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21日,慈禧頒布《宣戰詔書》,下令攻打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眼見久攻不下,慈禧令榮祿調來當時最精銳的炮兵,炮兵統領張懷芝在即將開炮之際,突然腦子靈光一閃,暗想不能就這么開炮啊!
其實,在頒布《宣戰詔書》之前,慈禧曾下令保護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原本要廢了光緒帝,但遭到清政府內部和各國列強的一致拒絕。“廢帝”計劃后,慈禧和列強的矛盾升級。但列強除了反對慈禧廢黜光緒以外,還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馬上宣布鎮壓“義和團”和“大刀會”。
對于義和團,李鴻章、榮祿的態度是堅決鎮壓,但慈禧的態度模棱兩可,采用剿殺和安撫并用的策略。1900年4月,列強將軍艦開往天津大沽口“示威”。5月,列強向清政府提出,如果對義和團再不立即采取行動,各國使節就調來衛隊。
5月31日,慈禧妥協,讓總理衙門致函各國公使,撤回之前的意見,同意各國派兵進京,自行保護使館和教堂,同時發布剿殺義和團的命令,但局勢并沒有因此而緩和下來,因為慈禧還在徘徊。從1900年6月11日開始,大批的義和團團民涌進北京,很快就達到了數萬人。
義和團運動在北京蔓延后,榮祿屢次請求鎮壓,并請求保護各國使館,但慈禧的態度仍然不明確。一方面,慈禧令榮祿率領他的武衛軍中軍對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實施保護,一方面又想借義和團之手對付列強。
6月12日,北京的義和團焚燒教堂和部分洋行,矛盾升級。慈禧也得到聯軍艦隊攻下大沽炮臺的消息,京城上下群情激憤,主戰派一再說服慈禧開戰。
20日,端郡王載漪的虎神營官兵巡邏時,把德國公使克林德擊斃,當天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遭到圍攻。21日,慈禧下令頒布《宣戰詔書》,對聯軍宣戰。雖然慈禧宣布開戰,但榮祿等人深知慈禧反復無常,所以都不敢真打。
比如,在圍攻使館的過程中,榮祿就采取“明攻暗保”的手法,向使館輸送食品,而董福祥率領武衛后軍猛攻使館十數日不得下。端郡王載漪上奏慈禧,調張懷芝派“開花炮”助攻。這位張分統是“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生,和董福祥一同隸屬于榮祿統轄。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武衛中軍所用的德制“開花(彈頭爆炸)大炮”連后來德國軍官都自嘆少見,威力十足。所以,張懷芝接到命令之初十分興奮,認為這是立功的好機會。等他在城頭架好大炮,瞄準使館區后,只要他放個三五炮下去,各使館就會化為一堆灰燼。
但正當他要下令開炮時,這位39歲的軍官忽然靈光一閃,暗想這炮要是打出去,慈禧又變了主意,自己豈不成了替罪羊?所以,張懷芝改令緩發,下城直奔榮祿的官邸,給頂頭上司榮祿要一份手寫的發炮命令,以為憑據。
榮祿是慈禧的心腹,早就把慈禧的反復無常摸得門清,他更不愿做替罪羊。所以,他不敢親發命令;又不敢不發命令。為此,兩人僵持不下。這么一來,張懷芝更不敢離開榮府,自作主張開炮了,便賴在榮府不走。
榮祿畢竟是個官場老油條,他見張懷芝和自己耗著,便支支吾吾地說:“橫豎炮聲一響,里邊(宮里邊)是聽得見的。”自此之后,榮中堂的這句話,在中國近代史上就成了“不朽的名言”。
張懷芝這位后來官至安徽巡撫、山東督軍,徐世昌任內的參謀總長的大軍閥,腦子也聰明得很。他聞言大悟,匆匆趕回城上,謊說炮位不準,需重測方位,就把目標定向使館后方的一塊空地。瞬時間,眾炮齊發,轟了一天一夜未停。
紫禁城內的慈禧,聽著大炮響了一天一夜,這才發了道上諭,停止攻擊。就這么著,使館內的外國人,受了一場虛驚,而宮中、府中卻倍感欣慰。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慈禧西逃,徐桐、崇綺自殺,榮祿逃到保定。庚子事變議和時,載漪被洋人指為“首禍”要求懲辦,董福祥被解職,禁錮家中,張懷芝不僅無事,后來還被袁世凱一再提拔。
由此可見,晚清朝廷之所以頹敗,打不過洋人,并不是武器不夠先進,也不是官員不夠聰明。只是慈禧反復無常,下面的官員為了保身,把那份聰明都用在了如何應對慈禧的多變上,上下離心,互玩小聰明,不去研究謀國的大智慧,不敗才怪。
自古以來,身處高位的人,都精通權謀之術,所以我們無論身在官場、職場、生意場,都要多讀些增長智慧的書籍,借鑒、學習別人的智慧,用智慧謀身、謀事,幫人、幫己,免得被人害了,還幫人數錢。
像這樣的歷史故事,《智囊全集》中有1200余篇,既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大謀略,也有士卒、仆奴、僧道、農夫等小人物的奇謀機智。既有教人如何做人成事、也有教人經商謀職、應對急難的故事,看了這些智慧故事,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頂之感。
這些真實的故事,對生活中的疑慮,人生困境,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康熙、曾國藩當作枕邊書,紀曉嵐愛不釋手,杜月笙讓人讀給他聽,說“讀懂了此書,才算讀懂了社會”。
下方鏈接《智囊全集》足足六本,有白話文對照,詞義詮釋,圖文并茂,簡單易懂。原價258元,現在特價58元,一本平均幾塊錢,很劃算。想學習、提升自己的朋友請點下方鏈接或橫條【看一看】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