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拿魚又叫金槍魚 和鮪魚。 香港人起初用其英語的發音讀做吞拿魚而一直沿用至今。
說起吞拿魚,很多人會想到刺身的食法,其實,就像三文魚、吞拿魚這些我們經常都在日本料理菜單上看到的名稱,到底有多少人會真正去思考一下,它們的樣子是怎樣的、生存環境是怎樣的呢?
金槍魚多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中部與大西洋中部;我國東海、南海也有分布。捕撈金槍魚的產業主要是在日本、美國、菲律賓、西班牙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鮪魚有八個品種,多數品種體積巨大,最大的體長達4.5米,重達600至700公斤,而最小的品種只有3公斤重。常食用的品種主要有藍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黃鰭金槍魚、長鰭金槍魚、鰹魚。
(從上往下分別是:大眼金槍魚,藍鰭金槍魚,黃鰭金槍魚,長鰭金槍魚)
藍鰭吞拿魚,有“吞拿魚之王”的大名,每年的7-12月是最肥美的季節。在日本每年一度的吞拿魚拍賣會上,一條藍鰭吞拿魚,拍出過百萬美元已經不是新奇事了。以藍鰭吞拿魚的腹部制成的魚生壽司,被日式老饕們視作人間珍味。
藍鰭吞拿魚的體型更加飽滿,肚腩位更是肥嘟嘟,那正是最受香港人追捧的“拖羅(Toro)”。
拖羅又有大拖羅及中拖羅之分,前者指吞拿魚之前腹,占魚腩肉的1/3,以整條魚比例計算,只有1/10,最為矜貴。大拖羅的油脂如雪花般密布,口感像雪糕一樣入口即融,不過也由于它油分太高,有些人會覺得太膩口。因此對于初嘗藍鰭拖羅的人來說,中拖羅就是不錯的選擇,色澤是深粉紅,脂肪沒大拖羅那般豐盈,但照樣油香四溢,肉較有質感。
金槍魚是唯一能夠長距離快速游泳的大型魚類,能在60天內橫渡大西洋,被稱為“沒有國界的魚類”。
絕大多數魚類是冷血的,而金槍魚卻是熱血的,這與它保持不間斷高速游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由于金槍魚必須保持快速游動,加上只在海域深處活動,因此肉質柔嫩鮮美,且不受環境污染,是現代人不可多得的健康美食。
金槍魚肉低脂肪、低熱量,并且含有優質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12,能夠強化肝臟功能,有效降低膽固醇并且預防貧血。
日本人喜歡把金槍魚切成生魚片或制成壽司,歐洲及美國人則常將其制成罐頭,用以做沙拉、三明治等。臺灣人則是善用鮪魚各個部位制做菜肴。
除了金槍魚刺身之外,金槍魚披薩、金槍魚火腿三明治、金槍魚沙拉、金槍魚番茄意面都是廣受大眾喜歡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