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古今臨床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治療經驗,僅在《本草綱目》的“疬瘍癜風”一節中詳細記載了12種內治藥物及56種外治藥物。
早在《醫學入門》便詳細論述了白癜風的辨證論治和注意事項,該著作中談到“白”屬氣,氣熱者敗毒散或小柴胡湯加防風、連翹;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如系風毒者胡麻散、單蒼耳丸、單浮草丸,此疾久者只宜滋養氣血,則火自熄、風自定、癢自止,若用祛風辛苦之劑,則肝血愈燥、風火愈熾、元氣愈虛,變為難治。其中強調白癜風的療法一定要辨證論治。
古代中醫的治療,可總結為①祛風散邪:重視運用解表藥,以輕之肺氣、發散腠理,祛除風邪,代表方有防風湯、浮萍丸。若風熱熏蒸所致,可配伍山梔仁、黃芩、地骨皮、白鮮皮、苦參等。②祛風通絡:久病不愈,病久入絡選用祛風通絡、祛濕通絡、溫經通絡,代表方劑為烏蛇散。③行氣活血:主要依據是白癜風的病機為風邪搏于皮膚、氣血不和、氣血瘀滯,依此選用通竅活血湯;在《千金方》單用白蒺藜子搗末煎湯服,有疏散風邪、行氣活血的作用;現代用此兩方治療白癜風均取得較好的療效。古今中醫藥治療白癜風不論治法如何,或多或少配伍行氣活血藥物。如《圣濟總錄》烏蛇散配伍枳殼、丹參、蒺藜子等,《濟陽綱目》的白癜方用當歸、川芎、陳皮等藥。④扶正祛邪:其依據是患者常氣血偏虛、腠理開疏、感受風邪、經年不愈耗傷正氣,在古代醫家治療白癜風等色素脫失的皮膚病的組方中注重補益藥的使用。如防風湯用人參、生地黃益氣養血;菖蒲醞酒方則選用天門冬、麻仁、生地黃、黃芪、石斛、柏子仁等益氣滋陰養血藥。
古代醫籍中外治白癜風療法多種多樣,在藥物組方、劑型及用法均有其特點:①多用祛風藥;②應用動物類藥;③重用有毒之品;④外用藥劑型,多種多樣如溶液、散劑、醋泡劑、泥糊劑、膏劑;用法注意到涂藥前用巴豆、茄蒂、生姜汁等外擦白斑處,令躁痛甚至微傷,使白斑處充血,有利于藥物吸收。
古代醫家在治中常選用荊芥、防風、沙參、獨活、白鮮皮、藜(即灰菜)等內服外用,近代明了這些藥物均具有光敏性,引起光敏反應,甚至光敏性皮炎,促進黑色素形成、沉著,從而治愈白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