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中國的先秦時代, 它在今天仍然具有一種不可忽視和摒棄的價值, 為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做出指導。我們首先來看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內容。
若想明確“天人合一”的含義, 先要弄清楚“天”的概念。一般認為, 古代的“天”有兩層含義:一種是無意志的天, 泛指自然的規律和自然的境界;還有一種是有意志的天, 即“天命”、“天道” , 是一種超越于人類之上的最高精神的存在。《尚書· 舜典》曰:“八音克諧, 無相奪倫, 神人以和。”在這里, 神和天是一個意思, 表示的就是“天神”、“天命”。但是筆者認為, “天”還有第三層意思, 就是人心中的真我。老子曰:“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五》)從這句話中我們首先能看出這里包含著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不僅要法天地, 也要法道和自然, 這就強調人要遵從自然的法則,順應自然,與自然合同一道, 只要做到了這點, 也就做到了“天人合一”,因為“天”也是要“法自然”的。其次在老子的思想中, 道的觀念處于核心地位, 是高于“天”的絕對存在。但是即使是道也要遵從自然的法則, 要返璞歸真, 這樣看來,老子想強調的是一個“真” 字, 既是自然之真, 也是人性之真, 亦即真我。
通過上述三種層面的“天” , 我們看出“ 天人合一”歸根到底是一種和諧的關系, 即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和人與真我的和諧。從這三點出發, 我們可以看出“天人合一”在現代社會的存在價值。
在探討“天人合一”思想之前, 我們應當承認天與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天人合一表達在人與自然關系范疇上就是強調人要與自然和平共處。但是在古代, 天與人的關系明顯的表現出天尊人卑等級差別, 因為人類能力尚不足以征服自然, 對天的認識還停留在一種宗教信仰上。而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人口的不斷膨脹, 人類掌握了更多的智慧和技能,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人類有能力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更高傲的宣稱人類是這個世界的主人。天與人的關系發生了傾斜, 人驕傲的把“天”踩在腳下。
人類確實做到了前人所無法想象的事情, 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些奇跡的產生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的片面索取和肆無忌憚的破壞上, 因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 人類不得不開始反思天與人的關系, 思考怎樣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性和共同性, 唯有認識到這種平等性人才能夠尊重自然, 唯有認識到共同性人才能設身處地的去愛護自然, 愛護我們的家園。這不僅是出于理性的認識, 也是出于對現實的警醒和自省。因此, 堅持“天人合一”的思想, 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人類最終的出路。
西漢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說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他把人類社會的治亂興衰和上天所表現出的災異或祥瑞掛上了鉤, 因此統治者作為的好壞都會表現成為一種自然現象, 從而給統治者以警醒。雖然董仲舒的這個理論由于渲染君權神授、維護封建統治而一直為后人所詬病,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種思想客觀上對皇權有著制約的作用, 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權的濫用。當然這樣的思想在今天的社會已經行不通了,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種精神提煉出來, 把“天”這個客觀精神的概念賦予到道德層次上來, 或許會得到一些新的啟示。在當今的法制社會中, 法律對于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法律也不是萬能的, 因此,樹立一種普遍接受的、神圣的道德律是十分必要的。道德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就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可見, 道德有著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定供人們參考和遵守。在古代,統治者遵循“天命”、“天意”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糾正自己的錯誤, 而在現代社會, 這種“天意”也可以同樣的作用于普通人身上, 但它不必高高在上, 而是可以內化于每個人的心中, 成為一種神圣的道德意志。只要我們做到了與道德律的合一, 也就是天人合一, 我們就能創造一種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
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經· 第二十五》)老子是偉大的思想家, 他研究的學問歸根到底是一種“人學”,因此這句話不僅是在講道法自然, 也是在講人法自然, 即人應當回歸自然, 返璞歸真。
這樣, “天人合一”就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上來, 即人應當做到與內心的真我合一, 排除一切雜念而找回存在于內心深處的那顆赤子之心。對此, 明末思想家李贄也有同樣的觀點, 他提出了“童心說”。所謂“童心”, 即“真心” , 是“絕假純真”的“最初一念之本心”, 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未受后天教化浸染的“赤子之心” 。隨著人的成長變化, 人會漸漸地失去存在于其心中的那顆童心、真心, 而變的或世俗、或無趣, 在不知不覺中, 人就失去了真我。屈原曾經嘆曰:“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司馬遷《屈原列傳》)屈原之所以偉大, 正是因為他堅持了自己純潔的本心而不受外物的影響, 出淤泥而不染, 做到了自我與真我的統一。在現代社會, 人心變的日益復雜, 人們更多的著眼于物質的追求而忽視了對精神家園的建設, 因此“天人合一”思想中對于人和真我的和諧統一的強調便顯得意義深遠, 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
作者首先回顧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內涵, 接著又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真我這三個角度探討了“天人合一”思想在現代社會中所被賦予的新的含義, 表明了“天人合一”的存在對于現代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對于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也有一定的啟示。著名學者季羨林曾給予“天人合一”極高的評價, 并斷言:只有“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類。”但從當前來看, “天人合一”思想仍未被人們給予足夠的重視, 其思想內涵也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