持的長效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貸款難的矛盾依然存在。其三,合作經濟組織的經濟實力、經營規模、管理水平、技術能力、運輸手段、交易方式以及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等,都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其四,農民的合作意識還很薄弱,加之合作化運動嘗試的失敗給人們留下痛苦的印記,一些人仍存在著“恐合”心理。

針對這些問題,開展對農民的合作知識普及教育,強化農民的合作意識是十分必要的。依國際通行的合作原則,建立規范意義上的合作組織對規范合作社行為具有重要意義。政府的干預和扶持(如政府在規劃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整體的架構時,保證合作組織服務系統的獨特優勢,為合作組織減免稅額、無償提供科技、教育服務、扶持新建合作組織等)是中國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必要條件。

第三,加速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在市場化農業發展過程中,生產、市場、科技等信息決定了資源配置方向、規模和速度。農業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和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包括信息收集、加工、處理、傳輸和發布,使之及時、準確地傳達到用戶手中,幫助農業生產者、經營者和管理者適應變化多端的市場,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管理、營銷的順利進行。我國農業信息服務內容在全面、準確、及時、有效性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信息采集指標體系不健全,信息采集方法不夠科學,采集制度不夠嚴格,信息采集的準確性不足,數據庫建設、信息處理技術手段落后,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不足,因此,降低了信息的使用價值,造成信息資源的浪費。在信息發布方面存在信息發布的渠道少而單一的問題,沒有形成嚴格的發布制度,缺少以各級農業行政部門為主的具有權威性的信息發布渠道。

在發達國家,政府通過政策支持、組織以及法律法規的制定保障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并且是作為公共事業來體現的。如美國政府每年撥款15億美元建設農業信息網絡,建成世界最大的農業計算機網絡系統AGNET,覆蓋美國國內的46個州、加拿大的6個省和美加以外的7個國家,連通美國農業部、15個州的農業署、36所大學和大量的農業企業。農民通過家中的電話、電視或計算機,便可共享網絡中的信息資源。

第四,強化農業保險體系建設。世界上約有40多個國家推行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和應對機制,保險在分散農業風險、補償農業損失、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農民收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農業風險的相對集中性,風險損失的相對嚴重性,風險承擔者的分散性,風險的明顯區域性等特點,使得許多國家采用了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方法,即國家通過設計合理的運行機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使國家、保險企業和農民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在開展農業保險的過程中相互協調。國家通過支持保險公司開辦農業保險,來實現發展農業以穩定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社會目標。

農業保險作為農業綜合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農業生產、防災、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風險管理和市場化運作,可以提升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和提高處置災害或疫情的能力。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建立政策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農業保險制度,是提高國際競爭實力的重要途徑。農業保險是被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國家支持農業的“綠箱措施”,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國家支持農業、工業反哺農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

農業作為公共產品性質所體現的非競爭性特征表明了社會對于農產品是不可或缺的;而農產品消費的非排他性特征則表明了僅靠市場機制遠遠無法提供最優配置。在這樣處境下,政府機制的介入就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這里的政府介入,不是表現在消費領域的配給制,而是表現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公共服務和支持。需要強調的是,國家作為公共產品支持農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力和保護農民的基本利益。因此一方面要通過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較高的農業生產能力,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為了防止生產過剩導致的農民利益受損,這種生產能力往往是以潛在的方式存在的,即所謂的變“藏糧于倉”為“藏糧于地”。只有理解了農業的公共產品性,才能科學認識建立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政府的責任,也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提供了理論依據。

注: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內容僅做學術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權等行為,請先與微信號xuezhang820聯系刪除,萬分感謝!


免費領取

    

5年以來《社會》、《社會學研究》最高被引前100強論文

共200篇

掃描二維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歐洲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啟示
[2010年18期]農業形態轉軌變型時期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考 | 湖南農村網
德國農業和農村發展道路的啟示
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大咖分享|農業遭遇5大陷阱,中國農業可能真的生病了
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倍增計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鸭山市| 望奎县| 萨嘎县| 准格尔旗| 巴塘县| 东阿县| 徐州市| 无为县| 金堂县| 饶阳县| 南开区| 宿州市| 云梦县| 洱源县| 大名县| 牡丹江市| 固镇县| 阳泉市| 金华市| 株洲县| 锦屏县| 尼玛县| 海口市| 纳雍县| 丹寨县| 合山市| 鹤岗市| 密山市| 南宫市| 镇坪县| 日喀则市| 象州县| 南昌市| 临海市| 余姚市| 民勤县| 肃南| 昭苏县| 永德县| 芦山县| 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