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陵生
人類最早馴化成功的野生動物是狗,然后是綿羊和山羊。接下來,馴化動物的閘門打開:在過去的3萬年里,人類馴化了各種各樣的動物,包括豬、牛、貓、馬,一些鳥類和其他動物,這些馴化動物分別用于人類的食物、打獵、運輸、材料、控制害蟲和作為寵物等。但有科學家提出,在人類馴化這些動物之前,人類首先馴化了自身。
達爾文甚至是亞里士多德都曾提出過人類自我馴化的想法,但都只是一種推測和設想。而現在,有科學家首次通過基因比較發現,我們和尼安德特人的關系,也許真的可能就像人類馴化出的犬類動物和它們的祖先——野生狼群的關系一樣,即現代人類如同犬類動物,而尼安德特人猶如野生狼群。這一理論解釋了一些長期未解的謎團,比如:為什么我們的大腦比石器時代的祖先更???而且有人認為,這一理論或許是理解人類進化中的某些謎團的最好的方法。
關于野生動物馴化的一個重要發現,來自于1959年蘇聯西伯利亞的科學家德米特里·貝爾亞耶夫的一項令人矚目的實驗。貝爾亞耶夫嘗試再現狗的馴化,不過他用的是狐貍而非狼。貝爾亞耶夫從愛沙尼亞一個毛皮農場弄來了一群野性尚存的狐貍來飼養。每下一窩小狐貍,他都會從中選擇出最有合作精神的后代讓它們交配繁衍。漸漸地,這些狐貍表現得越來越像人類飼養的寵物,而且不僅僅是它們的行為發生了改變,它們與野生狐貍的外觀也越來越不一樣。經過10代的繁衍,狐貍的皮毛上開始出現一些白色斑塊。再經過幾代之后,它們的耳朵也變得越來越松弛下垂。最終,雄性狐貍的頭骨萎縮變小,與雌性狐貍的頭骨越來越相像。
這些正是貝爾亞耶夫要尋找的馴化動物的特質。他注意到,經過馴化的狐貍的這些特征與許多家養哺乳動物非常相似。雖然家養動物的大部分都沒有進行過選擇性繁殖,但它們在逐漸適應與人類一起的生活過程中,都會出現這些類似的變化。例如,兔子、狗和豬的皮毛,通常都有白色斑塊和耷拉的耳朵;它們的大腦通常也比野生的同類要小。研究人員多年來還收集了馴化動物身體特征變化的更多細微之處,如牙齒更小、鼻毛更短等。所有這些變化特征歸結在一起被稱為“馴化綜合征”。
許多生物都攜帶有“馴化綜合征”的某些方面,其中也包括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一人類。相對于人類近親尼安德特人,我們的臉相對較短,牙齒相對較小,并且沒有突出的眉脊,這些特征曾讓許多進化生物學家感到困惑不解。
和許多馴化物種一樣,年輕的人類也在與同伴互相學習的過程中發生著重大的改變,這種變化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發生的。20世紀早期,人們注意到了人類和馴化動物之間的一些相似之處,但之后再沒有后續跟進的研究。這種觀點可能有點難以被接受,畢竟沒有人能輕易接受自己是被馴化的。在貝爾亞耶夫公開了他的實驗之后,一些進化生物學家才開始考慮到這種可能性:現代人類可能是已經滅絕的人類近親和人類祖先的馴化版。
直到不久前,進化生物學家都一直不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馴化與一系列的身體特征變化相關。一開始,許多生物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巧合。到了21世紀初,有科學家提出,甲狀腺可能參與了這種變化。但這個想法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證明。
到2014年,終于有了新的進展。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究后發現:所有影響馴化綜合征的細胞都來源于發育中的胚胎的一小部分細胞——“神經嵴細胞”。當胚胎在子宮中發育,并最終形成一個胎兒時,神經嵴細胞被傳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形成不同的組織,包括耳軟骨、形成牙齒的象牙質,以及產生皮膚色素的黑素細胞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恐懼和壓力中起關鍵作用的腎上腺也是由神經嵴細胞發育而來。研究人員勾勒出了一個簡單的圖景:在馴化某些動物(比如豬)的最初階段,我們的祖先一開始會選擇那些不那么怕人,并且不太具有攻擊性的個體,以讓馴化動物在圈養環境下更容易繁殖。馴化者會選擇不太活躍、腎上腺較小的個體,這一特征反過來又與不太活躍的神經嵴細胞相關,而來自這些細胞的軟骨和其他身體組織的變化,只是一種在不經意間產生的附帶的變化。最為關鍵的是,許多與神經嵴相關的基因都會隨著馴化而發生改變,馴化物種便擁有了一些野生同類中完全沒有的基因。
這個如今被稱為“神經嵴細胞”的假說很快就贏得了許多支持者。因為在這個理論被提出之前,人類自我馴化的想法很難得到驗證。但采用基因來解釋這一想法,那就有可能尋找出一些有說服力的證據。
