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的云南白藥,消炎的蒲地藍口服液,解熱的藿香正氣丸,補腎的六味地黃丸……這些讓人耳熟能詳的中成藥,但你也許不知道,七成左右的中成藥是西醫開的。 不過,往后西醫不能隨便開中藥了。今年7月,國家衛健委印發的《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化藥及生物制品)的通知》要求:“其他類別的醫師,經過不少于1年系統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并考核合格后,遵照中醫臨床基本的辨證施治原則,可以開具中成藥處方”。該文件條款被業界解讀為“西醫禁開中藥”,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為此規定:從明年1月1日起,“西醫開中藥不能報銷”。
大家擔心的是限制西醫開中藥后,會造成患者用不上中成藥。眼下,很多患者找西醫開中藥,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背后是中醫藥服務能力不足。也有人擔心,中醫門診不足,而西醫開中藥又不能報銷,將導致中藥用藥量萎縮,會對中成藥企業和中草藥種植業帶來影響,阻礙中醫行業的發展。
國家衛健委限制西醫開中藥,是出于審慎考慮。中醫臨床用藥講究“藥證相符”。如若“藥證不符”,毫無療效;如若“藥證相反”,會出現毒性反應。一些西醫醫生并不懂“藥”與“證”的關系,做不到對癥下藥,不僅浪費資金,有時還耽誤患者救治。限制西醫開中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洗掉中成藥過往因“處方不當”而蒙受的“不白之冤”。讓中藥切實造福國人,還應把中藥處方權還給中醫大夫。
其實,衛健委的新規定并沒有一刀切地禁止西醫開中藥,而是鼓勵包括西醫大夫在內的“其他類別醫師”學習中醫藥理藥性,在考核過關后,以中西貫通之技抗擊病魔,既能上西醫的手段,也能用中藥砭石針灸之策。如此融合中西醫之所長,必將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也為我國中醫研究和中藥產業發展開拓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