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百超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如何誕生的?是不是一個人關在書房里臆想杜撰出來的呢?
思想只有跟思想碰撞,才會產生新思想。一個老師,如果不能在師生交流中獲得新啟示,形成新思想,絕對不是好老師。同樣,一個學生,如果不能在互動中得到新認識,新思維,也定然不是好學生。
翻開《論語》,我們發現什么是真正的教學相長。倘若想成就好老師,好學生,我們就應該回歸到孔子的教學模式。
孔子的教學有什么特色呢?那就是交流?;邮箍鬃映删土巳寮宜枷搿H绻麤]有對話,儒家思想就會變得空洞和貧乏,而缺失內涵和生命力。下面我們通過孔子的仁學來說明儒家思想體系是如何通過師生答問而建構起來的。仁學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第十二》)
(2)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薄罢垎栔!痹唬骸肮?、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保ā墩撜Z·陽貨第十七》)
禮是仁的最高標準。仁者在視、聽、言、動方面都要符合禮。符合禮,就是仁。要符合禮,就要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同時,對人要恭、寬、信、敏、惠。唯有做到這五點,才能贏得做人的尊嚴,贏得眾人的信任和擁護。
(3)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第十二》
(4)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第一》)
仁者,首先要自愛。在自愛的前提下,去愛護別人。自愛是基礎,愛人是自愛的延伸,把他人當做自己來看待。但是,愛人是具體的,與禮、孝悌是相聯系的。所以愛人首先體現在親親,即孝悌上,然后推廣到眾人。
(5)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第六》)
仁不僅體現在對他人的博施和周濟,即物質上的幫助,也體現在對他人事業、理想上的推動,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境界。扶持他人成功即是自己成功,這便是仁者的胸懷。
(6)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第十二》)
(7)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第十三》)
仁體現在對人的尊重,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之于別人等等。也表現在對待日常生活、工作、事業、他人的態度之上,即日常起居要態度端莊,擔任工作要敬慎認真,和人交往要忠心誠懇等。
(8)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痹唬骸捌溲砸沧?,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論語·顏淵第十二》)
仁者,說話必須慎重,因為實行仁都很困難,所以說話更加需要慎重。
(9)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保ā墩撜Z·雍也第六》)
仁者,面對困難的時候,總是毫不猶豫,勇于擔承,一馬當先。在別人享受成功快樂的時候,自己落居人后,不跟別人搶功勞,才是仁。
一個人,能夠做到克己、愛人、立人、尊重人、慎言、先人后己等方面,就算是一個仁者??鬃舆@些有關仁的思想散見于論語各篇,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有關仁的陳述,以及仁內涵的擴大和發展,都是孔子在答問之際產生的。
假如沒有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仁的思想內涵會不會如此具體、豐富和完整呢?我們不妨看看孔子有關仁的獨白??鬃釉讵毎字姓撌鋈实乃枷?,主要有以下內容:
(10)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第七》)
(1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第四)
(12)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第七》)
(13)子曰:“當仁,不讓于師?!保ā墩撜Z·衛靈公第十五》)
仁者,要以仁作為依歸,一心向仁,與仁者同在,一起弘揚仁的精神。仁并非遙不可及,只要想成為仁者,隨時隨地都可以成為一個仁者。為了實現仁道,還要勇于擔當責任,絕不謙讓。
(14)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保ā墩撜Z·衛靈公第十五》)
(1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論語·里仁第四》)
(16)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墩撜Z·衛靈公第十五》)
憑借聰明才智可以奪取天下,但是必須用仁德去堅守它,用莊重態度來對待百姓,用禮來約束自己,否則就會失去天下,失去百姓。
同樣,用仁德獲取的富裕和顯貴,才是正當的,就會心安理得去享受它。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作為一個仁者,時刻不能背離仁德,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一個志士仁人,絕對不會做一些損害仁的事情,相反,在必要的時候,甚至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來捍衛仁。
(17)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保ā墩撜Z·憲問第十四》)
(18)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第十三》)
(1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保ā墩撜Z·子罕第九》)
仁者,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也是一個有高尚言論的人,他的話足以成為警語或座右銘,成為影響人們道德行為的明燈。一個仁者,也是一個勇于擔承責任的人,仁者無所畏懼。一個仁者,還要具備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
(20)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第一》)
一個花言巧語的人,一定是一個缺少仁德的人。
(21)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論語·泰伯第八》)
而一個只知道好勇沒有仁德的人,也會導致社會動亂。
(2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第四》)
一個人,如果不以仁德來作為生活目標,那么,他的生活就會動蕩不安的,時而貧困,時而安樂。而一個仁德之人因為施行仁道而安寧,智慧之人因為施行仁道而得利。所以,仁德是一個人享受安樂富貴的保障。
(23)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保ā墩撜Z·衛靈公第十五》)
(24)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第十四》)
(25)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保ā墩撜Z·里仁第四》)
君子需要仁,普通百姓是否也需要仁呢?其實,百姓對于仁的需要,比對于水的需要更迫切??墒牵瑸榱怂嚼?,有人寧愿跳到水火中而死,而不愿意為實行仁而去死。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顯然的,一個人所犯的錯誤,與他所在的團體所犯錯誤性質有關系。觀察分析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是否具有仁德。
(2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保ā墩撜Z·里仁第四》)
盡管需要仁德,但是,愛好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的人都很少見。愛好仁德無疑是至高無上的,厭惡不仁也是仁的化身,至少可以不受沒有仁德的人影響自己。人人都有力量去維護仁,可是把力量用于維護仁的人畢竟少見。
(2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墩撜Z·里仁第四》)
有仁德的人,愛憎分明,愛什么人,憎恨什么人,他們一清二楚。
(28)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第六》)
山的特征是平靜穩定,寬容仁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一個仁者,安于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沖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因此,仁者的內心是穩重的、安詳的、坦蕩的、寬厚的,因而,仁者可以得到長壽。
(29)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第三》)
仁者是維護禮制的中流砥柱,也是維護雅樂的正能量。一個人,如果缺乏仁德,就會破壞禮制,制造或者沉迷于靡靡之音,擾亂人心,敗壞社會風氣。
從以上引用的20個獨白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對于仁的闡述大致有六個方面的內容。盡管這種分類比較粗糙膚淺,但可以通過它們來作一番初步的分析。這20個獨白,孔子基本上沒有提及仁的定義、思想內涵等方面。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仁學思想是孔子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回答諸多學生所提出問題時而闡發出來的。倘若把《論語》當中師生有關仁的對話抽掉,仁的思想就變得空泛,最終也構成不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論語》是一部儒家思想著作,也是一部教育經典,他記載著孔子和學生們之間的教育教學交流活動。儒家思想,不純粹是孔子的思想,也學生的思想,正是師生的問答,共同締造和完善了儒家學說,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
通過交流,孔子和他的學生共同造就論語,造就了儒家思想。如果互動可以造就孔子,造就七十二弟子,造就論語,造就儒家思想,那么,今天,我們為何不通過對話,再造孔子,再造七十二弟子,再造論語,再造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