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構造要求 |
教學要求
1.理解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鋼筋的種類、作用及配筋構造要求;
2.理解鋼筋彎鉤的作用、形式及設置彎鉤的條件;
3.理解鋼筋的連接形式及接頭構造要求;
4.掌握鋼筋錨固長度的確定方法。
截面上有彎矩和剪力共同作用,而軸力可以忽略不計的構件稱為受彎構件。梁和板是建筑工程中典型的受彎構件,也是應用最廣泛的構件。二者的區別僅在于,梁的截面高度一般大于截面寬度,而板的截面高度則遠小于截面寬度。
表3.1.1 梁、板截面高跨比h/l0參考值 | |||||
構件種類 | h/l0 | ||||
梁 | 整體肋 | 主梁 | 簡支梁 | 1/12 | |
連續梁 | 1/15 | ||||
懸臂梁 | 1/6 | ||||
次梁 | 簡支梁 | 1/20 | |||
連續梁 | 1/25 | ||||
懸臂梁 | 1/8 | ||||
矩形截面獨立梁 | 簡支梁 | 1/12 | |||
連續梁 | 1/15 | ||||
懸臂梁 | 1/6 | ||||
板 | 單向板 | 1/35~1/40 | |||
雙向板 | 1/40~1/50 | ||||
懸臂板 | 1/10~1/12 | ||||
無梁樓板 | 有柱帽 | 1/32~1/40 | |||
無柱帽 | 1/30~1/35 | ||||
注:表中l0為梁的計算跨度。當l0≥9m時 ,表中數值宜乘以1.2。 |
梁、板的截面尺寸必須滿足承載力、剛度和裂縫控制要
求 ,同時還應滿足模數,以利模板定型化。
按剛度要求,根據經驗,梁、板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表3.1.1所列數值。
按模數要求,梁的截面高度h一般可取250、300…800、900、1000㎜等,h≤800mm時以50mm為模數,h>800mm時以100mm為模數;矩形梁的截面寬度和T形截面的肋寬b宜采用100、120、150、180、200、220、250mm,大于250mm時以50mm為模數。梁適宜的截面高寬比h/b,矩形截面為2~3.5,T形截面為2.5~4。
按構造要求,現澆板的厚度不應小于表3.1.2的數值。
現 澆板的厚度一般取為10mm的倍數,工程中現澆板的常用
厚度為60、70、80、100、120mm。
單向板 | 雙向板 | 密肋板 | 懸臂板 | 無梁樓板 | ||||
屋面板 | 民用建 | 車道下 | 肋間距≤700㎜ | 肋間距>700㎜ | 懸臂長度≤500㎜ | 懸臂長度>500㎜ | ||
60 | 60 | 80 | 80 | 40 | 50 | 60 | 80 | 150 |
②架立鋼筋
架立鋼筋設置在受壓區外緣兩側,并平行于縱向受力鋼筋。其作用,一是固定箍筋位置以形成梁的鋼筋骨架;二是承受因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而產生的拉應力,防止發生裂縫。受壓區配置的縱向受壓鋼筋可兼作架立鋼筋。
架立鋼筋的直徑與梁的跨度有關,其最小直徑不宜小于表3.1.3所列數值。
表3.1.3 架立鋼筋的最小直徑(mm)
梁跨(m) | <4 | 4~6 | >6 |
架立鋼筋最小直徑(mm) | 8 | 10 | 12 |
圖3.1.3 梁的配筋圖 圖3.1.4 受力鋼筋的排列
③彎起鋼筋
彎起鋼筋在跨中是縱向受力鋼筋的一部分,在靠近支座的彎起段彎矩較小處則用來承受彎矩和剪力共同產生的主拉應力,即作為受剪鋼筋的一部分。 鋼筋的彎起角度一般為45°,梁高h>800mm時可采用60°。當按計算需設彎起鋼筋時,前一排(對支座而言)彎起鋼筋的彎起點至后一排的彎終點的距離不應大于表3.1.4中V>0.7ft bh0欄的規定。實際工程中第一排彎起鋼筋的彎終點距支座邊緣的距離通常取為50mm(圖3.1.5)。
④箍筋
箍筋主要用來承受由剪力和彎矩在梁內引起的主拉應力,并通過綁扎或焊接把其他鋼筋聯系在一起,形成空間骨架。
表3.1.4 梁中箍筋和彎起鋼筋的最大間距Smax(mm)
梁高h(mm) | V>0.7ftbh0 | V≤0.7ftbh0 |
150<h≤300 | 150 | 200 |
300<h≤500 | 200 | 300 |
500<h≤800 | 250 | 350 |
h>800 | 300 | 400 |
箍筋應根據計算確定。按計算不需要箍筋的梁,當梁的截面高度h>300mm,應沿梁全長按構造配置箍筋;當h=150~300mm時,可僅在梁的端部各1/4跨度范圍內設置箍筋,但當梁的中部1/2跨度范圍內有集中荷載作用時,仍應沿梁的全長設置箍筋;若h<150mm,可不設箍筋。
梁內箍筋宜采用HPB235、HRB335、HRB400級鋼筋。箍筋直徑,當梁截面高度h≤800mm時,不宜小于6mm;當h>800mm時,不宜小于8mm。當梁中配有計算需要的縱向受壓鋼筋時,箍筋直徑還不應小于縱向受壓鋼筋最大直徑的1/4。為了便于加工,箍筋直徑一般不宜大于12mm。箍筋的常用直徑為6、8、10mm。
箍筋的最大間距應符合表3.1.4的規定。當梁中配有計算需要的縱向受壓鋼筋時,箍筋的間距不應大于15d(d為縱向受壓鋼筋的最小直徑),同時不應大于400mm;當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于5根且直徑大于18mm時,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d。
箍筋的形式可分為開口式和封閉式兩種(圖3.1.6)。除無振動荷載且計算不需要配置縱向受壓鋼筋的現澆T形梁的跨中部分可用開口箍筋外,均應采用封閉式箍筋。箍筋的肢數,當梁的寬度b≤150mm時,可采用單肢;當b≤400mm,且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不多于4根時,可采用雙肢箍筋;當b>400mm,且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于3根,或當梁的寬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于4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梁中一層內的縱向受拉鋼筋多于5根時,宜采用復合箍筋。
