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中有名傳千古的四句詩:“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山不以它的高而滿足,海不以它的深而自傲。”詩人比喻賢才多多益善,也表明自己虛懷若谷,希望賢才全部能夠歸己所用,幫助自己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宏圖大愿。“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謂是畫龍點睛。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讓人們看到自己禮賢下士的決心和求賢若渴的誠心。
前兩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后兩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孟子也說過“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怎樣才能使天下的賢才都能心悅誠服地來歸順自己呢?
周公的故事記載于《史記·魯周公世家》:滅殷兩年后,周武王病逝了,他的兒子太子誦繼位,是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此時百廢待興的周朝,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人來掌控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
于是周公留在京都輔佐成王,派長子伯禽去管理自己的封地魯國。臨行時,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后,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于人。”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停下來不吃,急于迎客,后世遂以“周公吐哺”形容掌權者求賢若渴、愛惜人才。
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只是代為掌政,但在王室內部,管叔、蔡叔制造流言說:“公將不利于孺子!”誣陷周公意欲篡權奪位,對成王不利。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使周王室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當初,成王幼小時,有一次生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說:“王年幼沒有主張,冒犯神命的是旦。”然后把祝告冊文藏于隱秘的地方,成王果然病好痊愈。
到成王臨朝后,有人散布流言,污蔑周公,周公逃亡到楚國。后來,成王發現了周公當年的祈禱冊文,感動得淚流滿面。成王慨嘆自己的年幼無知,對當初自己誤解周公感到十分愧疚,所以派人接回周公,并親自率眾出城迎接周公回國。
回國后,周公依然不斷勸諫成王:“要愛民如子,用誠心對待各諸侯大夫,使他們心悅誠服。周王朝才能夠長治久安!”其言論記載于《尚書·洛誥》中。周公還對成王說,自己退休后要解除政務回歸農事,而成王若能盡心教養人民,不管何處的民眾都會不遠千里來歸附。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圣人,“以民為本”的思想為儒家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礎,他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孟子首稱周公為“古圣人”,將周公與孔子并論,足見尊崇之甚。歷經千年,發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依然代代傳誦,歷久而彌堅。
周公一直以身作則,從不居功自傲,“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以誠心對待天下賢才,禮賢下士、虛懷若谷,成為后世帝王效仿的典范,是以曹操發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感慨。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