研究人員對現代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間的基因差異進行研究分析后發現:通過自然選擇過程產生的這些基因差異,最終會導致人類的各個分支在進化道路上分道揚鑣:有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的在生存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進化成為今天這樣擁有無上智慧的現代人類。科學家發現,馴化動物出現的許多差異都明顯與神經嵴有關,更重要的是,在一些己知的馴養物種中,神經嵴基因與它們野生同類的神經嵴基因不同。換句話說,將現代人類與尼安德特人區分開來的一些基因差異,和將狗與狼、將歐洲野牛與歐洲牛區別開來的基因差異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人類進化早期的某個階段,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經歷了與人類馴養的動物相同的馴化過程。
當然,在人類和狗、牛等馴化動物之間,還有一個關鍵的區別:大多數家養動物都是被另外一種動物—一人類所馴化的,那么,馴化人類的又是誰昵?
答案是進化本身。科學家曾對那些被培育成不那么具有攻擊性的家畜動物(比如馬、豬和俄羅斯狐貍)與那些自然進化的動物進行了比較。例如,一些人認為,狗是部分自我馴化的。有些狼天生更大膽,但又不那么具有攻擊性,它們會慢慢地接近人類定居點,在那里尋覓人類的剩飯剩菜。這些主動接近人類的狼,便具有被馴化的優勢,某種意義上它們在尋求自我馴化。當然,它們要等到人類有選擇性地對它們進行培育,才最終完成從狼到狗的馴化。
同理,較少好斗性、較多合作性,可能也是早期人類的自我馴化優勢。擁有這些特征的人類更有機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繁殖下來。另外,變得較少好斗性,更愿意與他人合作的一些人,是因為他們有較大的體形和大腦,具有這些特征的個體通常表現出更大的自我控制能力??梢韵胂?,人類祖先由于體形產生的變化而變得不那么沖動,不那么容易發怒。在此過程中,性選擇可能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為女性會覺得高大強壯而不那么好斗的男性更有吸引力,認為和這樣的男子結合可以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照顧。漸漸的,那些更暴躁的個體就會被淘汰,人也會越來越溫順。
目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到底是什么最終導致人類的自我馴化。下一步是要通過實驗動物來進行驗證。有研究已識別出一些特別的馴化基因,通過將馴化動物的這些基因植入到野生同類的體內來觀察其變化。如果它們產生的后代的外形和行為更像家養物種,那么我們便可相信:尼安德特人和我們現代人之間的基因差異真的是人類自我馴化的結果。
這個過程可以解釋人類進化史上的幾個重要事件。比如,語言的進化,石器時代的文化大爆發??脊艑W家發現的一些遠古文物表明,在智人最早出現的20萬年之后,即距今過去的10萬年里,珠寶、樂器和其他文化藝術品才成為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特征。
2014年,杜克大學的科學家認為,這種延遲了的人類文化的革命可能與10萬年前人類的強力自我馴化有關。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從一開始就具有創新的能力,但我們的遠古祖先缺乏一種將想法從一個群體傳播到另一個群體的社交網絡,使得一些知識智慧和好的創意在家庭中產生,也在家庭中消亡。遺傳基因和考古學證據都表明,在大約10萬年前,人類人口密度開始上升,在此之前,人類對陌生人懷有敵意可能對生存是有益的,也許是為了防止其他人侵犯其領地。但是,隨著人們開始更緊密地生活在一起,更好的策略是歡迎新成員的加入。人類在經歷和面對某種進化的選擇性壓力時,會變得更加友好、更具合作精神,這種變化可能正是人類自我馴化過程的一個片斷。
根據這樣的推斷,智人(現代人)應該在同一時間開始出現一些馴化的身體特征,科學家對幾十個古代人類的頭骨進行觀察后發現,就在那一時期,擁有眉脊和較長臉型的特征開始逐漸消失,外表看起來更顯陰柔,就像貝爾亞耶夫的馴化狐貍一樣。在一個更大更廣泛的社交網絡中,人們需要展示某些明顯的信號,以表明自己不會有過激沖動和攻擊性的行為。而更小的眉脊和較短的臉可能就是因展示這種信號的需要而導致的身體變化。
當然,人類自我馴化的這一理論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解釋其中還存在的一些矛盾。例如,化石證據表明,在過去10萬年里,一些未經馴化的哺乳動物如熊、野豬,甚至是海牛,似乎也都變得更加雌性化了。
因此科學家認為,需要進一步確認,人類的自我馴化——也許是在不同時期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馴化,可以解釋人類進化史上一些之前無法解釋的深奧的秘密。提出人類自我馴化理論的科學家們仍然在繼續探索。在亞里士多德首次將人類與家養動物相提并論進行比較的兩千年后,人類自我馴化的觀點有可能成為人類進化的主流理論之一。
(責任編輯張虹)
語言能力是人類最神秘的特征之一。馴化,有助于解釋人類的語言能力是如何而來的嗎?