梁支座處的箍筋一般從梁邊(或墻邊)50mm處開始設置。支承在砌體結構上的獨立梁,在縱向受力鋼筋的錨固長度las范圍內應配置兩道箍筋,其直徑不宜小于縱向受力鋼筋最大直徑的0.25倍,間距不宜大于縱向受力鋼筋最小直徑的10倍。當梁與鋼筋混凝土梁或柱整體連接時,支座內可不設置箍筋(圖3.1.7)。 應當注意,箍筋是受拉鋼筋,必須有良好的錨固。其端部應采用135°彎鉤,彎鉤端頭直段長度不小于50mm,且不小于5d。
⑤縱向構造鋼筋及拉筋
當梁的截面高度較大時,為了防止在梁的側面產生垂直于梁軸線的收縮裂縫,同時也為了增強鋼筋骨架的剛度,增強梁的抗扭作用,當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時,應在梁的兩個側面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亦稱腰筋),并用拉筋固定(圖3.1.8)。每側縱向構造鋼筋(不包括梁的受力鋼筋和架立鋼筋)的截面面積不應小于腹板截面面積bhw的0.1%,且其間距不宜大于200mm。此處hw的取值為:矩形截面取截面有效高度,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減去翼緣高度,I形截面取腹板凈高(圖3.1.9)。縱向構造鋼筋一般不必做彎鉤。拉筋直徑一般與箍筋相同,間距常取為箍筋間距的兩倍。
環境類別 | 板、墻、殼 | 梁 | 柱 | |||||||
≤C20 | C25~C45 | ≥C50 | ≤C20 | C25~C45 | ≥C50 | ≤C20 | C25~C45 | ≥C50 | ||
一 | 20 | 15 | 15 | 30 | 25 | 25 | 30 | 30 | 30 | |
二 | a | — | 20 | 20 | — | 30 | 30 | — | 30 | 30 |
b | — | 25 | 20 | — | 35 | 30 | — | 35 | 30 | |
三 | — | 30 | 25 | — | 40 | 35 | — | 40 | 35 |
注:①基礎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40mm;當無墊層時不應小于70mm。
②處于一類環境中且由工廠生產的預制構件,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20時,其保護層厚度可按表中 規定減少5mm,但預制構件中的預應力鋼筋的保護層不應小于15mm;處于二類環境且由工廠生產的預制 構件,當表面采取有效保護措施時,保護層厚度可按表中一類環境數值采用。
③預制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鋼筋端頭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0mm;預制肋形板主肋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應 按梁的數值取用。
④板、墻、殼中分布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表中相應數值減10mm,且不小于10mm。梁、柱箍筋和構 造鋼筋的保護層不應小于15mm。
緒論中已講到,鋼筋和混凝土之所以能共同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二者間存在粘結力。在結構設計中,常要在材料選用和構造方面采取一些措施,以使鋼筋和混凝土之間具有足夠的粘結力,確保鋼筋與混凝土能共同工作。材料措施包括選擇適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粘結強度較高的變形鋼筋等。構造措施包括保證足夠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和鋼筋間距,保證受力鋼筋有足夠的錨固長度,光面鋼筋端部設置彎鉤,綁扎鋼筋的接頭保證足夠的搭接長度并且在搭接范圍內加密箍筋等。
當HRB335、HRB400和RRB400級縱向受拉鋼筋末端采用機械錨固措施(圖3.1.13)時,包括附加錨固端頭在內的錨固長度可取為按式(3.1.1)計算的錨固長度的0.7倍。
表3.1.6 錨固鋼筋的外形系數α
鋼筋類型 | 光面鋼筋 | 帶肋鋼筋 | 刻痕鋼絲 | 螺旋肋鋼絲 | 三股鋼絞線 | 七股鋼絞線 |
α | 0.16 | 0.14 | 0.19 | 0.13 | 0.16 | 0.17 |
3.1.13 鋼筋機械錨固的形式及構造要求
(a)末端帶135o彎鉤;(b)末端與鋼板穿孔塞焊;(c)末端與短鋼筋雙面貼焊
(2)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壓強度時,其錨固長度不應小于式(3.1.1)計算的錨固長度的0.7倍。
按上述規定計算的縱向受拉、受壓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見表3.1.7。
表3.1.3 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mm)
序號 | 混 凝 土 | C15 | C20 | C25 | C30 | C35 | ≥C40 | |||||||
鋼筋直徑d(mm)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
1 | 鋼筋 | HPB235 | ![]() | ![]() | ![]() | ![]() | ![]() | ![]() | ||||||
2 | HRB3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HRB400 RRB4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①表中橫線以下的數值為當計算中充分鋼筋的抗壓強度時,受壓鋼筋的錨固長度;
②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在任何情況下不應小于250mm。
同一連接區段搭接鋼筋面積百分率(%) | ≤25 | 50 | 100 |
搭接長度修正系數ζ | 1.2 | 1.4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