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馮友蘭先生早在《中國哲學史》里面就有過簡潔的論述:
漢武董仲舒統一思想之政策,即秦皇李斯之政策也。
首先簡述一下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兩個歷史事件,這兩件事情相距73年,他們有著不同的觸發事件。
焚書坑儒實際上是兩個獨立事件。
先講焚書。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皇宮擺酒,70名博士前來祝壽,仆射周青臣上來拍馬屁,歌頌始皇帝豐功偉績。結果有一個叫淳于越的二百五儒生站出來玩個性,說周青臣這個人是個拍馬屁的小人,其心可誅。秦國現在應該恢復古代殷周的禮法,不師法古人不可能政治長久。
這個建議惹惱了當朝丞相李斯。李斯是法學大師,怎么能容忍儒家書生在這里大放厥詞?而且法家向來沒有什么復古之說,于是李斯就在辯論中臭罵這些臭書生不學無術,是古非今,詆毀朝政?,F在天下這樣的書生一多,就會思想大亂,他們在民間到處辦私學,講的道理擾亂民心。所以李斯建議燒毀除了秦朝歷史之外的其他典籍,除了博士官署收藏的詩書之外,民間的藏書和諸子百家著作統統的撕碎了當柴火燒。有敢在民間談論這些學問的人統統殺頭。
這個觀點很對秦始皇的胃口,隨后就有了焚書。
坑儒這件事呢,有一點小復雜。這里所謂的儒生,也不光是儒家的讀書人,主要還是那些裝神弄鬼的方術之士。秦始皇晚年怕死想長壽,于是以徐福為代表的一批江湖騙子就哄騙秦始皇,要給他到海外尋找神仙藥方和仙島。結果拿著秦始皇的錢,吃他的喝他的,用他的,背后還說秦始皇壞話,大概意思就是秦始皇太殘暴,長生不老絕對沒戲。秦始皇精明一輩子被這些人騙了十幾年,不可能饒得了這些忘恩負義的東西。這個時候那些江湖術士和儒生也有來往,還經常攪和在一起講政府的壞話,于是抓了一批嫌疑犯審問,最后狗咬狗咬出來幾百個同伙,秦始皇一次性坑殺了460多人。這就是坑儒。
這兩件事,就是大名鼎鼎的焚書坑儒。
儒家思想在先秦時期并不太風光。春秋時期儒家墨家同為顯學,到了戰國時期儒家的影響力很小,戰國初期是楊朱與墨子學說最吃香?!疤煜轮圆粴w楊則歸墨”,到了戰國后期,諸侯爭霸,重視富國強必的法家當然成為了各國首先的治國良方。
秦國就是依靠法家思想成長成為大國并最終一統天下。一直到秦漢交替時期,法家還是重鎮,儒家還是受到鄙視的流派,比如漢高祖劉邦就特別討厭儒生,他把儒生看做書呆子,甚至直接往儒生帽子里小便,表示不屑。
漢朝建國之初,由于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國家推崇的是黃老之學,無為而治,休養生息。這個政策一直推行到漢武帝執政的早期。因為當時竇太后還在干預朝政,依循黃老之術。
等到漢武帝21歲的時候,竇太后去世,年輕氣盛的漢武帝不可能做一個垂拱而治的無為之君,換一件趁手的兵器成了他的第一選擇。此外,作為對竇太后的報復,漢武帝幾乎把竇太后扶持起來的大臣全部做了清洗,所以有人認為,漢武帝拋棄黃老之術,其實更是拋棄竇太后的政治根據。思想選擇的背后,是政治利益的選擇。
而正是在這個時候,董仲舒和他進行改造之后的新儒學進入了漢武帝的事業。董仲舒是儒家承前啟后的集大成者。他的大一統學說和天人感應學說,正合乎漢武帝的胃口。
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主要有三點內容:第一反對諸侯分裂;第二加強中央集權;第三把全國思想統一于孔子學說。概括來講就是國土統一,政治統一,思想統一。
與此同時,董仲舒提倡的三綱五常觀念更加為大一統思想提供了制度保障。
漢武帝拿到大一統這件武器,如獲至寶。
從最終目的來看,二者的目的是一樣的。有人總結過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的共同點。
第一是出發點相同,都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只不過前者選擇法家,后者選擇儒家作為工具而已。
第二是歷史觀相同,都是采取上智下愚的歷史觀。儒家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韓非子在《商君書》里面用整整一章來論述《弱民》的問題。相當的反動。
第三是政治立場相同,都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考慮問題,從不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思考。
實際上,很多學者認為,獨尊儒術的后果,比焚書坑儒更加嚴重。當然這個結論也是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