為理解語言是如何演變的,英國科學家柯比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志愿者使用計算機程序學習簡單的人工語言,然后觀察志愿者們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會發生些什么樣的變化。
第一組,兩個人學習一門“語言”,并用它來進行交流;第二組,從第一組兩個人的對話中學習語言;第三組,再從第二代語言習得者那里學習,以此類推。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最初隨機設計的虛構語言最終演變成更簡單、更有條理、擁有更完善語言結構的語言,從而成為傳播信息傳遞意義的更好工具。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文化傳遞在人類語言的進化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是,既然這個過程如此簡單,為什么只有人類這個獨一無二的特例呢?科學家認為,這涉及語言能力的兩種關鍵技能:一是學習和模仿復雜信號的能力,二是對他人試圖交流所表達信號的敏感度。研究人員發現:一些鳥類,特別是一些鳴禽,也擁有同樣的技能,比如一種名叫白腰文雀的小型雀類是優秀的聲樂學習者;犬類動物也表現出一種幾乎類似于人類的能力,它們能夠識別人類手勢所表達的交際意圖,即使是人類近親黑猩猩也很難順著人類手指所指的方向做出反應,但狗卻很容易做到這一點。
科學家認為,白腰文雀和犬類動物都是馴養物種,我們人類也是馴化物種。人類的自我馴化可能是最終發展出語言的先決條件。
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是一種在12萬到3萬年前居住在歐洲及西亞的古人類,因其化石發現于德國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尼安德特人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從12萬年前開始,他們統治著整個歐洲、亞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兩萬四千年前,這些古人類卻消失了。2010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發布。基于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的研究發現,除非洲人之外的歐亞大陸現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貢獻。2017年3月3日,美國《科學》雜志發表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論文稱,人類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人類可能不是唯一能夠自我馴化的生物。2012年一項研究指出,倭黑猩猩可能也經歷了自我馴化。
倭黑猩猩和黑猩猩都是智人的“近親”,兩者在形態和行為上的表型差異類似于馴養動物和野生祖先之間的差異:倭黑猩猩的頭蓋和下頜更小,嘴唇顏色更淺,性情也更溫和。這些差異正符合馴化綜合征的特點。
科學家認為,攻擊性降低是推動馴化過程的重要因素。倭黑猩猩和黑猩猩的攻擊性差異可能源于競爭壓力的差異。倭黑猩猩的食物來源似乎比黑猩猩更加充足,因為它們不用與大猩猩等“親戚”競爭。而且相比經常單獨行動的黑猩猩,倭黑猩猩常常組成相對穩定的群體,—起覓食,對食物的競爭壓力較小。
在黑猩猩群體中,爭奪繁殖權是造成大多數暴力行為的主要原因。強壯的雄性大猩猩會襲擊甚至殺死相對弱小的成年雄性,消滅其他雄性的幼崽,威脅和暴力控制雌性大猩猩。而倭黑猩猩中幾乎不存在這種問題。雌性倭黑猩猩往往聚在一起,成為強有力的聯盟,不懼雄性的威脅??茖W家認為,這種聯盟的存在迫使雄性倭黑猩猩對雌性溫柔以待,經過長期演化,倭黑猩猩陛格中的好斗因素就越來越少。
自我馴化假說為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之間眾多差異的起源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茖W家認為,自我馴化可能在哺乳動物演化中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