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剛剛繼位不久的太宗李世民召開了一次大規模的朝廷會議。
李世民開門見山就說:“如今大亂統一不久,國家尚未太平,恐怕很難迅速實現仁政教化啊!”
話音未落,諫議大夫魏徵就唱反調:我覺得不一定。民眾處于混亂危險的局勢當中,肯定就會擔心自己的身家性命。如果怕死,就會想念太平盛世。只要百姓一心向善,那就很容易教化。
李世民未免覺得被魏徵太傷面子了,決心反駁一下:向來治國需要幾十年才能實現富強安定,消滅殘暴。如今我們大亂剛過,立足未穩,迅速實現教化,談何容易?
魏徵不愧是不怕死的(歷來和皇帝對著干的沒有怕死的),借機想要嘲諷一下:皇上您剛才說的,那只是普通人治理國家,不是明君圣賢的作為。若是圣人治國,只要上下同心,人民響應,不想迅速實現國家的教化也很難。別說幾十年了,三年都算慢的了!
李世民從來沒見過這么耿直的,一下子被說愣住了。眼看皇帝尷尬陷入沉默,其他的人就得跳出來解圍呀。
尚書右仆射封德彝就來反對魏徵:自從夏商周三代之后呢,這人心都漸漸變壞了,因此秦朝使用嚴刑峻法進行管理,漢朝將法家與儒家相結合,剛柔并濟來治理。這些政權哪個不是大亂之后,但有哪個迅速實現教化了呢?你魏徵就不要說大話了,紙上談兵了!
封德彝顯然是不了解魏徵脾氣性格,一個連皇帝都敢當堂懟的人,還怕你一個尚書右仆射!立馬開啟互懟模式:一聽你說的,就知道歷史沒學好。三皇五帝,朝代是變了,難道他們統治的人也全都換了一遍?只要實行合理的方法,就能實現天下的太平和教化。縱觀整個歷史,歷代開國君王都是在平定之前的亂世就實現國家的教化和太平的,哪個等了幾十年?要是真等幾十年,說不定就像秦一樣早就不存在了!
封德彝的臉一陣青一陣白,雖然心里不服,但也被魏徵駁地說不出話來。其余得人一看這封德彝都不是魏徵的對頭,自然也不敢出風頭自討沒趣了。于是全部把目光投向了寶座上的李世民。
李世民確實也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明君。最起碼這情商是在線的。一看手下的都沒啥說了,就順坡下驢:諸位愛卿都說的很有道理,但很明顯,你們的理論沒有魏徵全面(誰讓你們說不過人家)。而朕也不是什么普通皇帝,也是要做明君圣上的!那就依魏徵的建議,我大唐實行仁政教化。
這場辯論遠沒有上述那么簡單,它決定了唐初甚至真個唐王朝的政治方向。當時兩種主張針鋒相對,以魏徵為首的一派實行儒家仁政,而封德彝等人主張實行高壓統治,遵從法家理論。結果也很明顯,唐太宗李世民依從了魏徵的建議,舉國上下實行仁政,休養生息。
李世民也的確非常富有政治才能,唐初政治、民生的確回復的非常快,僅僅四年時間,全國氣象得到了極大的改觀,一改隋末農民起義以來的紛亂,整個國際歌舞升平。
按照史書的記載,到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海內康寧,農業豐收,當時全國的死刑案件僅僅只有二十九起,而一斗米的價格僅僅三錢,真可謂夜不閉宿,路不拾遺(只要整個社會都富裕,哪來那么多盜竊事件),東到海邊,南到嶺南,旅行完全都可以不用自備糧食。
當國家內部政治安定后那么在對外戰爭自然就有更高的勝率。加上李世民本人的軍事才能和唐初涌現出的一大批優秀將領,大唐王朝一舉擊破北方邊境最大的威脅和隱患——東突厥。由于在邊境順利的軍事行動,唐朝的聲威在西域地區遠播,紛紛派遣使者前往長安,拜賀并尋求唐的軍事保護,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面對這巨大的勝利和喜悅,無限的感慨,對著周圍的侍從感嘆道:朕繼位之初,包括朕在內,朝野都傾向于實行高壓權威統治。只有魏徵不遺余力,勸諫實行仁政。短短幾年間,就有了現如今美好局面,這都要歸功于魏徵呀。后來太宗又和魏徵談起這次辯論:玉石只有經過良工精打細磨,才能成為萬代之寶。朕雖無美質,為公所切磋,以仁義規范,以道德開導,使朕功業至此,公亦足為良匠。唯惜不得使封德彝見之!(封德彝在627年便已經逝世。)
其實這也從側面反映面對有時候魏徵不留情面的反駁,甚至是嘲諷,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李世民仍然對于魏徵禮敬有加,他從心底對于這位脾氣執拗的大臣是敬佩的。君臣二人攜手開創貞觀盛世,也留下一段歷史佳話。
到晚唐時,面對政局腐敗,國家衰微,詩人杜牧對于唐初的強大無限感慨:
蟪蛄寧與雪霜期,賢哲難教俗士知。
可憐貞觀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這是杜牧路過魏徵故居時留下的詩作,對于魏文公的政治眼光和才能充滿了感激。也非常向往初唐盛世國家強盛,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而與他生活的現代形成鮮明的對比。
貞觀之治的確是我國歷史上一段強盛且政局較為安定的時期。后來白居易對于貞觀之治的評價中一語點破其中的本質: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實行仁政,只有百姓的擁戴和君臣團結一心,才能創造強大的盛世。
我們以往談論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往往很注重其武功的強盛,內政的清明。然而他最值得留心的成就,還是高質量的文化品質,唐初實行開放的政策,兼收并蓄,將儒家的仁文化運用的及其合理,并借鑒歷史上的經驗,才創造輝煌燦爛的大唐文化。而只有真正高明的文明,才能真正讓萬邦來服。
撰稿/素白【讀史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