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里有一個很大的知識誤區:作為中國封建正統思想的儒家思想在最初的時候不是進步的,而是保守和落后的,孔子主張恢復夏商周的禮制,崇尚黃帝堯舜禹時代的所謂的大同之世,他認為古代是比現代文明的.其實只是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層,慨嘆世事變遷王道中衰的.把歷史的進步看作是禮崩樂壞的倒退,所以是反對新興的封建制度的.
其次,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代,儒家思想也不適合富國強兵的需要,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宋襄公講仁慈導致兵敗的故事.所以儒家學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少有諸侯國愿意采納和接受.
第三,只有在封建大一統建立以后國家政治穩定、經濟恢復之時需要一定程度上的休養生息時儒家思想才會被采納,例如漢初休養生息的同時統治者提倡黃老無為的思想作為封建國家的治國之策,這使得儒家才逐漸受到一些重視.
第四,法家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受到了推崇,即使在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的時候,法家也沒有消亡.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是外儒內法,即制度上是法家思想的體現,政策上是儒家思想的體現.這也就不難理解春秋戰國時期法家受到推崇儒家受到冷遇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